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政治问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思想形成期。商朝、西学东渐和春秋战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最初阶段。
②思想发展时期。汉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③思想完善期。宋明两代。
④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
⑤思想转型期。晚清
⑥思想变革时期。辛亥革命后。
2.简述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从道家“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理论出发,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对“无为而治”这一政治命题的集中表达,主要体现在《老子》第五十七章的四句话中:“吾无为而民自性,吾静而民自性,吾无为而民富,吾无欲而民简。”清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陈述,也是无为的具体化。“善静”针对的是统治者对人民的蹂躏和骚扰,“无”针对的是统治者复杂残暴的政事,“无欲”针对的是统治者贪婪糜烂的生活。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能够无为而治,让人民自我教育,自然发展,自然进步,社会就会简单稳定。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政治若水,少点私欲。
2)无尚贤,使民不争。
3)物美价廉的稀有商品,让人不偷。
4)弃智而使人无知无欲。
5)顺应民情,反对滥用权力。
6)主张以道养人,反对好战。
3.简述商鞅在富国强兵的农业战争思想。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使强兵成为富国。为此,他主张把“农战”作为基本国策。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农”和“战”。只要我们做好这两件事,我们就能使强兵富裕起来。他说:“国若富强,农战也必打”,“国必安而主尊农战”(《农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有充足的粮食和强大的军队是决定其能否取胜的重要条件。商鞅主张把“农战”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实施,很有战略眼光。
为了贯彻“农战”的基本国策,商鞅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1)奖励农织。他提出“如果你专心于自己的事业,种田织布,就会收回许多粟帛”(史记。《尚军传》),即勤于农织,多产粟帛者,可免徭役。还规定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粮食的人可以获得相应的官衔。
2)用行政手段打击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行为。比如规定不允许富人建造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的闲散人员被收编为政府奴婢;取消商店和旅馆;不允许自由迁移。
3)运用税收调节杠杆保护农业生产。商鞅认为,粮价便宜伤农,重金造富商,不利于农业生产。所以主张对商人课以重税,即“不种田必多税,市场利益租金重”(《外与内》)。
实施这些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农业战争的利益,但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整体上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适应了战国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势。他的政治改革和农业战争思想促进了秦国的繁荣,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人性论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简述荀子的尊君爱民思想。
荀子对君民政治互动也有自己的新看法。
首先,他讨论了君主和人民之间谁是谁。关于这个问题,自春秋以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个是人民为王;第一,君为民。荀子持后一种观点。他说:“生于天者不为君,立于天者为民。”(提纲)基于此,荀子提出了他关于君民政治互动的新思想——君民泛舟论。他说:“马若笨拙,则君子不安;庶人可怕的政治让这位绅士感到不安。如果马很吓人,它会安静;庶人糟糕的政治不过是一种祝福。选贤任能,表示崇敬,弘扬孝道,征集孤儿寡母,弥补贫困。如果是这样,庶人将是安全的。庶人当道,然后君子在位。”《列传》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也叫。”(《知望》)这种君民舟楫之论,在唐代已经被李世民、魏徵等人总结为一套成熟的治国经验,成为聪明的统治者的一种* * *学问。
其次,关于君与民的关系,荀子提出君必须“爱民”、“利民”,认为民是治国的关键因素。他说:“如果你有一个国家,你不能爱人民,你不能造福人民,但如果你要求人民爱自己,你就不能得到它。”人家不爱不亲,只求自己用,自己死,你得不到。"(《君道》)荀子对政治家明确指出,你要爱民只是为了自己的位置,不能胡作非为。
荀子又一次告诫君主,但他总怕百姓作乱,君主的地位岌岌可危,于是转而告诫百姓,一定要“尊君”。他说:“天子位高权重,天下无敌。”(《真理论》)也说“君为国之龙;父皇,家财万贯。长一治,二乱。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能竞争两个长久的成功。”(《史鸷》)
可见,他的尊君爱民理论本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但这是一种开明的专制,尤其是当战国时期,封建帝制取代了奴隶制,是一种历史进步。荀子的这些理论是为即将到来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做理论准备。所以,如果说孔孟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了更宏观的原则性意见,那么荀子则更注重实际的、可操作的设计。因此,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是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
