如何鉴别翡翠古董!

古玉的鉴定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过程痕迹识别

谈古玉技术,主要是古玉加工技术。它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清朝以前到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和半自动技术;第二,现代电气治理技术和砂袋砂箱抛光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了去玉沙、兽皮轮重、棉轮重、麻布轮重等手工工具,其特点是钻孔呈喇叭状,钻孔方向相反,孔中等细,两端较大,表面光滑。机械孔壁规则,螺旋线细密且相等。此外,在孔的边缘可以发现硼渣。这是射孔识别的一种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后,穿孔较为规则,但孔壁螺旋纹不如机械孔壁细密均等。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玉沙和兽皮被用于抛光。在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到不均匀但光滑的细凹纹,偶尔也有不规则的细凹纹,不同于机械抛光或仿古法抛光的细、等、平行的细凹纹。该技术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的鉴定方法。希望你多观察对象,多比较。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用放大镜观察鉴别。二、氧化鉴定这也是鉴定古玉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中,与空气、水等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鸡骨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二是腐蚀孔洞和斑点;第三,严重氧化成粉末。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翡翠质地密度不同,还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期的化学作用下,质地较弱的部位,尤其是玉面,可有不同程度的侵蚀形成的小洞,有的还有大口大肚。在放大镜下,可以观察到孔洞内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晶体,目前任何方法都无法伪造。另一种氧化更严重,通常在玉石表面形成白斑,程度不同,但自然会覆盖部分或全部玉石。表面轻的时候还闪闪发光,严重的时候就被蚀刻成粉末了。重要的一点是,玉石的薄弱部位通常被严重氧化,假玉烧出来就不是这样了。目前用酸蚀刻的伪造玉器表面一般都是大面积被凹凸不平蚀刻,腐蚀孔和斑点明显,所以可以说这样处理的古玉腐蚀孔往往是外大内小,没有晶体,呈斑驳状。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造假者使用天然氧化的玉石材料作为产品,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水的识别

痰通常是指在各种环境下,玉石表面附着其他物质而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态:一种是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冷凝物;二是玉石表面附着墓土或腐烂的碎屑;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些物质非常细微,有不同的颜色,通常是通过多年的物理观察得到的。出土物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在放大镜下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有些是透明的;有些是墓土。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很自然的,浓缩的,伴随着墓葬的气息。这种气味有的甚至在刷牙后仍然存在,这也是辨别假气味的重要方法。假货不是这样的。它们有疏松的包浆,没有墓臭味,也没有透明的矿物质。就算是实心泥包浆做的,也是胶水做的,烧洗就知道了。流行用细铁丝将古玉包裹起来,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以固结在玉石上。但古玉很少与铁等物质一起存放和掩埋,只有一种玉剑是这样的。这些赝品中有一部分其实已经出现在一些拍卖行,玉器上清晰可见铁丝缠绕的痕迹。太不可思议了!

第四,艺术水平的评价

这也是最难模仿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技术史上,每个时期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也有不成熟或正在成长的艺术,熟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还要看更多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玉器目录和实物资料。另外,一定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任何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和结论,都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在古代玉器艺术层面,成熟的艺术在今天是难以模仿的,具体体现在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模仿,也相对容易鉴别,称为有形无神。如汉代的玉人、车马、兽首,尤其是圆雕,那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还是极难模仿的。可以说,越是高科技的大型作品,圆雕,复杂的作品,越容易识别。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瑕疵;相反,那些造型简单、艺术含量不高的玉器,特别容易仿制,更难鉴别。

五、秦颜色鉴别

秦颜色鉴定重在学习和了解古玉与长期处于各种存放环境中所接触的物体之间的颜色变化。其实是一种物理现象,自然质变变色。我们通常称之为“秦色”。比如古玉存放在红漆中,可能是红色,黑漆可能产生黑色,埋在黄土中,可能产生黄褐色软泥。在强烈的白光下观察,秦色通常产生在玉石接触部位较弱或自然解理起皱的地方。然后沿卵裂或裂隙部分,渗透扩大,可严重浸泡整个器官,称为“全浸”。玩后色泽鲜艳,琴色大多由灰变红。重要的一点是:一般情况下,正品比较简单;颜色越深越乱的琴色和鲜艳的琴色都值得怀疑。即使真玉有解理和裂纹,也不是接触部分,不一定有鲜艳的颜色。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制琴色,通常是全琴。还有当地的软泥,特点是比较秦色。烧伪软泥不一定要在玉石的软肋或裂纹处进行。这可以在强烈的白光下观察到。但是利用高科技沿着玉石的解理或褶皱进行秦色的激光伪造是有用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石的存放环境干燥或者玉石致密。

