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语言与应用语言学(考研)

人类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别的,而是人体本身。人们用手、脸和其他身体部位来进行非语言交流,如动作和表情。于是语言就产生了。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语言出现在6.5438亿年前。

大约在公元前20,000年,人们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今天仍然可以在法国北部的洞穴中看到。他们在这些洞壁上留下了驯鹿、野马和一些灭绝动物的画。在史前的不同时期,这些壁画一定是最有创造力的人类创作的,是史前人类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人们还在树上雕刻标记来指示路线,堆石头来指示方向或边界。在前文字社会,人类将表达深远意义的装饰图案放在陶器、编织物、雕塑等简单的日常用品上。

烽火台和旗鼓曾是古代远距离通讯的重要媒介。烽火台用于警告,旗鼓用于指挥前进和撤退。中国《孙子兵法》说“言不相闻,故为金鼓;相见,是一标”,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尽管有这些媒介,但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超越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极其有限。人类几乎没有跨越时间的东西,除了那些在木头、树皮、兽皮或石头上的图画。它们的视力、听力和气象条件限制了它们远距离传播的能力。比如,当时的人们只能在白天天气条件有利的情况下才能看到远处的烟火信号。

电子媒体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19世纪下半叶,由于电的发现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电子媒体开始诞生。电信、电话、电影、广播、电视都是19世纪到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电子媒体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1899年3月28日,意大利科学家成功将一封电报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发送到法国,并在1901完成了跨大西洋无线电报的收发。

在此期间,另一项伟大的发明是贝尔发明的电话。当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成功铺设,连接了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美洲时,这两个大陆的人们举行了19世纪最大的狂欢节来庆祝这一伟大的发明。

中国最早的通信记录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朝,又称殷商。殷故都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朝光绪年间,在这里挖出龟甲和兽骨,刻上文字,后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商朝盘庚时期(约公元前1400年),徐变向皇帝报告军事情况,有“打鼓”二宅。经考证,“来古”类似于今天的侦察信号兵。在古籍《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是刻有动物骨骼的官方应急文书,由信号兵传递。“简书”起源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邮政的前身。

驿站与烽火台的对应,源于奴隶国家的政治军事需要。据史料记载,在2700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进行通讯的方法。有一个关于烽火通信的故事,叫《女儿笑》。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周幽王有一位赞美她的可爱的公主。虽然她很漂亮,但她拒绝轻易微笑。为此,周幽王做了一个悬赏:“谁能让娘娘笑,就赏一千斤黄金”(铜当时叫黄金)。于是有人想出了点篝火的办法,希望得到皇后的一笑。一天晚上,周幽王带着一位可爱的公主登上了这座塔,并下令在各处点燃篝火。邻近的诸侯见了篝火,以为西戎(当时西部的一个部落)正在进攻,就领兵到城门口营救,却见灯火通明,鼓声震天。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周幽王拿皇后开玩笑的可笑事。每一个诺侯都敢怒不敢言,只好愤然撤退回营。大姐看到了,真的淡然一笑。但是不久之后,西戎真的进攻了。虽然点燃了篝火,但没有援军到来。事实证明,州长们认为周幽王又在做同样的事情了。结果,西戎攻占了城堡,杀死了周幽王,从此破坏了周围地区。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使用信标通信的情况,也警示后人,无论企业是谁,什么时候,都不要把通信当回事。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速度更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难以满足掌握敌情和指挥作战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从商朝的“莱古”到周朝,逐渐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传递政府公文的邮政系统,并与烽火台相辅相成,相互配合。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驰道,“车在同轨,书在同语”,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络,并制定了驿法,如竹简如何装订、用墨封缄、盖章保密等;如何为邮政人员供应粮草;如何接待过往的官员、仆人等。到了1960年,邮政已经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邮政法.