总之,荀子“不仅集儒家之大成,而且集百家之大成”...他几乎综合了百家争鸣的理论。”(郭沫若十大批评书。《荀子批判》人民出版社1954版)他的思想体系庞大。就其政治思想而言,有许多亮点,也有许多消极和矛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等级秩序绝对,“少物长,贱物贵”(《仲尼》)视为天下。二是谈“君之治”“臣之治”“宠之位”等政治政治。“货和皇帝家”的意味越来越浓。因此,荀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犬儒哲学的开创者。他把孔子神圣纯粹的儒家思想变成了可操作的工具。第三,同时采用几百所学校是他的优势,也导致了缺点。他的思想体系非常复杂,充满了许多矛盾。
5.简述韩非的李俊中心论。
君主、国家和臣民之间的关系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孟子以性善、仁政为理论基础,认为民为重,国为次,君为光;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主张尊君爱民。韩非则站在极端君主的立场,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都要以李俊为中心。
关于君与国的关系,韩非说:“国亦君之车。”在理论上,韩非认为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君主的私有财产,所以君主的利益也反映了国家的利益。
在君臣关系上,虽然韩非也说君臣不能没有臣子的辅佐而统治天下,但韩非坚持君臣的利益要让渡,臣子的利益要绝对服从君臣的利益。他说:“人民当家作主者,亦遵纪守法,授意立功。”(《外储说右下》)而一个大臣必须“没有二心,...做正确的事,遵从主的律法,虚心等候命令,没有是非。所以,有嘴就不私谈,私看也不看。”(尤都)换句话说,虾兵蟹将必须一心一意,以服从为天职,只做服从的工具。
在君民关系上,韩非认为民之价值在于能为君所用。“君也为民,有难必亡;安平尽心尽力。”(《六大矛盾》)人民为你所用,就是为你奉献,为你努力。能做到这两点的人有六种,分别是“甘冒风险老老实实,为人民而死;我对整个法律的秩序和人民一无所知;努力吃饭受益的人;家后是纯洁的,整个山谷的人民;敬生畏物,敬人;兵败贼抑汉奸,人民光明面。"(《六对比》)除了这六种,其他的都要罚。杀视君如粪土,不愿侍奉之人。
总之,臣下和百姓要以君主为中心,只有对君主有用,有益,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些思想比民贵,反应很大。这种君主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
6.简述韩非结合“法”、“术”、“势”的极端君主学说
韩非之前的法家是沈导、沈不海、商鞅。韩非则从李俊中心论出发,博采三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极端君主理论体系。
关于“法”,韩非是这样定义的:“修法者,服从政府宪令,刑必以民心为本。赏而存法慎,刑必加于犯奸者。”(《定法》)“法者,编之书,设于官,分于民。”(《难三》)从这个定义来看,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公开颁布,让全体人民知晓,这是守法的前提;第二,法律确立于政府,并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第三,法治是人民的。韩非认为,法律是君主统治的基本手段,实施法律的关键在于君主对刑赏的掌握。他说:“贤明的主领导他的大臣的原因只有两个把手。”那些有两个把手的人也受到道德的惩罚。什么是惩罚美德?都说杀生是惩罚,庆赏是美德。为臣者,不敢惩赏,故主人以其刑为己用,诸侯畏其权,归其利。”(《两柄》)
在实践中,韩非提出了实施法制的具体原则:法不贵,即实施法律要公正;法律一旦稳固,法律就要统一,不能随意解释;指出“法无信则君危”(《中庸》)即法必信,法必有兑现之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术”,韩非说:“施术者凭职赐官,据实负责真相,能处理生死。能教其臣者,亦为其主所捧。”(《定法》)即君主控制其大臣南边的技巧,类似于阴险狡诈的政治,不作描述。
关于“势”,即君主的地位、权力和权力。韩非认为君主之所以能为君主,是因为他的权力。没有权力,他不会成为君主。因此,君主必须牢牢地将他的副手们控制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始终防止他们被他的副手们所控制。所以,势只能是君主独有的。此外,还需要:禁止下属为谋取私利而结党营私;严控礼仪的政治经济实力;人民和部长不应该专门研究军事力量和人权。
总之,韩非的“李峻中”和“法、术、势”理论都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对中国走向极权主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当时,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7.简述董仲舒君权至上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理论的起点是神权理论。他认为君主二字的权力来源于天授天子,君主根据天意统治天下。只有君主才是社会的最高政治权威。
董仲舒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一,所以专制政治的基本格局也应该是大一统,臣子要尊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在论证君主权力至上的同时,也强调君主要按照天道来治理国家。君若滥权,天将遣君祸。
他的君权至上论的实质是以天道之神来论证君权的合理性和至高无上性,为君主专制服务。
8.简述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他认为天道以阳为主,阴为辅,阳为德,阴为刑。所以,对于政治上的困难,任德没有受到惩罚。德治的基本内容是:
1),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学校,用儒家的仁义道德教育人民。
2)省徭役,少收税,减轻人民负担。
3)限制土地归人民所有、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以缓和社会矛盾。
4)轻刑,以德育为主,惩罚为辅,但不是没有惩罚。
9.简述李世民和魏徵的民本思想。
1)鉴于隋朝灭亡的历史,李世民和魏徵深刻认识到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人民,人民是水,君主是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君主没有赢得人民的支持,他迟早会被人民抛弃。因此,在政治上,李世民、魏徵主张顺民意,疏薄税,与民同息,藏富于民,宽缓刑,仁义治国。李世民和魏徵的民本思想对初唐的开明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如何统治人民,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秩序,所以民本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如何理解李世民魏徵谏论的实质?
