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上学期期中模块试卷
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考试活动,尤其是大规模的、普及的、持续时间长的选择性教育考试,也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方式,对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举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的,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融合密切相关。在科举制度下,一个读书人要想进入封建统治阶级,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写作技巧的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选士的文化标准。科举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考试者的特殊地位和特点决定的。
从其地位和影响来看,科举作为国家“招贤纳士的盛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源。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封建王朝选择学者和奖励官员的正确方式,受到统治者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科举选拔的各级官员文化素养较高,在政治、文学或教学活动中能有效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融合。
就科举制度的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由国家组织、命题、接受。考试的内容和语言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为大规模、多层次的文化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础。科举允许士人自由应试,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举与察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秀才可以“自行推进”,不需要地方政府的推荐,自己去考。除了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女性,科举考试的对象不受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是清白的,一般都可以在户籍所在地申请。由于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儒家文化和学校教育的推广相结合,因此参加这种考试的班级越广、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受科举影响,唐宋以后,官学教育、私学教育、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发展演变,儒家文化逐渐向大众传播。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和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文化整合功能。与科举制度和科举制度相比,科举制度突破了血缘、门第、财产、特权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能为选拔标准,注重后天学习的作用,更加客观、平等。在追求考试公平的过程中,自宋代以来,科举实行了贴名、抄号、锁院、重考等反舞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拔的公平性和权威性。这为科举制度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特定时期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中央王朝自隋唐以来就在这些地区设立官学。针对官学私学的建立和对汉族封建文化的吸收,科举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关于科举考试,下列解释之一是()
A.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选拔学者、奖励官员的重要方式之一。秀才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封建统治阶级。
B.宋代以来,科举实行了贴名、抄号、锁院、重考等反舞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拔考生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为科举制度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
C.科举极其开放。科举考试的对象不受年龄、民族、性别、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是清白的,一般都可以在户籍所在地申请。
D.科举考试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融合,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以下不能作为科举制度具有文化整合功能的论据: ()
A.科举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接受,考试内容和语言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B.科举允许士人自由应试,开放程度极高。
C.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
D.唐宋以后,官学教育、私学教育、书院教育沿着科举取士的轨迹发展演变。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意的是()
A.在科举制度下,一个读书人要想达到科举选士的文化标准,进而进入封建统治阶级,就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制度的特点为大规模、多层次的文化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C.科举制度打破了血缘、门第、财产、特权等先存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能为选拔标准。这种选拔方式比科举制度好很多,所以科举制度可以退出历史舞台。
D.在科举制度下,选拔出来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政治、文学或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地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融合。
二、古诗词阅读(36分)
(1)用文言文阅读下面这段话,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孙福,又名博野,海州人。他是礼部的成员。当时蔡瑁是尚书,说天下事,劝他急一点,否则必败。文章不能使用。移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朝贡,使者路过,调夫治船,麻烦。严复说:“平原人的力量会阻碍农业工作,但对中国一点好处也没有。”宰相说他说的和苏轼的一样,把周琦的安置降级了。事件中,认为傅伦义与史义虽合,其意亦会杀之,其位难辞其咎,韩也就罢了。靖康元年,被召至兵部任大臣。最后一章,钦宗问他祖先的法度。傅说:“先人用法利民,、冯用法利国,崇法守法利奸。”时间是一句名言十一月,我祭奠尚书右丞,俄改知枢密院事。晋人困于京师,傅日夜如磐石。金兵分四翼,前兵后撤,坠入虎龙江填尸。所有的城门都关闭了。那一天,晋人进城了。二年正月,秦与大司马合围,大司马太子留守,尚少傅。帝又旬不归,傅乃书请。李飞到了,傅大维说:“我只知道我的君主可以当皇帝中国,如果他取了不同的姓氏,我就该死。”晋人来求见太上皇、太后、诸王、公主主的时候,傅把太子留下了。密谋躲藏的人,不要两个官员去杀,把十几个死囚斩首,一手送去。晋人曰:“群臣欲盗太子,众人争杀之,误伤太子。因为帅兵志在必得,就要牺牲给乱军。你不好意思,就继续跟死。”过了五天,没人愿意承担。伏日:“我乃伏太子,生死与共。(二)晋人虽不求我,我当随其去,求二魁面见,以备相助。”然后从王子那里。金守门人说:“王子,你想要什么?”傅曰:“吾为宋之臣,傅为太子,当死也。”已是傍晚,待在门下;明天,晋人会叫它。次年二月,死于朔亭。邵将赠给开福益通,表示忠心。
4.下列四句话中,对加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劝他更急;马上
B.俄罗斯改变认识枢密院俄罗斯:快了
C.秦迎迓:下令...