汉代的邮政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统一名称为“邮”。规定五里为一,十里为一亭,设三十里。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邮政服务也到达了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家。到了唐朝,邮政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有65,438+0,600多个陆邮局、水邮局和水陆邮局。还规定了行程,有绩效考核和检查制度。执行任务时,邮政部门随身携带“邮卷”或“信卡”等身份证件。

到了宋代,由于战乱频繁,军事紧急公文大量,要求又快又安全。于是,由民夫担任的邮差改为军人,并增设了“急送店”,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天走500里,银牌400里,铜脾300里。进行每站换人换马的接力传递。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的扩大,仅全国就有1496个驿站,驿站改名为驿站。

到了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益发达,有了本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设了海上邮局。清初官方驿站1600余座,驿卒7万余人,驿马4万余匹,归兵部掌管。19世纪中叶以后,邮局的经费多由官员贪污填补,邮局行政被废弃。到了清末,现代邮政逐渐兴起,驿站的作用逐渐消失。所以在1913,1,北洋政府宣布取消所有驿站。

邮政制度起源于奴隶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而终结。邮政与烽火台的通信虽然是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也是中国有组织通信的开端。它不仅在中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邮局是政府的通讯机构,只传递公文。普通人只能通过请人转达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但是很慢,容易延误和丢失。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鸿雁传书”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沟通有多难。时至今日,人们仍将鸿雁视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可见民间对邮政通信寄予厚望。

民间传播组织的形成始于唐代。当时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和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有一条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方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卖货得来的钱,存入长安地方政府的办事处,然后凭收据返还给地方政府,这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直到明朝才出现了人民信息局。在西南各省,也出现了“马相约”探亲带信。相传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垦荒的农民,思念家乡,约好每年派代表回老家看看,带些土特产和书信来回,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民信局。

人社局开始出现在交通便利、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后来逐渐发展到内地。人民信息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机构。一方面,他们在有利的地方做,偏远地区没人管;另一方面,为了招揽生意,他们互相竞争,为客户提供方便,比如派人代收信件和汇款,收费也可以收费,促进了人社局的快速发展。清朝同治年间(1821至1874),人民新闻局达到顶峰,全国有数千个人民新闻局。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立总部,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人民信息局相互关联,形成民间交流网络。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一些穷人为了谋生,被拐卖到国外做苦力。这些侨居海外的华侨,不得不与祖国的亲友通信,或者将货物、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运而生。其实侨信局就是侨信局。因福建方言称“信”为“批”,故称侨信局,为海外华人通信服务。由于对华侨服务周到,声誉卓著,侨批局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汇款的业务。

鸿雁送书。鹅是信使。《鸿雁传》的故事来源于《吴传》。汉武帝年间,苏武投奔匈奴,被扣留在北海。后来韩匈和解,韩恳求苏武等人释放。匈奴谎称苏武已死,苏武的属下官员常惠,晚上遇到汉使,教汉使告诉匈奴,汉武帝在森林里打猎时,要从北方来见鸿雁,鸿雁的脚上绑着帛书,说苏武等人被困在某泽。可汗闻讯后大惊,只得放回苏武。由此,后人会将书信与往来的鸿雁联系在一起,而雁作为送信的使者,也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比如“雁来无据,路难归梦。”(五代李煜《清平乐》)“鱼书非无雁,几欲作悲秋诗。”(李明开贤《剑》)不仅如此,古人邮寄信件时,还用竹子或丝绸做成鹅的形状,中间夹着信件,便于邮寄。古人也用洪净来指代美女。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洛神:“若惊,如游龙之姿也”。李善注:“跳舞就像一只大雁的惊喜”。“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绝色照”(南宋陆游《沈园二首》)。在这里,是用来形容陆游前妻唐的美丽的。周朝的都城濠江是在商朝灭亡后建立的,历史上称为西周。早期,纣王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英雄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西周第九代君主周厉王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中国(平民)暴动”。从此,周朝衰落,社会动荡。

到周幽王统治时期,国家形势更加糟糕。周幽王甚至更放荡。他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名叫宝四,但宝四自从入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为了逗她笑,周幽王带宝四去了骊山。原来,为了抵御西戎的入侵,在骊山一带修建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就有一座。西戎大军来了,燃起了篝火,一个接一个的传着消息。附近的诸侯看到了,就会派兵营救。

周幽王来到骊山,点燃了篝火。附近诸侯见了报警,以为敌兵来了,赶紧领兵去救。可是到了骊山脚下,没有敌人看到,却听到山上鼓声,所有人都愣住了。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只是国王和公主在放烟花。回去吧。”群臣大怒,山中大乱。赞思看到这一幕笑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中国“战争戏诸侯”的故事。

后来,当西戎军队真正进攻首都高枫时,没有人注意它,尽管连烽火台都处于紧急状态。州长们认为这是周幽王的胡说八道。结果,西戎的军队入侵了濠江,杀了周幽王,抢走了财宝。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居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