在政治上,李世民和魏徵主张开诚布公,劝谏忠臣。他们认为是否谏可谏是明君和暗君的根本区别,两者都听是君的责任,而借人则是暗。谏诤的前提是君主主要是有自知之明的,君主不能任性。另一方面,臣下也有直言不讳的义务。君臣之间谏和可谏的基本条件是君臣相互信任,君臣以礼相待,臣子对臣子忠心耿耿。
李世民和魏徵的谏论在贞观时期的开明统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本质上,谏论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政治理论。君谏臣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统治天下,从而实现对人民的稳固统治。李世民和魏徵强调,臣下敢谏的前提是臣下对君主无条件的忠诚,臣下是否能谏根本上取决于君主的意志。
3)李世民和魏徵仁贤求贤思想的内容和意义。
李世民和魏徵认为,一个政治国家的关键在于获得人才,而能否为政治获得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具有求贤的心态和善于求贤。选拔人才主要有三个原则:第一,不要回避私人关系,只选人才;第二,以量论官,人尽其才;第三,选择精致而不是要求多的人。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重在品行。
任贤求贤思想的意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人治。每个朝代的政治是否开明,政治秩序是否稳定是关键,而任贤的求贤思想恰恰抓住了这个关键。贞观时期,统治集团大力治理国家,君臣之义得到统一,这与李世民、魏徵的求贤任贤思想是分不开的。
10.简述唐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各种制度都达到了成熟阶段。相应地,政治思想也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走向成熟。显示在:
1)儒家复兴。在王统和贞观统治集团的努力下,儒学由衰落走向复兴,重新获得统治地位。
2)君主和大臣们,如李世民、韩愈等,积极探索治国之道,使之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总结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柳宗元写了《论封建主义》,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角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必然性和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对这一问题的长期争论。他的观点代表了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11.简述墨家尚贤思想。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命题。在他设计的政治制度中,圣王和贤臣是一个意思,这是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
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政治是主流,诸侯选官的基本做法是任人唯亲。墨子对这种情况非常不满。他认为,许多诸侯国之所以政治混乱,是因为当权者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使能治国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是局限于财富和亲属的狭隘范围。他主张用人要效法古代圣王,尊重尚贤的能力。要选拔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的职级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这样才能择优汰劣。所谓能举之,无能(《墨子?尚贤上》)。
墨子特别指出,人才不论出身,哪怕出身卑微,只要是人才,都要选。他的一句名言是:人虽农而工,能则行。因为在他看来,官是无常贵的,而人是没有终极基础的,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是不固定的。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才华的标准。他认为,作为一个圣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君主服务,最后履行自己的职责,把功劳和幸福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诋毁和悲哀。此外,还要帮助和教育人民,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
墨子所谓的人才,就是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服务,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商贤的原则得到了确认,墨子提出了实施商贤的具体方法,即设立人才三本。墨子解释:爵位不高,则民不恭;钱不厚,百姓不信;如果政府法令继续下去,人民就不会害怕。墨子认为,使用有才能的人,应该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有才能的人很难树立权威,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实现治理。其实买三本是为了解决圣贤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才是提升尚贤的根本措施。
墨子的尚贤主张反映了新兴的士阶层的政治期待。
12.简述鲍敬言的无君论。
金朝政治混乱,战乱不断,社会矛盾激化,弊端重重。鲍敬言提出无君思想,批判社会政治现象。
包景炎认为,君主从来就不存在,历史上也有过没有君主的理想社会。帝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重税成为人民沉重的经济负担,人民生活十分艰难。统治者还用刑罚来治理人民,这不仅增加了人民的痛苦,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罪恶,反而使社会更加混乱。甚至,还发生了战争,让人民深受其害。君主制是建立在对人的压迫和奴役之上的,违背了人的自由本性。所以是不合理的。
鲍敬言也反对君主更开明,更能克制自己的贪欲。因为之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争。所以,有明君不如无君。回到没有君主的社会是鲍敬言的政治向往,他的思想是对君主制度的否定和批判。
13.简述韩愈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
韩愈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性论。韩愈认为人性分三等:第一等是善,第二等是善与恶,第三等是恶。第一阶级的特点是知识多,下层阶级怕权,犯罪少。只能由上层阶级统治,君主的统治才是正当的。
韩愈认为国君是上天命的圣人。在没有君主之前,人和动物没有区别,没有自主权。后来圣人出现了,教人衣食住行等一切技能,制定礼法和刑罚。君主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治民政策上,韩忠主张愚民政策。韩愈的君主专制理论符合专制政治统治的需要。
14.简述柳宗元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自汉魏以来一直是思想家们争论的话题。柳宗元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写出了《封建化》,论证了郡县制优于封建制的原因。
1)柳宗元认为分封制是由原始部落演变为统一国家的过渡政权,并不是由圣人决定的。分封制是由当时落后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2)西周实行分封制,明显有一段政治稳定期。但是西周的灭亡也是分封制造成的,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分裂一样。秦汉以来的历史证明,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民族团结。
3)针对当时藩镇割据的现状,柳宗元指出藩镇割据的原因不是郡县制,而是骄兵猛将,郡县制永远不能废除。为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柳宗元主张将军权、州县官员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