D.次年二月,死于硕庭。明年:第二年。
5.以下对文中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
A.太子是指封建君主决心继承皇位的儿子,有时也可以指其他儿子。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拔、军籍登记、军械、军令等事务。
C.庙号是皇帝驾崩时的专用名称,如高祖、太宗、钦宗。
D.考中进士,又称进士纪,是指在科举时代,通过考试后考中进士。
M6。以下带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句子是(3分)(?)
A.傅日野为亲卒/雅士/金兵分四翼,勇往直前/兵败坠入虎龙江/尸满城门/骤关。
B.傅没日没夜的当箭石/四面八方的金兵前呼后拥/士兵后撤/倒在了呼隆河中/堆满了尸体/城门突然被关闭。
C.傅日夜成为箭头的黄金战士/兵败/坠入虎龙江/城内尸横遍野/门骤关。
D.傅日夜操劳如箭石/金兵被四分/羽翼大噪而进/兵败坠入虎龙江/身满/城门骤关。
7.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道小题5分)
(1)我只知道我的君主可以是帝华,如果他取了不同的姓氏,我就该死。
(2)晋人虽不求人,我当随去,求二魁面见,或许有助于万一。
(2)读古诗(1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8-9。
在春天的郊外
唐庚
城内无春,城外榆树半黄。
山好的话,雪多一点更好,水看起来像垂杨。
莺儿缘暖如人言,草中风作药香。
怀疑这河里有好句子,但你要找到它是无边无际的
8.仔细阅读这首诗,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郊外春色的(5分)。
9.请从诗与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后两句。(6分)
(3)名篇名句听写(***6分,每小题2分)
10.在下列著名文章和句子中填空。
(1)《归Xi词》诗中,否定过去,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话是“,”
(2)在《王腾亭序》中,作者用了“,”写了秋水和秋空,秋景和孤独的人融为一体。
③陈情表用“,”两句话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和精神慰藉的缺失。
三、文学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理发师
黄
理发师是哑巴。六十年来大家都叫他哑巴。
(2)哑巴每天天一亮,就烧开水,装满两个水壶。洗一个铝盆,把竹椅擦几遍,把剃须刀磨锋利,把耳勺、毛巾、肥皂等用具整齐地摆出来,然后搬个凳子坐在门口,等理发师上门。有人来了,哑巴就牙牙学语打招呼。哑巴说的话谁也听不懂,但从他的表情和动作来看,人们知道这是一种问候。哑巴发型的风格简单却严肃。理发的时候要时不时的后退两步仔细看看,然后继续前面的工作。
(3)剪发,留长胡子,然后刮胡子。哑巴把一条毛巾浸在热水里,放上肥皂,用手搓出泡泡,盖在脸上,又热又舒服,哑巴的手纹丝不动。当这种安慰过去后,他慢慢地揉着,渐渐地发力,用热力把胡子揉软了,又拿出剃刀在一块皮肤上来回刷了几下,这是再磨刀。哑巴手轻轻一拉,锋利的剃刀贴在脸上,胡须被刷掉,脸上微微有些酥脆,很舒服。掏耳朵是哑巴的另一项技能。用细长的尖刀在耳廓上走两圈,刮掉外面的细毛,把刀尖伸进去,轻轻拧一下。当你感到麻木、发痒的时候,手已经缩回去了,耳洞里的毛已经剃光了。然后换个头,用小勺慢慢取出。
(4)理发后,给钱的时候也收一个哑巴,两个哑巴,但不超过三个。谁要多给,哑巴脸一红,做婴儿手势,坚决不收。有人朝他扔过去就走了,哑巴赶紧追上去。理发师只好说:“这个哑巴。”有人剪了头发,打手势说钱紧,先记住。哑巴点点头,谁要是害羞多说几句,哑巴笑着把你推出门外,示意该上班了。年底可以给哑巴带米或菜或柴,户口注销。哑巴最快乐的时候是理发的时候。当有人对他竖起大拇指称赞时,他也会对称赞他的人竖起大拇指。
哑巴老了,去哑巴那里理发的人越来越少。毕竟哑巴理发的样式太简单了,基本就是桶圈或者平头。刚开始有一些老人照顾哑巴生意,后来连老人基本都不来了。有时候一个月剪不了三次头发,最后只剩下老张的头找哑巴理发。哑巴还是每天烧水,洗铝锅,磨剃刀和刮胡刀,把各种工具摆放整齐,然后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前。等不到人,哑巴的样子很孤独。见到人不打招呼。我经常坐在门口不动,就像雕塑一样。等到天黑,哑巴会把工具一件一件收好。村里把哑巴列为五保户,享受低保。村干部告诉哑巴,“政府养你,政府给你提供衣服和饭,不会让你冻着饿着。”哑巴点了点头。
6.哑巴们还是每天准备好开水,摆好理发的各种工具,等着老张头来理发。虽然老张只剪了一个多月的头发,但是这是老张剪完头发的第二天,哑巴认真的准备着,好像随时都会有人来理发。老张刚来的时候,哑巴很认真,要摆弄近两个小时,从理发到刮胡子、拔耳朵。老张脑袋不慌不忙,反正老头有时间,让哑巴也能玩得开心。完了,掏出三块钱给哑巴,对他竖起大拇指。哑巴牙牙学语,对老张竖起大拇指。老张走后,哑巴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做成了一个雕塑。
⑦老张头死了,村里人说这回该哑巴关店了,最后一个理发师也没了。“反正他不用担心吃和穿。再说我年纪大了。”村里人觉得哑巴没头发剪没关系。但是,老张头的葬礼结束后,有村民发现已经好几天没见到哑巴了,就去看看。哑巴死了。他剪了头发,然后用剃刀割了手腕的动脉,自杀了。所有的美发工具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有删减)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有两项是不正确的()(5分)。
A.小说以哑巴理发师的理发生涯为主线,选取典型案例,从不同侧面刻画人物,工整简洁。
