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湖北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2008年9月湖北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教师通过记录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性与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d)

a案例法b实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

2.关于学生脑潜能的有效开发,下列说法或做法是错误的:(b)

a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及时丰富的刺激。

b脑袋越大的学生越聪明。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种关系,勇于创新

任何勇敢健康的普通人和伟大的科学家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的区别只是用脑的程度和方式。

当被问到“如果你是校长,你如何对待逃学的学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列出很多方法。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c)

a感知-行动阶段B具体操作阶段

D型操作阶段之前的c型操作阶段

4.以下是内部动机:(b)

a学英语是为了和外国人交流。b喜欢听地道的英语。

c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英语D为了将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学生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成为越来越渴望的人,完成一切与能力相称的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属于:(a)

a自我实现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知识的需要,d审美的需要。

6.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老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第二天检查。这里使用的审查规则是:(d)

a多感官参与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复习方法的多样性d及时复习。

7.考题中的选择题主要要求学生记忆以下内容:(c)

a记忆能力B识别能力C复述能力D回忆能力

8.在人格测验中,以下是投射测验:(D)

a卡特尔16人格因素测验B艾森克人格问卷

c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d主题统觉测验

9.以下是关于智力测验中的错误:(c)

a .现行智力测验评估的智力代表与学业成绩有关的能力。

智力测验的操作必须标准化。

c当前智力测试的结果可以预测未来的职业成就或幸福生活。

对D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必须谨慎。

10.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相关内容,再学习新知识。这种做法遵循迁移理论:(b)

a关系理论,B认知结构的迁移观,C形式实践理论,D等同要素理论。

11.老师在解释“鸟”的概念时,先给出了“鸟是有羽毛的颈椎动物”,然后举了几个鸟的例子。这个概念教学的理论是:(c)

a同时扫描B连续扫描C举例-概念方法D概念-举例方法

12.上课时,老师发现学生有进步就点头微笑,发现纪律松散就用严肃的眼神扫视全班。从调节课堂心理气氛的措施分析,采用的方法有:(c)

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c .增加课堂教学的情感D .用威信和引导对待学生。

13.小明,一名中学生,语文、化学、英语成绩一般,但几何成绩很好。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的分数较高:(a)

a视觉-空间智能b人际智能c语言智能d音乐智能

14.在下列问题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是:(c)

a武汉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吗?请说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c如果太阳请假,世界会变成什么样?d什么是心理学?

15.学生先学平行四边形,再学矩形。学习平行四边形对学习矩形的影响是:(a)

a正向正迁移B正向负迁移C反向正迁移D反向负迁移

二。术语定义:

1.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形成的预期或预测,会使情绪产生适应这种预期或预测的效果。用在教育上,就是老师的期望效应。

2.学习:指由经验引起的学习者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持久变化。

3.最近发展区: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和儿童在有能力的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气质:指那些主要是先天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三。简答题。

1.简述感知的特点?

(1)知觉整体性: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物体时,只要感受到它的个体属性或主要特征,就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认出它,并从整体上反映出来。如果被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的或不熟悉的,感知就会转移到被感知对象的特征上,并以一定的结构组织成一个整体。这个对象被称为知觉的组织。

(2)知觉的选择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们并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只能感受到少数能引起注意的刺激。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

(3)感性可理解性:通常人们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领悟事物的。理解事物是感知的必要条件。人们在感知一个事物时,通常会给它命名,即用文字概括感知的对象,使之有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是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觉感知中,感知的恒定性非常重要。视觉感知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亮度和颜色的恒常性。

2.发散思维有什么特点?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引出更多新的信息,使思考者从各种想法出发,不拘泥于单一的方式,不局限于固定的认识,尽力做出多种符合条件的答案。特点:创新求异。

3.简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工作中的情绪。

4.简述影响解题的因素。

问题解决不仅受策略、知识等因素的影响,还受以下心理因素的影响:

⑴知识的不同表征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

⑵刻板印象是指重复以前的心理操作而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⑶功能固定是指人们倾向于赋予某些物体某种功能,这往往会影响问题的解决。⑷不同的动机水平影响问题解决。

⑸情绪影响问题解决。

【6】人际关系也会影响问题解决。

4.讨论题目:结合实际讨论影响学生遗忘的因素。

遗忘是经历过的事情得不到重视和认可,或者被错误地再现和认可的现象。

这些因素是:

1.遗忘的过程受到时间因素的制约。

第二,在记忆材料很重要的时候,一般不容易忘记。

第三,记忆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过程有影响,有意义的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运动机能都是慢慢遗忘的。

第四,记忆材料的数量和学习水平对记忆效果影响很大。

第五,记忆材料的顺序位置效应对记忆有重要影响,一般开头和结尾的记忆效果较好。

动词 (verb的缩写)案例主题:

案例研究1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抽出成绩最后六名的学生,组成一个18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的智力进行了测试,发现每个学生的智商都在正常范围内,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老师为他们做以下事情;

1)分析他们学业失败的原因。

2)课堂提问时,难度适当

3)鼓励回答正确的同学,肯定回答错误的同学,耐心纠正错误的答案。

4)鼓励学生小有进步,提高自信心。

后来这18的同学经过半年学习进步很大。他们不再是差生了吗?

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动机理论。

答:心理学家在动机中主要运用归因理论来提高学生的成绩。首先,心理学家测量学生智商很正常。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肯定了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归因理论从结果解释动机。其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根据学生的行为推断其心理特征。

案例分析2

小明现在是一名初中生,小学成绩优异。他在初中入学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班级录取。进入初中后,因为学习不适应,成绩逐渐下滑到20多。这次考试对小明打击很大。从此,小明来学校总是把衣服拉链拉得高高的,把头藏在衣服里,不愿见任何人。

问题:1)小明的情况属于什么心理现象?

2)这个问题的原因。

3)如何帮助小明摆脱困境?

答案:1)诊断:小明自从进入初中以来,因为学习上的一次次失败,陷入了习惯性的无奈境地,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2)原因:习惯性无助是指个体由于持续的失败经历,对行为的结果感到不可控和无助的心理状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他自身的因素,他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内部归因是指人们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性格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只是自己行为不可控的结果,从而产生个人无力感。第二个外部原因。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竞赛名次等外在强化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所以,一次偶然的糟糕表现,让小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其次,教学公式的严重错误也让他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加重了学生的无助感。

3)对策:1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如:利用小明的爱好巧妙地实现动机迁移;采取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比如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对自己的问题的正确归因,会帮助他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