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促进教育公平?

城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迫切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东部地区文化设施齐全,相对先进,而西部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资金不足,文化娱乐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正常需求,在规模和数量上也难以与前者相比。

(2)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体系,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投入;而在农村,国家对教育文化设施的投入相当有限,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承担。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村几乎没有公共文化设施,文化资源相当匮乏。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总的来说,东部相对于中西部,中心城市相对于偏远地区,城镇相对于农村的优势一目了然。即使在一个省或一个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分布也不尽合理。目前国内很多地方的商业中心改造、行政中心搬迁,多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需严重脱节。由于缺乏调查和论证,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往往性质和形式单一,难以受到公众的欢迎。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先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地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被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首先,教育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做出智力贡献。

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是造成城乡差别的根本原因之一。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大事。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

3.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以社会为本位。就教育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为本,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让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教育。应该说,我们县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很高。十五年教育基本普及。然而,当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高的一大制约因素。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城乡教育的差距。如果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就很难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很难为全县人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

原因

第一,两种不同的资源分配制度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本来就短缺,但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这些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过度过度集中,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导致了东西部、城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不平衡。

二是不利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制度弊端。传统的城市教育体系,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体系,单独面对城市居民,是一种人为行政区划的封闭教育,极不适应现代开放社会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及其子女自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坚决打破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传统教育体制。

反措施

第一,摆脱不利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传统教育体制。一方面,城市公立学校应该向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

第二,要加大教育投入。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财政支持必不可少。依法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区、镇(街道)两级人民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职能,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科学合理制定城乡中小学生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进一步明确公用经费范围,并随着教育成本的增长逐年增加公用经费,逐步实现城乡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基本一致,努力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第三,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

(1)合理调整高中布局,努力规模化办学。按照高中阶段教育应集中在县城的标准,积极支持相关民办学校办好高中阶段教育;

(2)加快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按照初中建在中心乡镇,小学建在中心乡镇的标准,加快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薄弱的农村学校将被进一步淘汰,城乡学校在硬件建设上的差距将会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