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手抄报信息

经典阅读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经”的阅读,一类是“典”的阅读。

对于“经”的定义,其层次高于“典”。从历史上看,根据文化体系特别是人文体系的发展,《经》是世界各民族在精神营养和后天智慧上同时能够发挥教育作用的典范或文章。看看中国的经典,看看世界一流的经典。它们大多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包容我们的立体知识,为我们提供精神营养。或者说,他们可以在太极图的中心跨越阴阳的和弦,同步提升我们的智与慧,让智与慧两个系统同步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负责记忆、思考和判断,而头脑负责感觉和捕捉直觉。要想在这两个层面上提高人的知识、文化、素质,就要重视对“经”的阅读。至于“典”的作用,则侧重于反映历史前辈在大智慧条件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基本上是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换句话说,文化内涵更少,它没有一些同时经历阴阳的知识或营养,包括黑与白。它没有双重作用,只有单方面作用。也就是说,《正典》包含了更多的泰白螭。而且现代社会的人所解释的“点”的概念,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点”的定义。现代人对“典”的一般定义是,用古代定义的“书”的概念来平等地分析和理解“典”。社会上普遍所说的经典,在经典的体系中已经成为书籍的代名词。我们也要注意学术和流行的这种区别。

对于我们来说,人们往往更重视后天获得的知识,而不太重视直觉和灵感。所以在我国的历史时期,国家强大,政治清明。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这个时期用《黄老》的经典来指导官员读书,并根据这个经典选拔人才治理国家,带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的专制作用、董仲舒的禁字令、田粉(时任汉武帝丞相、叔父)出面,共同清《黄帝四经》,将接近原著的五千字版《老子》反译成《道德经》,并对经文内容做了一些修改,成为后世《道德经》的段落。但是到了唐朝,在这种背景下,依然用老子的五千字来教育全民,依然带来了唐朝的辉煌,而这种辉煌至今在世界各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这一良好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重视经典阅读教育的人,不仅可以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而且对社会的繁荣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宋明以后出现了八股文,只读“书”而不读“经”,只读“四书”而不崇尚经典,最著名的《易经》也从“经”中被淘汰。这个时候,中国的教育基本上进入了僵化期。所以,当历史发展到五四时期,必然会出现反对读“书”的历史现象。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人们一下子从八股的禁锢中清醒过来,也出现了一些“把孩子用水泼出去”的现象。

以我们现代人对读“书”和读“经”的理解来说,读“书”和读“经”在社会上基本上是同时出现的,从上世纪末就开始了。但如果只看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书”,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人文素质和品格,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不够的。因为全国有的地方搞了十年,有的地方搞了七八年,所以专门选了书籍等经典来引导孩子进行德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后,由于书籍的深刻内涵和对精神层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能对孩子进行性格上的培养和教育,而内在物质能量的提升却受到道德心智和益智同步发展的影响。

谁能把“经”和“术”恰当地结合起来进行阅读,谁就能突破这个瓶颈阶段。就像台湾的王财贵教授,他是如何推广经典阅读的?在中国大陆,他提倡读“书”而不是读“经”,但如果我们看他自己的讲话,有一个现象:他指导儿子读“经”,尤其是读《老子》五千字,使他原本智障的儿子改变了现状。这个儿子七八岁了还在流口水,一开始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不好,但是他利用一个暑假指导儿子背了五千字的老子。于是,他的孩子的聪明和智慧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他自己的例子和国内很多这样的实验,这些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证明,如果读“书”,只读“一千字”。《弟子规》等关于“书”的内容,可以对孩子的品德起到比较好的规范作用,但在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真正改变孩子的智慧方面,却遇到了明显的局限,效果并不好。如果把“经”和“书”结合起来,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不仅能塑造品德,还能获得智慧和营养。他们的智力水平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经”中有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客观地组合在古汉语的词语结构中。只要我们大声朗读,就能激活一些连接我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门窗。一旦这个仓库通道被激活,这个角色的创造和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能量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也是在大量经典阅读推广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和验证。在“经”和“书”两个层面上,只有抓住这两点,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也才能提高孩子后天学习知识的智力能力。

