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解析:高考选什么人才?
题型上,今年的高考作文依然保持“微作文三选一,大作文二选一”的命题形式。大作文也延续了前两年“命题作文,论说与叙事分离,重想象”的大趋势。可以说是中规中矩,不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大作文命题侧重于对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纽带”无疑是一个与集体、社会乃至国际局势息息相关的话题。学生只有对家庭与班级的和谐或一带一路的战略有所了解,才能写出具体而充实的文章。
“拍* * *和中国”是一篇想象命题作文。与前两年的作文相比,想象未来的祖国是一个有理有据、更加开放的要求——它不像已经成为过去的“心中英雄”,也不像天马行空的“魔法书签”。在写作中,学生一定要注意以小见大,在想象的场景中设计具体的人物和情节,不能把作文写成空洞无味的赞歌。
未来网记者: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设置有什么特殊意义?
刘强:无论是议论文《谈领带》,还是记叙文《我给你拍张照》,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选题。现在是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两道作文题对高考选拔什么人才,为国家贡献什么接班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表面上看,“谈纽带”这个话题只是一个词语的解释;早在2005年,北京卷就出现了“说‘安’”的题目。但毕竟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从干料来看,“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纽带,让人想起“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战略;“文化发展”需要纽带,这让人们想起了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文化话题。“历史的传承”需要纽带,提醒人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社会安宁”需要纽带,提醒人们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完善;“校园和谐”需要纽带,它提醒人们校园欺凌、校园风气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纽带”的模糊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但前提是他们的视野和感受能跟得上这种选择。要讲时代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埋头苦读,还要关注时代,关注国家,有广阔的视野。作为议论文,要表现出逻辑性和思想性,不仅要通过搜集资料和了解现状,更要通过探究原因和价值,阐述利弊和策略,有做当前时代和社会主人的责任。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民国,我给你拍照”这个题目可谓是“中国梦”的体现。想象一下32年后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本质上就是把学生放在“蓝图设计者”的位置上。因此,是否有自觉的责任感和沉重的家国情怀,将从根本上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32年后50岁,恰好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个构图在某种意义上对他们是一个警醒,提醒他们每一张照片都是沉甸甸的责任。此外,作为一个特殊的叙事主题,其词干保持了一贯的导向性,“叙事、描写”,建议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可以写一个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一个小场景”,暗示切入点可以大到国家社会的整个面貌,也可以小到一顿饭、一辆车、一个人。这也提醒未来的考生,首先要走出课堂,开阔视野,关注时代和国家,要有自我责任感;其次,既要关注大的形势和趋势,也要关注身边的小事,让对国家和对自己的期望和责任在生活的小事上体现出来。
未来网记者:今年高考语文题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张卡特:总的来说,今年的试卷结构和前两年一模一样。题型、分数、分布变化不大。以下创新值得注意:
1.不连续文本阅读选择了一个“人文与技术”的视角——文物保护技术。题目结合了对成语、诗词、文章的理解,更加灵活,可圈可点。
2.文言文选了苏轼的议论文,诗歌考了王维的山水诗,都符合前两年的命题趋势。宋代古诗词是北京高考命题名副其实的常客。
3.写作整体命题形式没变,内容略有变化;名著阅读考点增多,形式明确。
未来网记者: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有什么特点?
张卡特:《根河之恋》是一篇以河流为题材的抒情文化散文,是北京自提出命题以来考查频率最高的题材类型。题型方面,2014之前北京高考阅读题以总结、理解、评价为主,2015、2016增加了更多的鉴赏要求。2017的题型把两者结合起来,把概括和欣赏的要求结合起来,比例更加均衡。
另外,大阅读的最后出现了一道与名著阅读相关的选择题,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应该算是名著阅读考点的具体体现。
除了阅读中考察的选择题,微写作中也考察名著阅读。将六部必读名著分散成三个小题目供学生选择,可以说是为学生降低了难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刻的名著和人物来写。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微写作由于结合了名著阅读的考点,在文体要求上比较模糊。学生要有意识地明确每个题目的写作任务:“简述情节,简评”的导语段要清晰明了;“以花比人,陈述理由”的议论文段落,应以分析推理为主;“描述雕像及其意图”只是稍作改动的抒情段落,应该是优美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