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过年习俗有哪些?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以前是佛教节日,但人们认为这是劝人节俭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将大米、黄豆、绿豆、花生、猪肉、蔬菜等八种食物煮成稀粥,表示缺粮,补够杂粮做饭,教育后人节俭。这种习俗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存在。
送灶之神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和菩萨会向玉帝报告人间的情况,主人家会为灶王爷和菩萨为自己美言几句,家家户户一大早就摆好酒,摆好菜,献上甜食,烧香点蜡烛,送灶王爷上天。祭灶那天,大家打扫屋子,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希望灶神报喜不报忧。腊月二十三,农村也叫小年。
吃团年饭
共青团年是春节的前一天,也是腊月的最后一天(统称为农历除夕)。这一天的活动主要有祭祖、吃年夜饭、贴门神、贴春联等。团圆饭那天,即使是最困难的家庭,中午也要做几个菜。祭祖(上坟)后,全家团聚* * *吃团圆饭,俗称“团圆饭”。结了婚的姑娘可以回家吃团圆饭,但不能在父母家过除夕,甚至不能参加初一早上出门天方夜谭的仪式,因为农村有句话:“三十岁的火,十五岁的灯。”除夕夜,一家的长辈要带着儿孙去祖坟烧香祭祖。吃年夜饭前,要把饭菜摆上桌,先用饭和酒招待祖先,然后祭祖,才可以享用。另外,农村很多人认为男人当家作主,传宗接代,男人烧香祭祖,所以女人祭祖应该站在一边或者呆在厨房里。年三十下午,各家各户挂红灯笼,贴春联,贴门神(门神多为唐代秦和尉迟恭的木刻摹本,据说能驱鬼驱神),再打扫卫生,藏好扫帚、针、剪刀、杆秤等春节禁带的东西。
庆祝新年(除夕)
除夕是一年结束的夜晚。清光绪《射洪县志》记载:“三十日为除夕,剪彩纸为钱,贴遍门户,改桃符,贴春联;敬天地之神的祖先,拜长辈,说‘辞’;围灶烧炭,设灯点烛,久久不睡,谓之‘守岁’。”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在这个晚上,晚饭后燃放鞭炮来告别旧年。全家祭天、祭地、祭祖之后,全家熬夜,围坐灯前,叙旧推新,享受天伦之乐,直到深夜。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压岁钱的多少取决于家庭的经济实力,现在压岁钱有几千)。这一夜,还要欢迎灶神回宫,因为灶神年轻时去天庭谈事,今晚就要回宫。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不能关灯,因为农村有句话叫“人死灯灭”。
庆祝新年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是农村的大年初一。晋东勋《问风俗》说:“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后世有“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
正月初一:春节,又称元月日、除夕。清光绪《射洪县志》记载:“一月黎明,九品烛迎神于门。仪式结束后,鞭炮出现在法庭上,全家人喝屠苏葡萄酒。中国岁月:屠苏,曹安之名。从前,人们住在茅草屋里。每到除夕夜,他们都会在井里留一剂药,以便在井里浸泡。到了元末,他们把水装在酒瓶里,男女都喝,以免染上瘟疫。今日亲友相敬,便留饮此酒,吃几样,欢欢喜喜分手。”随着时代的变迁,元日的民俗文化更加丰富。这一天,家家点上香烛,敬天敬祖,放鞭炮迎新年,抢“金银水”(井水),希望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早上起床,每个人都穿上新西装,大多数人吃面条或汤圆,象征着新的一年圆满顺利。早饭后,三三两两,我们出去溜达,见见亲朋好友,互致新年祝福。这一天有许多喜欢和不喜欢的。我喜欢吉祥的词语和事件,但不喜欢说“死”或“逝”或与“死”和“逝”谐音的词语;禁止破土,破土必毁财;不要扫地,如果你扫地,会扫走一年的财富;不要打碎碗、勺子、酒杯和其他餐具。希望新的一年全家吃饱,摔碎餐具,全家过不好年;再者,针、剪刀等有尖嘴的东西也不要用,因为这些有尖嘴的东西和老鼠的嘴很像。如果用针和剪刀,一年老鼠爱咬衣服;杆秤也是一个禁忌,因为它很长,而且它的鳞片很密,很像蛇。如果用杆秤的话,一年多都是蛇。
