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首先,注意语言和细节描述
“发表声明是一个很好的警告。”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总结的写作经验。传记文学中的人物对话也是如此。有时候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对话放在最重要的地方画龙点睛。描述了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也颇有匠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先以国之急,后以己之仇。”人物的个性表现在人物自身的个性化语言上,这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精华语言,最能表达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它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动的思想基础。这是整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为了突出这句话,司马迁先写廉颇的傲慢来衬托蔺相如的宽容。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拒不参加会议”,“拒不参加会议”,“引车避躲”,但作者并没有说明蔺相如这样做的动机,大起大落,引出舍人的规训(也是读者的疑问),以舍人的狭隘心胸进行反击。蔺相如的回答,先把廉颇和秦王相提并论,引出舍人的“如果不是”的回答,这又是一个挫折;然后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他威廉将军呢?又一次跌倒;然后分析赵的安保系统,“我们是两个人”,不能互相对抗再倒下;几经风风雨雨,做了很多准备,才在最紧急最醒目的地方点出了“先国家紧急,后个人仇恨”这句话,真的是画龙点睛。有了这个“点”,蔺相如高大的形象就像巍峨的泰山一样屹立在读者面前。
《汉高祖传》和《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用了很多细致的语言来描写人物,很有个性。比如项羽看到秦始皇南巡就脱口而出:“他可以代替别人。”刘邦道歉的时候说:“这反复表扬了萨基马和曹吴尚。”这说明了他直爽的性格,而刘邦官则一口气说了秦始皇“别扭”。君子应该这样!“言语中的委婉和曲折,能控制一个人的感情,表现出他尽管气象不凡,却慷慨大方。范增在鸿门宴上叫项庄舞剑刺沛公,说:“...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会被所有人俘虏。"后来刘邦逃跑的时候说:"谁取国君,必被沛公所擒。我属于这一天!“这显示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
在史传文学中,利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被广泛运用。司马迁运用细节塑造人物的新成果之一,就是让细节更符合人物性格,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司马迁喜欢在传记开头描写人物。比如《陈涉一家》开头,他写陈涉的感叹说:“好吧,麻雀知道天鹅。”待侯时嘉》中写道,张亮为老人进了鞋;《李四传》开篇,李四看到厕所老鼠就叹气。《张汤传》写张汤像老狱卒一样被老鼠掠夺;《淮阴侯传》写韩信要吃他娘的,被羞辱在裤子底下;《陈丞相家世》中的是理中社的一支,等等。这些细节看似与重大历史事件关系不大,但仔细一想,却很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它们往往揭示人物的善良、兴趣、志向和性格发展趋势,或确立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从侧面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局和政治问题,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对于人物的褒贬,高尔基说:“创造——就是许多小东西以完美的形式组合成一个整体,或大或小。《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就是这样的创作。《史记》中的详细描述都是真实的,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史记》中的细节描写是个性化的,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起作用,所以《史记》
二、运用对比和对照的方法
对比和对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时候,正反两面的人物形象相互映衬,让真、善、美在假、丑的对比下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有时候,两类风格不同的人物的对比,比如绿叶撑红花,会让中心人物更加生动抢眼。这就是《史记·李将军列传》对李光的描述。
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的特点,写了程不知带兵的风格。”程并不知道原因。他和李广都以边郡为太守将领的战车。他攻打胡时,擅长水草战车。他阻止所有人自助,也没有出于自卫攻击刁斗。莫府省写书文章,也是远离斥候,没有被杀。程不知如何与作战,也不知如何管理军队我们可以看到,李光的部队特点是宽大、朴素,“行军无部”,“墨府省写文章写书”,几乎是无为而治。程不知道如何领导军队,但他非常严格。“主旋律行军”和“进攻刁斗”这本书写得很精彩,但是很细致。在程的蒙昧之下,红花绿叶和李广军的特点显得格外显眼、突出、宽大、严谨。当时,李广和程无知在汉边县都是有名的军人。然而,匈奴人害怕李广的策略。“士卒也乐得学李光,只是不自知。”从对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作者的倾向显露出来,读者对李广的敬仰油然而生。看完这个,读者恍然大悟。《李将军传》中为什么写程无知,此人与李广毫无关系?本来就是为了衬托李广。
