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信息
鲁迅的一生
一生以笔作战,被誉为“国魂”1881,生于9月25日。生于富家(《故乡》一文写明“家世不错,我是少爷”。)青年时代受到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被日本留学官录取,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进入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改变民族精神。1905-1907参加革命派活动,发表《摩罗诗论》、《文化偏见论》等论文。在此期间,我奉母亲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国结婚。1909年与哥哥周作人合译《外国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和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鲁迅先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员,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工作,三潭映月。
教学。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出版,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从1918到1926,先后创作出版小说、流浪、随笔、坟墓、随笔、诗歌、野草、随笔、热风、华盖、华盖的延续。其中,发表于192112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中文系系主任。1927 1月,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1927 10到了上海,开始和他的学生许广平一起生活。1929,儿子周海婴出生了。193鲁迅
2000年起参加中国自由运动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护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到1936,他创作了《历史小说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杂文,分别收录在《盗墓集》、《集子》、《三闲集》、《两颗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言情话》中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化社”等文学团体;《全国新报副刊(B)》、《芒源》、《语丝》、《奔跑》、《萌芽》、《翻译》等文学期刊主编;对青年作者的热情关怀和积极培养;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引进国内外名画和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献,编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文学史大纲》,整理《纪》,编著《会稽县旧书杂记》、《古代小说钩沉》、《唐宋传奇》、《旧小说笔记》等......1936 1938.1956年,鲁迅遗体安葬在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词。
编辑这一段,人物经历
青年时期的鲁迅
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三条路:一条是读书做官。如果你不是官员,也可以是某个官僚(俗称“师爷”)的“屏友”。如果前两条路都走不通,还可以下海经商。鲁迅走了另一条当时最被人鄙视的路:进“洋学堂”。当时在中国,这被普遍认为是“卖魂给洋鬼子”的卑劣行径。1898年,18岁的鲁迅背井离乡,带着爱母想方设法借来的八块银元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后改为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充实强兵而建立的,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这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阔了眼界。尤其是严复对英国人赫胥黎《天演论》的翻译,给了鲁迅深刻的影响。《进化论》是一本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书,让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被命运摆布,不能被强者欺负。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校的优异表现,使他毕业后有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他画的是鲁迅先生。
我去了日本,开始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院(现在的东北大学医学院)。他选择学医是为了治疗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嘲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
弃医从文。
鲁迅想通过医学来启蒙中国人民。但他的梦想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的公民,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眼里,全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解剖考了59.3分,于是怀疑解剖老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他,让鲁迅作为弱国深感悲哀。有一次,在一部电影里,鲁迅看到一大群“身强力壮,麻木不仁”的中国人冷漠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俄国侦探处决。鲁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当他意识到精神麻木比身体虚弱更可怕的时候。于是他离开仙台医学院,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组织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和朋友讨论最多的是中国的国民性:理想的人性是什么?中国的国民性最缺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经历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为他后来成为文学家、思想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鲁迅的思想不仅当时的大多数日本人无法理解,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中也难以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几十本,他组织的文学杂志也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出版。计划生育的困难迫使鲁迅回国找工作。65438年至0909年,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师范学校(现杭州高级中学)、绍兴附中任教。这是鲁迅思想极其消沉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让他兴奋了一阵子,但随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行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停滞不前的现实,社会混乱、国家灾难、个人婚姻生活变故都让鲁迅感到压抑和苦闷。五四运动后,他被压抑的思想感情通过文学作品如熔岩般猛烈爆发。当时他已经在教育部工作,随教育部搬到北京。
小说创作
鲁迅先生的肖像