正月初二、初三:人们开始走亲戚。新婚夫妇拜年,带孩子来拜年,主人家要“送钱祭奠”(给红包),视主人家财力而定;狮子灯和汽车灯开始在农村巡回演出,并要求结婚礼物。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狮子灯,由两个人穿着布做的五颜六色的狮子皮组成。一人戴笑脸面具(笑和尚),手持纹笤帚和扇子,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伴随着锣鼓声,他逗弄着狮子,抚摸着狮子,跳跃翻滚,做出各种俏皮有趣的动作,逗得观众会心一笑。一些城乡居士也摆出各种阵形,请狮子灯笼破阵。能破阵者不仅有重奖,还会受到热情款待。知道自己破不了阵,只好避之不及。我们镇里的李子湾、大坟坝的狮子灯笼演技高超,过关斩将,至今远近闻名。车灯,也叫汽车灯,是用彩纸或布做成的有盖的浮子。一个女的或男的打扮成女人站在车里,对方打扮成小丑,在车前逗弄,载歌载舞,身材活泼,趣味十足。“车姐”摇着彩车,或前或后,像船一样,动作自然。
正月初四:羊过年,过年的气氛渐渐淡去。
正月初五:破初五,传统习俗。清光绪《射洪县志》记载:“民间五日之前,除拜年外,不交易钱,但饮酒戏乐。过了这一天,我们将逐渐管理贸易。”现在,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不会参观和喝酒,而是早起放鞭炮,象征性地在地下工作。人们称正月初五为“恨贫日”。在农村,一般认为初五访人会给别人带来贫困,所以一般不走亲戚,不走亲戚。
正月初六:走亲戚的今天要回家。
正月初七:过年(人节),因为是过年,农村也很重视这个节日。每个家庭也要准备几个菜,也要喝酒吃菜。这一天不准走亲戚,因为农村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的习俗。
正月初九:初九。清光绪《射洪县志》记载:“是人们祭拜玉帝的日子,城市妇女多在有香炉的寺庙里祭拜。游客带酒,去金华山喝酒。”这种习俗没有流传下来。按照旧习俗,龙灯开始在市场上串联巡回(农历九月初九,为龙庆祝新年),并为商家支付礼物。现在,有龙灯在正月初二和初三逛市场。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道教的元宵节)。清。康熙《射洪县志》记载:“元代上有粉球,市集上点灯笼,唱秧歌、采茶歌,八岁小儿闹马戏。清光绪《射洪县志》记载:是夜观,城内燃巨烛如昼。民间游街舞龙舞狮。观众把铁粉和火药储存在竹筒里,然后喷洒。它们的火焰直冲云霄,开出无数的花朵,鲜艳可见,被称为花。今天初九到十五,特别繁华。”现在农村有“送年货”的习俗。送年时,可祭出“刀头”、“水饭”、“烧毛船(草船)”,放鞭炮,焚香化纸,送走年味。
同事们恭恭敬敬地把神像送回了宫殿。集镇上看灯、放烟花、玩火龙,热闹非凡。火龙通常由当地工匠制作。龙头、龙身、龙骨都是用竹条制成,然后连起来,用红布包裹,在龙麟上涂上黄色颜料。整条龙最少七段,最多十五段。所有流程完成,就等元宵节玩了。演奏时应选择精壮男子舞龙身,以配合锣鼓节拍,避免烟火燃烧。玩得开心(一般都是深夜),把整条龙都烧了。不烧就干(干);农村还有一个忌讳。已婚妇女在父母家正月十五看不到灯,认为见父母家不吉利。
综上所述,一些优秀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在民间流传了下来。当然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要大力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利用和改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使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