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与答案辨析(1)

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类。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规范,为其智能服务。为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要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标准有了系统的认识,觉得确实如此时,相关的道德观念就形成了。当认识不断深入,达到深信不疑、指导自己行动的程度,道德信仰就形成了。道德信仰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控作用。当只有道德观念而没有道德信仰时,往往会出现明知故犯等错误行为。这个时候,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不一致的。

4.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是短暂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下,由于实践和反复体验而产生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所以,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

5.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不仅仅是道德素质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所谓?直观教学的原理?,指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的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的表象;同时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应该认识到,直觉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直觉化、直观化,避免直觉的形式化、庸俗化。

7.注意力转移就是注意力分散。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注意力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的现象。注意力分散是指在没有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的情况下,注意力被无关的事物吸引。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虽然两者都是注意对象的转换。注意力的转移,就是在实际需要的时候,有目的地把注意力转向一个新的对象,让一个活动被另一个活动合理地替代。注意力的分散真的需要注意。稳定时,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引起,使注意力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8.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只有负面影响。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组合,自发形成小团体,称为非正式团体。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如果目标一致,并且由于兴趣、爱好、信仰相似而得到很好的引导,就可以在班级群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与正式团体的目标不一致,就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被称为破坏性力量。

9.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所以教育没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10,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的评价。

11,心理定势对解题只有负面影响。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以前的操作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刻板印象使人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这就是心理刻板印象对问题解决的积极影响。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会阻止人们采用新的方法,定势会对解决问题产生负面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所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2,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形成的过程。

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和思想道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品德的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调控。它们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道德教育只有遵循人类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以上是历年来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的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备考策略等相关内容,欢迎您及时关注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