司马迁在写李广的不幸遭遇时,将与李广相提并论:“蔡是下等人,名声远播;但不准为爵市,而官至才九卿,蔡为三王之秩。”蔡丽是李广的弟弟,他可以算是下等人。就九品而言他是第八,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他升到了最上面,仕途亨通,官至宰相。李广抗击匈奴40余年,征战70余场,汗流浃背。连匈奴人都肃然起敬,称其为“汉朝的飞将军”。然而这样一位名将却被“不准封爵”,甚至被诬陷,最后被迫自杀。相比之下,李光的悲剧命运被具体地写了出来,当时用人制度和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被深刻地暴露出来。读了这样的文字,读者不禁为李广叹息,却又为当时压抑人才的社会感到惋惜。
《史记·项羽本纪》突出了人物的性格,通过相互对比和衬托,展现了他们不同的面貌。巧妙运用这种手法,写出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比如巨鹿之战,诸侯的“离墙”和“进辕门”都是跪着向前的。不敢抬头”来表现诸侯军的懦弱和项羽的勇敢。在垓下之围中,项羽的勇敢被“男女一见香香皆惊”所衬托。在《鸿门宴》中,运用刘邦的心机和范增的老谋深算,生动地展现了项羽自鸣得意、优柔寡断、狂妄自大的心理状态,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三家。”对比和反差最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马迁非常重视这种手法,并能熟练运用。
第三,精心构造个性化的矛盾冲突。
在《史记》中,司马迁讲述了一个人物一生的言行故事,历史的运动就溶解在这些故事情节中。矛盾冲突是故事的基础,也是展现人物性格的关键。没有矛盾和冲突,角色就没有活动的舞台,他的角色就没有表达。《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经验之一,就是精心构造个性化的矛盾冲突,通过一些激烈激烈的斗争场面,把人物迅速推向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他们在紧张的冲突中展现自己的勇气、道德、圣洁和灵魂的污秽,即展现自己的人格特征。
《史记》写人物的时候,总是在简单交代了人物的名字和籍贯之后,马上就把人物推到矛盾和斗争的风口浪尖。如《陈涉家》在简述了陈涉之后写道:“第二年七月,派九百人到乡,陈胜、,为各村之长。把陈升和光武推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让他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果然,陈胜和光武分析了起义的条件和时机,决定了起义的策略,采取措施组织和发动群众,终于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他们也在斗争中迅速成长,被选为起义军的领袖。
有时候,人物是通过一系列的冲突来刻画的。在《廉颇蔺相如传》中,蔺相如的性格是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形成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和的困境,为蔺相如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于是,这位官员命令缪贤带领蔺相如、蔺相如从西边进入秦国,经过与的两轮斗争,终于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表现了蔺相如正直、不畏强暴、善于审时度势的人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接着“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要在西河外与他交好。赵王怕秦,想不做。”这个“好会”是秦王说的,却是对赵的威胁。秦王步步紧逼。蔺相如道:“不要让大王做,以示赵懦弱胆小。”渑池会议上,蔺相如与秦王狭路相逢,挫败了秦王的挑衅,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使赵王得以平安回国。蔺相如这种不畏强暴,敢打敢拼的性格进一步表现出来。文章处于紧张回答中。如《双膝跪地》《睁眼骂我》《顾昭的建议》让帅气、端庄、潇洒的形象跃然纸上,读之过目不忘。秦赵矛盾逐渐缓和后,内部矛盾愈演愈烈。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又立下新的赫赫战功,排名在良将廉颇之上,引起了与蔺相如新的不和冲突。“拒不参加会议”、“拒不参加会议”、“引车避躲”写出了蔺相如坦荡、以团结为重的性格,尤其是“国家紧急先于个人恩怨”这句话,写出了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崇高。文章用一个又一个冲突场景充分体现了蔺相如在冲突中的性格,最终完成了这一高大形象的塑造,显示了司马迁杰出的艺术才华。
现实或历史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和各种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只能表现和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没有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巧妙合理的矛盾冲突,人物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人物形象就不能鲜明地突出。《史记》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的这一艺术规律。它的写作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分析总结,可以借鉴吸收。
《史记》不仅在历史传记文学史上,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一部气势磅礴、包罗万象、气势磅礴的史诗”。(刘大姐《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一卷第166页)史记中一系列多肉的人物形象,都离不开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独特的艺术手法。认真总结历史记载。继承这一宝贵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小说、散文、戏剧的艺术特色,提高当下创作的艺术水平,将大有裨益。司马迁的历史观、敢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