B.在第四段,“理发师不得不说,‘这个哑巴。’“它不仅表现了哑巴的固执,也包含了对哑巴的感谢和赞美。
C.哑巴理发师虽然服务熟练周到,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必然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D.小说运用了细节描写、情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E.这部小说张弛有度,跌宕起伏,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哑巴理发师形象。
(2)请欣赏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掏耳朵是哑巴的另一项技能。用细长锋利的小刀在耳廓上走两圈,刮掉外面的细毛,把刀尖伸进去,轻轻拧一下。当你觉得痒的时候,手已经缩回去了,耳洞里的毛已经剃光了。然后换个头,用小勺慢慢挖出来。
(2)老张头走后,哑巴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做成了雕塑。
(3)请简述哑巴性格的特点。(6分)
(4)你觉得小说的结局好吗?为什么?请陈述你的理由。(8分)
第二卷
四、语言的运用(20分)
12.下列句子中,加入成语最恰当的句子是()(3分)。
A.在一些传染病的初期,医学专家最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公众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内的空间,用优美的舞姿将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感人至深、如梦似幻。
再完美的机制也要靠人来操作。一旦机会主义和暴利成为内心的野兽,即使他们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那些打破制度和规则的人也会一波接一波地前进。
D.广交会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内外贸对接的机会,但这种对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多数出口企业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他们打算在国内销售。
13.以下句子中,选得不差的是()(3分)。
A.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俄罗斯全面开动宣传机器,试图将土耳其和IS的各种指控“密歌”化为现实,让他在国际舆论场上的日子不好过。
B.一家书店在十五年内搬了三个地方,Xi安万邦书店一次又一次地从城市的商业中心撤离,证明了以图书经营为中心的传统书店在未来仍然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C.在“16大学生被判10年半”一案中,官方证据显示,犯罪嫌疑人不仅利用QQ群和百度贴吧贩卖猎物,还能准确介绍猎物的姓名和习性。“不知道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早就站不住脚了。
D.这是一个相亲、求职等传统社会话题可以搬上电视屏幕,转化为娱乐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泛娱乐的电视生态环境下,职场真人秀必然会呈现出与以往职场节目不同的特点。
14.总结以下留言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字。(4分)
北京8月18: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天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启动部署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时公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2009年版)》,这标志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
答:
15.在林的雪山神庙里,林冲第一次听说到了沧州。他生气了,买了一把缓解手腕疼痛的尖刀。他到街上寻找,但“寻了三五日,无所耗,林冲自心缓。”请评论一下“慢”字的精妙之处。要求准确、简洁、生动。50字以内。(6分)
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6.如果把下面五句话排成一个连贯的段落,正确的顺序是(4分,只填序号)。
阳光因为树枝而晶莹。
②又高又短的树枝,都向太阳伸出了手臂。
(3)树枝因为阳光而精致。
(4)绿树和阳光,神秘的天地自然达到和谐。
(5)阳光,在绿树上一览无余。
动词 (verb的缩写)写作(60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作家卢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世界上和自然界中有许多东西是不需要澄清的。当它们被澄清后,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连可爱的东西都变得狰狞可恨。.....数百年来,郑板桥先生的《罕见的困惑》一直是许多人生活的宝库。其实没有什么高深的秘诀,就是要求自己不要总想把什么都搞清楚。”
对此你怎么看?你怎么想呢?你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分文体(诗歌、戏剧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