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社会性、区域性、自主性、依赖性和群众性的基本特征;

1,社交。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关系和问题都会通过社区反映出来。马克思曾说,“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①,“人既然生来就是社会动物,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本来面目”②。社区是基于一定地理界限的社会生活的同体,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表达。因此,社区建设首先表现为人际关系建设。众所周知,传统社会或农村社区与现代社会或城市社区在人际关系上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亲密或亲密,后者疏远或冷漠。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人际交往的间接性,这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造成的:一是居住方式的相对封闭性,即高层和别墅式的住房使每个家庭的生活空间日益独立或封闭。第二,日益多样化的媒体,即电话、信函、互联网等个人媒体和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大众媒体的日益发展和多样化,使居民花更多的时间与媒体打交道,而访问家庭的时间减少。可见,社区人际关系的构建本质上是社区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构建,是在操作层面为居民提供直接交流的场所和机会。在有限政府理念的指导下,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从而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

2.地域性。社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独立的地理边界或聚集地,具有地域元素,是一个地域概念。美国社会学家欧内斯特·伯吉斯特别强调了社区的区域性意义。在一篇题为《邻里工作能有科学依据吗?“社区”这个词已经被社会学家、社区工作者和其他人广泛使用,但是他们的意思却大相径庭。无论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有必要先把概念搞清楚,把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搞清楚。在这一主题的文献中,现在有一种日益增长的趋势,即强调社区的地理环境。”因为社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它还包含着“社会和人类生活的统一”的含义。社区地域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俗、语言、法律、生活的特点。历史上重要事件留下的文化遗产,以及地域和人文特色,也会对地区形成一定的氛围。一个地区的社区建设总是与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独特的人文历史相联系,因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社区建设的地域性主要表现为:(1)从内容上看,社区建设主要是解决社区的问题,根据社区成员的需求和意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2)从主体上看,社区建设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是社区内的居民、单位、团体和组织。(3)从活动范围看,社区建设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社区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区地理环境的制约。这就决定了社区建设的地域特征。

3.自主。Autonomy来自希腊语,意思是“自我管理或自决的状态”。根据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自治是指个人或集体管理自己的事务,并对自己的行为和命运全权负责的一种状态”。自律这个词对应的词是“他律”。“他律是指自我或我们的生活处于他人的控制之下,而不是独立的”。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群体可能是:A)自主的或他律的,b)自主的或非自主的。自治是指,与其他政府不同,集团的章程不是由外人制定的,而是由集团成员根据其性质(也不管如何进行)制定的。自治就是领导和集团的行政团队都是按照集团自己的制度来任命的,而不是由外人来任命(不管是怎么任命的)。

严格地说,根据社区原则,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是群众的自治组织、自我管理组织和自我服务组织。社区建设中的各类群众组织都有其天然的“民间色彩”,其属性是“自我”,即自治、自治。自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社区组织的出现来源于社区居民的选举。总的来说,它的职能是为社区内的居民服务,它的工作对象都是居民和进驻社区的单位。因此,基层社区组织不是行政组织或一级政权,而是基层和社会服务组织。其根本性质是自治,是依法自治的群众组织(有些城市把居委会干部当公务员,采取聘任制显然是一种误解,当然街道办事处除外)。社区自治体现在社区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尤其体现在对区域性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管理上。社区自治是一种低管理成本的制度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社区自治并不意味着社区内部的所有问题都留给社区去解决。比如社区内部的公共安全,就像其他区域层面的公共安全一样,是政府应该首先提供的公共产品。当然,在政府供给的同时,社区也可以通过自组织(比如老人巡逻)来补充供给。自组织社区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自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

4.依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区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而是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有机统一,是一个人文场所。因此,共同体的概念不仅强调区域内人们的团结,还强调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人们的相互交流和归属感。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区依恋是影响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将自己归入某个地域人群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确认了他们的社群认同,也有个体的感受,主要包括对社群的投入、热爱、依恋等感受。城市社区一般都是人造产品。居民大多以职业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这也是城市社区区别于农村的最大特点。某种程度上,城市社区的居民失去了农村社区“人与人和谐”的最大价值,城市都区的居民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邻里互不相识。针对这一现象,城市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应运而生。在整个共同体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意义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持的,这是自愿和理性的。如果个人和团体不再需要他人,如果他们从互惠和合作中一无所获,社区就不会出现和维持。“现代化和工业化不会从根本上削弱人们的共同体感和归属感。相反,构成社区质量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环境、教育、能源等因素的状况和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区感和归属感。”④社群的魅力在于其初级群体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因素是非理性的、无组织的、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这样的社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精神或意义,才能对居民构成持久的吸引力。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社区建设活动,促进和推动社区居民认同感的形成,增加居民对自己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境界。

5.质量。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群众,社区建设的成败取决于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是指支持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活动、关心社区事务的社区群体。这个社群群体是以居住为基础,以组织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社区的群众基础是社区建设的力量源泉,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决定社区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从社区建设的对象来说,它不是指社区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群体,而是指社区中的所有人。这就决定了社区建设具有明显的群众性。“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群众队伍必将扩大。”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就业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越来越强,对生活质量和社区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建设需要以人为本,根据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关心和服务群众。“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能否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是社区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