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答案格式
首先,关于语言修辞的问题:
描述类
问题:句子中的一个单词可以被另一个替换吗?为什么?或者:文章中的一句话可以描述成另一句话吗?为什么?
回答方式:不会,因为这个词生动具体(生动准确)写的是+对象+效果,改了就变成+坏效果了。或者:不会,因为这个词比另一个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者这个词更适合对象的性格特点)。
动词:不是,因为这个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因为这个词生动地描述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等。):不,因为这个词准确地描述了...(程度、限制、时间、范围等。),而且会变成...改了之后,与事实不符。
例:山中密林,泉藏其中。有时候,泉水在树木稀疏的地方闪得很亮,然后就找不到了。那种半露半想靠近的娇态,让我想起了我心爱的女儿在家里经常绕着我的膝盖走。每次我伸手她都会远远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当我装作无动于衷的时候,她悄悄跑过来贴近我的腰。多么淘气的孩子!(摘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多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多可爱的孩子”?
回答:因为“乖”比“真”更有感情,“调皮”比“可爱”更适合一个女儿的性格特点。
结构类
问题:两三个单词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回答方式:不会,因为(1)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2)词与上述一一对应(3)这些词是递进的、环环相扣的,表达...
例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警告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会吃亏!”父亲指着鸡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生活不会让他吃亏的!””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摘自荷包蛋)
问:“告诫”、“教训”和“有意义”这三个词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这三个字是递进的,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修辞范畴
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优势?
答题方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回答格式:生动地写+对象+特点。
2.比喻:赋予事物一种情感形式(指拟人),描写形象生动,表达含义丰富。回答格式:生动地写作+对象+特点。
3.转喻:用简单代替复杂,用真实代替虚拟,用陌生代替平常。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营造氛围,揭示本质,给人启发。
5.双重性:易背,易记,让单词有音乐感;简洁的表意和抒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气势增强;叙述透彻而详细;擅长抒情。答案格式:强调+对象+特点。
7.反复:景物的抒情性写作强;承上启下,区分层次;多次强调,让人印象深刻。
8.对比:使所表达的事物或阐述的观点的特征更加鲜明和突出。回答格式:强调…突出…
9.提问:自问自答,引发读者思考。回答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关注和思考。
10.反问句:强调语气,强语气,强化情感。回答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例1:这个两千多年前关于知音的传说,一直深深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中,时而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愉快地咀嚼、回味;有时它像飓风一样咆哮,敦促人们迅速行动。热情和憧憬中充满了崇高的友谊和知音。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感情。(摘自2002年全国卷《谈知音》)
问:如何理解「有时会发出细微的声音,令人愉快地咀嚼回味」这句话?:有时它像飓风一样咆哮,催促人们赶快行动?答:这里运用了比喻和类比,形象地表达了《知音传奇》带来的美和鞭策。
例二:(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对饮酒的描写和论述采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类比(比喻)的方法,我们把参加社交活动比作喝酒,把过分热衷社交活动而不去创造社交活动比作喝酒。少喝对眼睛好(创作),多喝没用,喝多了导致“幸福的死亡”(没有发表作品)。通俗易懂,充满讽刺,起到了生动的批判作用。
二、关于版面的问题:
问题:一个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想法: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写作中的位置。
1.前言:开篇点;照顾题目;总经理的全文;渲染气氛,铺垫;设置悬念,作为后面的辅助铺垫。
2.正文:承上启下;下面一般领;总结以上;呼应上一篇文章。
3.文末:指出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顾开头,结构严谨;兼顾以上,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字里行间充满了意义。
2)明确段落的作用和答题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
例1:我怕我爸,他真的打过我。见他眼睛瞪得大大的,一步步逼近,不敢躲,绷紧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打过去,脑袋嗡的一声...(摘自韩愈《父子间的恐惧》)问:请分析一下第一自然段(也就是上面那段)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案:(1)作为下面写父亲对“我”的爱的衬托;(2)为文章结尾写父亲对“我”的恐惧做铺垫;(3)照顾“父子之间的恐惧”这个话题。
例2: (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来看,第六段“一个朋友打电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内容上,这一事件激励着人们热爱生活,感受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化作者的思考,引起讨论。
例三:(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基础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种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一楼写表修表的过程,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做铺垫;第二层写表的起源凸显了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凸显了作者对父亲精神的理解。②好处:从桌到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密不透风。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往往按时间、空间转换、场景变换、思维逻辑顺序等进行编排。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段落意义的归纳
叙述式:明确回答(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明确回答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证)+论证?
3.矛盾的句子。从字面上看,它们是自相矛盾的,但作者意图深刻,揭示了深刻的内涵,表达了深刻的观点。
第三,关于表现手法的问题(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顿挫、表达自己的意志、通过景物、人物等来表达感情等。):
艺术
问题:写这篇文章有什么好处、效果和作用?
回答模式:方法+内容+效果(或功能)
例1: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远游大海的趋势,有其鲜明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能一概而论。都是时代的沉浮,历史浩荡前进中溅起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不取决于地理距离。我们第一代华侨,在国外生活过,有过孩子,几代人都向往中国。他们都慷慨解囊。香港岛内,从普通居民到业主王、汉源绅士、社会名流,都踊跃向大陆捐款,显示了同甘共苦的团结友爱,这是一个近在咫尺的感人事例。(摘自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也就是上面)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远游四方的趋势,赞扬他们不忘桑梓情怀,慷慨解囊,与祖国息息相关。请结合你的情结分析一下这种写法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上升到民族凝聚力的层面,丰富和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含义。具体表现为乡土情结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顾了开头,又深化了本文的主题。
例2: (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中的比较是什么?
—— ①昔日草堂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的贫穷孤独与身后的盛名对比③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