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写好一篇大作文
之前有个申请老师说做过一个调查。超过一半的考生在考前还没有完全写完三篇作文,甚至有很多人是第一次在考场上写作文,足以说明大家对写作文有多么排斥。但是作文没那么难,慢慢练就能提高。
?看材料很重要?
写大作文的时候,很多人看到要求就直接写,没有返回阅读材料的习惯。这是我前期写作文的时候做的,但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就傻了眼。这个论点完全是我自己创造的,与材料中的观点不符。其实大作文的论点就在材料里。
看到要求后不要急于动笔,要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论点作为作文的中心论点。这一步很关键,决定了作文是否跑题。如果找准了论点,作文的档次也不会低。如果发现论点有失偏颇,即使语言再漂亮,也拿不到高分。
?先想想文章的结构?
找到论点后,我们需要考虑文章的框架。文章框架考逻辑思维能力。很多论点在论证过程中有逻辑或者时间顺序,需要在文章的框架中呈现。
重点句子要有创意,可以是连接句,也可以灵活运用诗词、名言,还可以是短句或对等词的平行句。短句能清晰表达你的观点,并列句会加强文章的气势。但是关键的句子一定要安排在段落的开头,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
现在很多人用的是总-分-总结构,那么如何让文章结构脱颖而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呢?创新文章结构有多种形式。比如,总论点可以在文章开头提出问题,也可以分成两段,适当增加背景、大政方针、政策的介绍;在最后的总结和升华部分,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不要只是呼吁。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文章结构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突出论点。
?和平时期的物质积累?
如果把文章的结构比作人的骨架,那么填充的材料就是血肉之躯,材料是不可能灵机一动跳出考场的,靠的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积累。
积累素材的渠道很多。只要你注意,生活充满了物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微信官方账号每天发布信息,每晚有夜读专栏,重新记录当天的重点事件。
比如,是吗?从考试来作文?通常在做言语理解甚至推理判断的时候,会遇到很多规范表达或者高级数字的例子,可以提取出来;
再说了,没事?从材料上来构图?申请材料种类繁多,需要重点关注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比如19国考报考材料中提到的石甸山辣椒酱,是农业产业化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典范,而19报考材料中也提到的彭士禄,被誉为?先锋牛?带领团队在一穷二白的建设年代研制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内化这些素材范式,可以在写类似题材的大作文时使用,避免了写作文无话可说的窘境。
此外,我们需要了解国家政策和相关背景。最权威的了解渠道是新闻联播,但是很多人没有时间?看到了吗?新闻,但是好吗?听着。新闻方面,可以在喜马拉雅APP上订阅新闻联播和新闻1+1,每天都会有更新,上下班或者做家务的时候可以了解最新动态。
多读书,多了解新闻信息,不仅对写作有帮助,还可以扩大知识面,积累常识。此外,还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言语理解的正确率。
?字迹干净,分数高?
书法和人一样,如果干净整洁,会给别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反之,不刮胡子就很难喜欢。
笔迹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短时间内很难快,但是漂亮的笔迹一般是不可能的,工整还是可以的。这就需要注意书写习惯,买字帖,多练字,写之前想清楚,尽量不涂改,保持表面干净清晰。
罗翔老师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知道吗?然后呢。做吧。知行之间有巨大的差距。不管你懂多少理论知识,如果你自己不写作文,你什么也得不到。写作没那么可怕。多写多练。也许你会喜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