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逻辑?

什么是逻辑,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如何更高效地学习...这些内容是“认知层”的重要骨架,是完全塑造你思维模式的材料。可以说,它们是你在精神上真正“成年”的表现。

逻辑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换句话说,语言的本质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你如何解释一个事物,如何思考和讨论一个问题,往往反映了你的认知。你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你的“认知世界”。

你的认知世界比“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更重要。因为你需要通过这个认知世界来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输出信息。主导的是你的思想。

这就是逻辑的意义:它不仅是交流和表达的工具,也是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

那么,什么是逻辑?逻辑包括什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要讲清楚“逻辑思维”,需要一整个课程。

今天我简单分享一些想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们总是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步骤:问题本身是什么?

不要小看这一步。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和讨论都会因为忽略了这个前提而化为乌有。

举个简单的例子:

A开车不小心撞到了B,B下车掏出砍刀攻击A,争执中A抢过砍刀将B砍伤..问:A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很简单。我们先来看:正当防卫的定义是什么,能否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然后观察监控和证据,判断本案中A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标准。然后,答案就出来了。

有的人可能会为A而抱怨,有的人可能会觉得A太重,有的人可能会站成一排单独说话...但这些意义不大:只能满足一时的情绪发泄,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再举一个例子:在电车难题中,你让火车往“多数人”一边开——这是道德还是不道德?

(简单介绍一下电车问题:一辆电车疾驰,前面有两个岔道,1的孩子在废弃的岔道上玩耍,10的孩子在正常的岔道上玩耍。你手边有一扇大门,可以让电车开到废弃的岔路口。你想拉一下门吗?)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其实你会发现,本质上,这是在问“某某行为是否符合你的道德判断。”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给出你对“道德”的定义。做什么是道德的,做什么是不道德的,然后,看这个行为是否符合这个定义。

比如你的道德标准是做错事的人要受到惩罚。嗯,很明显,不开闸放水更符合你的道德。

如果你的标准是:以大多数人的幸福为最高标准。然后,你就该拉闸放水了,哪怕独生子女是无辜的。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这类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定义的问题。你能不能给事物一个明确的定义,才是问题的核心。

为什么定义如此重要?因为会导致“* * *知识”。

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 * *知识”的基础上的。人们使用法定货币,因为他们相信银行和政府的信誉;人们不会擅自偷窃或抢劫,因为他们相信国家机器的威慑力;人们可以一起讨论问题,因为他们相信对方和自己有相同的基本想法。

任何问题的最终结果都是行动。当涉及到行动时,就会涉及到他人的成本、收益、立场和自由...人在社会上如何与人保持一致,有效互动?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够做到“* * *识”,对事物有一致的理解和期待。

因此,有效地澄清和定义问题,可以导致* * *知识,并使所有的思考,讨论和互动更加有效。

这也是最基本的逻辑能力。

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巨大,远远超过大脑的处理能力。如果这些信息都进入大脑,我们很快就会不知所措。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活着?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大脑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象”出来,找出核心和关键,达到以点带面,以面带体的效果。

这种能力叫做“炼”。

炼是大脑最优秀的天赋,也是点石成金的利器。它不仅能高效地优化信息存储的效率,还能从信息中提取意义和价值,内化并不断完善自身。

例如:

给你一堆朝代兴亡的信息。如果你没有“提炼”的能力,它们只是一堆文字,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们能否从中观察和思考:这些朝代的兴衰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导致了朝代的更替吗?从中我们能想到什么,学到什么?

这是“找* * *”的一种提炼。

再比如:给你一个店铺的运营数据,很复杂,有高有低。你怎么想呢?能不能做一个趋势图,找出:这个趋势中哪些节点特别高或者特别低?这些节点怎么了?哪些是可以优化的,哪些是可以发扬和提高的?

这是对“发现异常”的提炼。

再比如:政府出台了政策,如何解读?想一想:这个政策涉及哪些行业?涉及哪些个人和组织?他们会从中受益还是受损?

这是一种“求精”的提炼。

我在之前的各种文章中或多或少提到过这种思维方式。例如,在第三个例子中,我们是否可以思考: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是资源?有什么限制?两者之间的对接能否成立?

* *这就是“需求-供给”思维。**

同样,换个角度:他们是支持、中立还是反对这个政策?每个利益相关者能有多强大?能有什么影响?

这就是“阻力-动力”分析法。

简而言之,有效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表象更有效地理解事物背后的运作。

逻辑的第三种能力是前面提到的推理和论证。

事实上,消除上述谬误的有效论证方法只有两种:归纳和演绎。

让我们回到第二部分。

用数据分析“如果税负增加,企业会怎么样”属于归纳法。

它的本质是什么?很简单。一个企业不足以代表,两个企业不足以代表...然后我们再扩大样本,用尽可能多的企业,尽可能多的数据考虑进去,然后得到的结果会非常接近真实情况。

从推理的基础出发,攻击推理的基础,属于演绎法。

其实质是通过因果联系,从内在因素和前提中推导出相应的结果。比如“性侵的动机可能来自于对权力的渴望”,然后基于这个观点,就是一个演绎推理。

这两个基本的推理方法是所有入门逻辑书都会讲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应该强调什么?如果要论证一个观点,要么从已经被广泛认可的数据、理论、事实入手,要么从观点本身所包含的因素、本质、前提入手。其他方式基本都是偏的。(这是一种“提炼”)

而相反的是什么呢?

诉诸一个例子:因为身边有人治好了病,所以这个方子有效;个案说明不了什么,你需要的是大量的数据。

诉诸权威:我拒绝转基因,因为某某专家说它有害;(个别专家可能是错的,所以你需要知道科学同一性的观点。)

诉诸常识:人类干扰的东西一定不如自然。这不是常识吗?我们认为的常识不一定是对的。

呼吁群众:朋友圈文章说他错了,那他一定错了;大多数人相信的不一定是对的,事实往往相反:错误的东西更容易传播。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错误,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逻辑错误,停止思考,把思考的权力交给外界。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时刻警惕的问题。

逻辑的第四个能力是假设和验证。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我拿不到大量的数据,证明不了什么,怎么切入思考?

这个时候,就是假设检验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你可以先根据所获得的材料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围绕这个假设进一步收集数据、进行实验和观察结果,并从中获得反馈来修正你的假设。

通过这个过程,一步步接近真相。

我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是这样来的。它们最初往往起源于一个假设:某某现象能用某某原理解释吗,某某理论能用在某某情况吗?某某问题能用某某方法解决吗?

然后,我会继续看文献,查资料,或者自己尝试,用研究,报告,实验结果来支持和否定我的假设。一步一步修改,最终得出更准确严谨的结论。

这个过程既是检验自己观点的过程,也是获取知识、拓展未知思维边界的过程。

包括我自己在公司和几个项目组,我会要求大家多思考,多假设,多尝试,采用敏捷的工作方式,快速试错,快速反馈,快速积累经验。

逻辑不应该停留在思考,更重要的是行动——只有通过行动,你才能形成“闭环”,让知识和思维流动起来。

& lt& lt& ltL先生说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