1918 5月15鲁迅先生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鲁迅”笔名发表了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建立了新文化运动(1919),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部小说大胆地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思想,向停滞落后的中国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从来没有这样过吧?”严厉质问,大喊:“救救孩子!”鲁迅先生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鲁迅把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描写了这些底层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这与鲁迅的创作目的是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材料多取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者,意在揭露疾病的苦难,引起治疗的注意。”(怎么才能写出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小说?)这种表达和改善生活的创作目的,使他主要描写一些最普通的人,如华老栓、单思思、阿q、祥林嫂、艾欣等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给他们的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无情。这样的社会是正常的社会吗?这种人际关系合理吗?最让我们难过的是,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世界里,被生活折磨,却也缺乏对彼此真诚的同情。他们对自己同类的悲惨命运采取冷漠甚至欣赏的态度,在受到比自己弱小的欺凌者的压迫和欺凌时发泄被压抑的怨恨。在孔乙己,有恶意嘲讽孔乙己的短袖客;《阿q正传》里,别人欺负阿q,而阿q欺负一个比自己弱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欣赏...这一切都让人感到一股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自觉,自强,自立,有做人的原则。鲁迅先生在创作《呐喊》、《彷徨》的同时,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阿q正传(12张照片)。前者发布于1928,后者发布于1937。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严峻写照,意在警醒沉睡的人们,那么《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暖的回忆,是对滋养他生命的人和事的深深怀念。小时候,保姆的母亲藤野先生在一个被歧视的环境里给了他真诚的关怀,生活坎坷、孤傲不羁的老朋友范爱农给了他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还有吸引他好奇心的民间戏剧、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些,在这个险恶的世界背景下,都透露出明亮的色彩和温暖,滋养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散文集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时而像平静的港湾,时而像翻滚的大海,时而像奔腾的河流,时而像蜿蜒的小溪,集中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与《朝花夕拾》中清晰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呈现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意境。它们就像一团团的情感云朵,在空中旋转漂浮,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心的苦闷幻化为梦境,幻化为超越的想象,使《野草》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在《野草》里。”鲁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体验和最神秘的哲学感悟都是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的。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长篇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出版)。补天可以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创世纪”。在鲁迅看来,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古代的圣贤帝王,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讲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九天之内拯救了人类,但是那些自私狭隘的人并不想继承和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来达到他们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暗杀,又被妻子抛弃。《铸剑》表现了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治水》和《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实践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于和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舒淇这些历史人物,在鲁迅笔下真的成了滑稽但依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方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小说写作方式。
散文创作
家庭背景
在绍兴,周家是贵族世家。且不说做官经商,单是人口增长就很可观,所以到鲁迅出生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地,互相照应,就像一个大家庭。鲁迅的祖父周,生于翰林。他在江西当过知县,后来去北京做了内阁官员,成了标准的京官。绍兴不是一个大城市。像周这样既是院士又是北京官员的人,自然能赢得普通市民的尊重。周家门上手书“翰林”的横匾,清楚地表明了周嘉的特殊地位。鲁迅真的很幸运。他漫长人生旅程的起点,就位于这样一个离世外桃源似乎还挺方便的地方。鲁迅全集
中国是一个讲究父权制的国家,偏爱粗暴霸道、视子女为私有财产的父母。你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如果你遇到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还是会毁的。鲁迅的运气呢?周虽然脾气不好,有时也会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他是相当开明的。那时候一般家庭的孩子都是直接读四书五经,每天让一个六岁的孩子读《学而时习之》。他会有多痛苦?周则让鲁迅先读历史,从《概论》开始,然后是《诗经》,再到《西游记》,都是小孩子感兴趣的书。甚至在读唐诗的时候,我也是先选择白居易相对朴素的诗词,再去读李白、杜甫,大大减轻了鲁迅的启蒙压抑。奶奶很爱他。每到夏夜,鲁迅就被允许躺在一棵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主人,什么神仙救了白蛇?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乐趣和安逸。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严肃的,但比他的祖父更温和。虽然家庭教育严格,但他从不打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五舱会》一文中,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在吕霄鲁迅这样幸福的时刻被迫背书。但事实上,周伯宜通常不会监督儿子们读书。在日常纪律上,他们往往更加宽容。有一次,鲁迅和他的弟弟偷偷买了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很害怕,也很绝望,因为那是一本随便的书,一般不让孩子看:“哦,不,现在肯定要没收了!”没想到,周伯宜翻了几页,默默地还给他们,这让他们喜出望外。从此,他们放心大胆地买闲置的书,不用担心,就像小偷一样。至于母亲鲁瑞,她对他的爱就更不用说了。几个孩子中,她最喜欢的是鲁迅。在人情方面,父母总是爱孩子的,但由于中国代代相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往往会演变成对幼小心灵的残酷摧残。当然也不能说鲁迅没有被摧残成这样。他以后还会写《五舱俱乐部》,可见他心里有很深的伤疤。但总的来说,他还是很幸运的。至少在童年的时候,他经常沐浴在温柔宽厚的长辈的关爱中。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他小时候在《野草》里发生的一件事。这篇文章叫风筝,是高一上册第21课。
1949全国解放后,臧克家从香港回到北京。65438+10月19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是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见证了人们纪念鲁迅的盛况,并参观了鲁迅故居。他深情回忆鲁迅为人民奉献的一生,百感交集。他在6月5438+0949 165438+10月1写了一首短诗《有些人》,表达了他纪念鲁迅所引发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和革命者的勇气。
社会声望
鲁迅初来日本时是学医的,但他很快意识到,救民最重要的不是“药”,而是打开思想枷锁,唤起民众抗争。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弃医从文,用犀利的笔,拾起旧世界的阴暗面,让人民看到统治者的丑恶嘴脸和自己的无知,赶紧努力。他的《狂人日记》翻开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页,后来他又相继创作了《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一批获得高度成功的现代小说。1936 10 6月19日,鲁迅在上海的寓所里去世。这位超级巨星陨落的消息,令全国人民、世界进步人士和文化界深感惋惜。在宋庆龄主持的鲁迅葬礼上,人们用绣有“国魂”字样的白旗覆盖鲁迅的灵柩。“国魂”,这是国人对鲁迅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