在推进德智体教育的过程中,从很多经验来看,读道德经原文五千字和读道德经五千字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要读《德道经典》?这里不同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老子的五千字写在道德篇之前,道家篇之后。就是让人们先培养心灵的道德品格,获得道德能量,再来认识自然之道,认识天地自然规律,从而轻松地阅读和理解《易经》。你看,人们一提到易经,大多认为那是占筮的地摊,我们中国都这么认为。但是为什么在西方,人们看到《易经》就认为它是一门科学,西方很快就把他的数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结合起来,产生了大量的发明。西方人能从简单的符号中理解科学道理,我们却无法理解。原因在哪里?

事实上,中国经过八股教育后,我们缺乏直觉和灵感,无法从祖先最简单、最原始、最接近的符号中解读出深刻的科学道理。所以,如果真的能培养我们全民族和孩子的直觉和灵感,就应该用原汁原味的道德经去读,这是老子五千字的初衷。目前,有一段历史我们学术界没有做太多的考证,即黄帝时代关于思想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的史料不多,只有零星的记载。这是因为在汉朝,有一次大扫除。为了真正的尊儒罢黜百家,儒家摧毁了黄老的学说,所以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黄帝的教育理论和技术了解不多。但自从马王堆发掘出帛书版《老子》和《易经》版本后,可以发现那个历史区间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的教育。

比如易经,他主要是开启每个孩子的科学心智,用最简单的方式运用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发现天地之间最基本的运行规律,以此来演绎、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而《德道经典》的原始模式是以德进道。只有拥有美德的品格和能量,我们才能理解自然规律。同时,掌握易经进行推演和计算,基本上构成了我们道德根文化的一个体系。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两部著作,一部是《黄帝四经》,一部是《老子》五千字帛书,来基本理顺这个历史概貌,让我们认识道德根源文化。为什么在16世纪以前,我们民族在综合国力和科学发明创造方面一直领先于西方?但是16世纪以后,我们抛弃了黄帝四经和老子的道德经,只采用儒家四书进行国民教育,所以我们的民族创造力明显萎缩,落后于西方国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不注重培养民族精神中的直觉和灵感,只注重通过后天的智慧学习前人积累的经验,缺乏发明创造的能力。因为发明创造是基于前人的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发明创造。其实我们的德智体教育思想也是基于历史和历史教育的语境,层层分析,才产生了我们现在这样的思想。

名著阅读

舒婷的《致橡树》

裴多菲的《我愿成为一股洪流》。

戴望舒《雨巷》

《雪》的作者;鲁迅

巴金的《我的心》

凌克的《生活的真谛》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雷锋之歌何敬之

高尔基,海燕之歌(俄罗斯)

张《春江花月夜》

李白的《入酒》

席慕蓉诗歌

张晓风的经典散文

余光中作品集

爱情诗选

林清玄散文集

柳永作品选

长歌叹唱古今--中国名曲独奏会。

关于背诵文章

白居易的《长恨歌》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

《失踪的风铃》(双重吟唱)作者:水莲

歌唱鸢尾花舒婷

水莲的《天地之恋》

《手拉手》作者贝林路人

《海边的风景》作者:爱做梦

关于母亲的背诵文章。

张建星的《母亲是一种时间》。

母亲节的眼泪——再叫一声“妈妈”。谁来开门?

张玲的《母亲赞》

“啊!母亲“由舒婷”

苗潇的《这一跪》

《母亲》原著萧福星

《吻爱梦境》的作者。

我非常想念你,我的妈妈。作者:宋石

秋天的思念(史铁生)

诺兰的《母亲的仁慈》

《妈妈,我不敢回头》作者:向明一元

《母亲的歌谣》的作者海狼

海德的《祝福你的母亲》

艾青的《大研河——我的保姆》

水木的《母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