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典简介。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包括上海中心游泳馆、上海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和上海南京西路的麦琪大厦。上海虹口的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东北工学院校园、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校教学楼总平面设计。沈阳理工大学采矿馆、淮南矿区燃煤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和几个城市规划的审议会议。参与了军明二号坑、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广州游乐园的改造。Xi安火车站、Xi安南街拓宽工程等多个设计方案的点评。
刘洪典先生于1995年在Xi安逝世。刘洪典教授,1928-1932,中国“四大杰出建筑师”直系传人。“1931九一八事变后,东大迁至山海关建筑系,并倒闭。东大建筑系成立仅三年,却培养了、刘洪典、、赵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大师。梁思成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著名私立大学)建筑系。他在创办东大建筑系的时候,自然是以宾州大学的教学体系为蓝本。但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国外学到的东西,而是结合实际突破了一些规则。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他让学生创造新的建筑,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他除了教设计的主干课程外,还教中国的建筑史、雕塑史等课程。”至今(刘洪典的同学)还记得梁和林鼓励他们创新,辅导学生到深夜的情景。”“1930年,童敏从美国归来,被东大理工学院院长孙国峰聘为建筑学教授。梁、于1931年6月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后,建筑部部长一职由童老接任。“佟曼对建筑教育的痴心,以及他服务大众、关爱东大的高尚品质,更是令人感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家人匆匆离开了沈阳,但我想一定有很多东西要背,旅途相当艰辛。他宁愿自己少带东西,也要带一箱东大建筑系教学用的幻灯片(当时是4寸见方的玻璃片,很重)。从未损坏,一直携带至全国解放,全额归还东宫,”全额归还赵。这些“文物”幻灯片现在在Xi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展厅里。这也是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与东大原建筑系一脉相承的证据之一。
刘洪典继承了梁、童二师的许多优秀品德和学贯中西、报效祖国、勇于创新的学风。还有饱受战乱,东大停课,学生流离,上海继续上课,毕业后苦练的经历。所以上海一解放,他就欣然接受了东宫的聘用,回到家乡教书。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教学和学校建设,把“为人民祖国设计”作为自己成为建筑师梦想的真正实现。1956年,响应周总理号召——大学搬迁部署,迁居安,任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从他经历的这些年,他认识到只有中国* * *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他最终从一名爱国知识分子、NLD党员转变为* * *制作人,并于1985加入中国* * *制作党。今年恰逢他80大寿,学校党委为他举办了双喜临门庆祝会。1955创建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权,首任硕士生导师,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当时已迁居北平的东大师生更是兴高采烈。第一,反对国内移民和内战的学生运动胜利了;二、东大复课,可以回沈阳上课。东北大学1949迁回沈阳。学校位于沈阳市铁西区,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东大文理学院迁至吉林长春创办人民大学。因为东大的原校区(张学良时期沈阳北岭的校区)已经很容易被挪作他用了。只好另选校址,在沈阳南湖重建学校。1950期间,沈阳工学院更名为东北工学院(冶金部重点大学),下设冶金、采矿、机电、建筑四个系。那时,郭玉林教授是建筑系的系主任,副主任赵超也是总支部书记。教授刘洪典、张、袁世林、陈亚奎、、,副教授、黄民生、贾伯勇,讲师、赵克东、郑惠春。
解放初期,一切欣欣向荣,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冶金部资金雄厚,办学规模宏大。学院成立了建校委员会,系里成立了设计室。在院建委副主任兼系设计室主任刘洪典教授的带领下,决定暂停19519级建筑学班学生参加学校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相关技术工作。由于刘洪典、郭玉林、张三位教授在定川建工系时是亲密的伙伴,在承担设计任务时得心应手。这些新生力量加上系里的其他老师和初三的19学生,组成了一个很大的设计院。设计任务有:东北工学院总平面、单体建筑等。,* * *一个十几万平米的项目。刘洪典教授的校园总平面设计。主题鲜明,气势恢宏,功能分区合理,道路衔接良好,疏密有致,景观环境优美;前面是南湖公园,后面是浑河,是最完美的“花园式校园”。东北工学院第四大学图书馆的大楼是四大系的教学楼,每个系的规模都有上万平米。按建成年份分,是冶金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机电博物馆、矿业博物馆。
刘洪典教授设计的冶金博物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的工字形平面,中塔四层五层高,双台阶直接进厅,玄关由三个石拱门组成;塔的窗户垂直分割,以五块石板垂直墙体伸出的圆锥体作为顶部,加强建筑的高耸感;整个外墙用假石装饰,窗间墙有浮雕。整个建筑构图严谨,尺度比例恰当,古朴、端庄、典雅。一个著名建筑师的施工图纸,从草图构思、方案推敲、平面布局、立面外观到细部装修细节的“全过程”,完成于1952,至今已有54年的历史。这是刘洪典一生留给东北大学的代表作。刘洪典在东大门的设计中运用了传统与创新的方法,创造了一个简洁大方、气势恢宏的石柱门,上面有张学良题写的墨宝“东北大学”四个大字,成为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建筑博物馆由黄敏生副教授设计,施工图由刘洪典、孔令文、张景玉完成。孔和张两个同学画平面,我画立面(1: 100比例)和细部(有些图案需要画1/2或全尺寸细部)。黄民生亲自绘制侧面图。他也是一名建筑师。他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线性标准清晰。能得到他的亲自指导是非常难得的。建筑馆位于中轴线西侧,以其不对称的布局、错落有致的形体、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和优美的造型,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和形式运用于新建筑的成功尝试。建于1952,有画报和媒体报道过。
机电工程博物馆是王耀副教授设计的(我们班有些同学还画了施工图)。位于冶金博物馆对面东侧,平面对称布局。四层玄关以中式梁柱装饰,柱头浮雕云纹。建于1953。
四座建筑中的最后一座是采矿科学博物馆。提交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建委的认可(刘主任强烈推荐),1955级已有6名毕业生选择了毕业设计的题目。完成所有施工图设计,并请吴老师做结构设计。在总结原“四大馆”经验的基础上,对设计进行了改进。位于中轴线东侧,与建筑大厅遥遥相对,平面呈L型,入口和转角塔楼,南北轴线短翼与主体同高(四层);外观造型采用西式体型,中式细节。塔顶四角采用中式大楼顶脊“正吻”的变体;玄关壁柱采用中国风的“朱义”穿插方柱,柱头雕麦穗,达到了人物完整、比例适中、精致美观的艺术效果。1956(建筑面积11315平方米)有50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