六、气味识别

这种方法不容易掌握。玉器在不同的埋葬环境中有不同的气味,大多有墓葬的气味,土腥味,代代相传。一般来说,最近出土的玉器气味最浓。要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方法就是闻老窑陶瓷,尤其是新出土的陶瓷,尤其是战国两汉时期的陶器,其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气味相同。这种方法仅限于新出土或新近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定那些伪造的出土古玉器特别有效。它们不仅没有埋葬的气味,还有刺鼻的化学气味或者单纯的泥土气味。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多练习,多比较,才能有所收获。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污垢和杂物的玉器,无论是早上出土还是晚上出土,都一定有墓葬的气味,而且在水中浸泡或呼出时气味更浓,否则无味就是假的。

古玉鉴定的四大误区

很多人谈古玉的鉴定方法,往往以以下几种方法为主要鉴定方法。从我国出土的古玉数量和我们研究的水平来看,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商代到汉代的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我们找到的数量更有限。每次大量玉器出土,都有一些新的类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类型。因此,以下四点鉴定意见充其量,只能作为参考。

(一)、建模歧视。

有些材料非常强调这一点。事实上,原始艺术来自民间。对于现代技术和民间艺人来说,要模仿历史上所有的玉形,并不是太难。造型和一些艺术风格现在还不能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有一些造型特别精致的艺术品特别难模仿,被称为模仿的“有形无神”。难模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2)、玉石、玉料辨析。

事实上,玉的质地与真伪没有直接关系。“玛瑙千百种,翡翠千种”。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料都非常复杂。在每个时代,玉石材料都非常复杂。《山海经》记载玉的产地有200多个。唯一能说明的是,从商周到秦汉,和田玉多作为重要的礼器用玉,但也不是绝对的,往往伴随着其他不知名地方出土的玉。尤其是近几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和俄罗斯阿富汗白玉。玉石材质不能作为鉴别假货的依据。

(3)装饰图案的辨别。

不要认为有大量相同花纹的玉是赝品。集中出土了一批同一品种,甚至是珍贵品种,也是合理的。有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件精美的古玉,所以只要看到第二件,就会说是仿制的。别忘了,在商周秦汉成千上万的王公贵族墓葬中,官方发掘的完整墓葬屈指可数。由于各种原因出土的玉器,大多散落在民间,基本上是不腐不朽,牢不可破的。我们知道,目前古玉的高科技造假已经通过电脑成像,玉器纹饰也不复杂,很容易仿制,但也有不为人知的新纹饰玉器出土,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目前的“装潢”并不能作为辨别假货的依据。

(4)风格歧视。

当许多人看到一件具有特殊风格的精美产品时,他们会停止仔细观察,并将其视为“假冒产品”。其实没有造型超越时代局限的风格玉是可以理解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用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观察玉器是不可能的,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都还不成熟。我再说一遍:“我们发掘的只是少数几千座垄断玉器的王公贵族墓。政府拥有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代玉器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每次挖掘都会看到新样式的玉器出土,以后还会发现新样式的玉器作品。当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但这个早就被造假者掌握了。

其他还有:“科学发掘、颜色鉴定等。”都不适合玉石鉴定方法,只能借鉴。另外,无论哪种鉴定方法,大多都是阶段性成果,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规律。打假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打假水平的提高,打假水平会无止境的继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方法,停留在我们已经掌握的技术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深入市场,深入实践,多探索,才能长期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而不仅仅是经验主义。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只要一个人是研究某个领域或课题的文物理论文化的大专家、大师,就一定被视为鉴定人,没有任何异议。我们并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对文物鉴定有帮助,其中有少部分既是理论专家又有实际鉴定经验。但实际上,文物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比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研究文献,甚至可以写书,站起来。但他不一定是鉴别真伪的专家。鉴别真伪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市场经验和收藏经验。他是一个日夜痴迷于物理研究的收藏家,而不是一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坦率地说,大多数玉器作坊的玉器工人都能看到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人新工人”,但他们可能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一无所知;而且我们求鉴定,不能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老人;我们先来看看权威部门对特殊文物的收藏。权威人士有资格像藏家一样整天接触收藏吗?是被动研究吗?还是兴趣研究?你经常去市场调查吗?特别是假古玉的鉴定和年代没有直接关系,因为目前假古玉的鉴定对象主要是近年来的高科技造假,老方法不够用。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人和事。一些学者在一些文物领域的理论和文化研究,确实受到大家的尊重,甚至是大师级的,但是鉴定赝品可能就没水平了,因为这属于另一种专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