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了的一道考题
做题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养。关键是要会思考,会总结。一直在问题海战术的同学,只能被题海淹没,最后一无所获。
试题是提问者试图围绕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点设计的问题,是掩盖真相的悬念。里面有陷阱有坑。
但是在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不一定会按照提问者的意愿发展,经常会出现一些笑话。当提问者被禁用后,问题也会瘫痪。
前不久某校高二期中考试,有一道语文试题是这样的,要求用关联词连接以下四句话:
1,李姐姐瘫痪了;
2.李姐姐顽强地学习着;
3.李姐姐学了很多外语;
4.李姐学会了针灸。
正确答案应该是:李姐姐瘫痪了,但是她学习很努力,不仅学了很多外语,还学了针灸。
提问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这四个句子与“虽然”联系起来
结果有一个学生写道:李大姐虽然固执地学了针灸和多门外语,但还是瘫痪了。
你看,虽然同学们也知道连接词是“虽然…………”,但是结局很悲剧,让人麻痹有点意外。
后来我发现了一些更奇妙的连接方式,他们很认真的写了connection,很有道理:
李大姐不仅学会了一门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如此顽强地学习,以至于最后瘫痪了。
李大姐瘫痪了,因为她努力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还学会了针灸。
李姐姐学习非常顽强,不仅学会了很多外语和针灸,最后还学会了瘫痪。
李大姐学了很多外语,针灸,还在固执地学麻痹。
李大姐通过顽强的学习,学会了很多外语和针灸,结果按照一本外文版的针灸书把自己给麻痹了。
……
看完这些回答,我只能笑。我不用笑,但我要喷米。学生不聪明,发散思维散发出异样的光芒,照亮冰冷的考试。这么多答案五花八门,可能是提问者始料未及的。
“参考答案”之外的答案看似合理,其实也是一些人通过顽强学习麻痹自己的冷笑话。
“瘫痪”、“学习”、“外语”、“针灸”这些关键词之间确实有很多关系,不同的排列组合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这个问题完全瘫痪了。
该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