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范宽《西游记》北宋时期,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反映,是中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和悠久的历史内涵,如“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它不以简单或直接地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而是通过绘画来表现画家的世界观和审美趋向,这其中既包含了画家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艺术修养,也是画家借助笔墨这一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感受的结果。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这与西方绘画非常不同,西方绘画的目的是再现自然景观。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不能简单地以“形似”为准绳,而要求欣赏者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修养。但就绘画艺术本身的规律而言,两千多年来人们已经达成了一些公认的规范。我想给你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标准可能会有帮助。绘画分为“三品”。古人最早将山水画分为“三品”:神品、妙品、功能品,也有人将这“三品”分为三个等级。夏的解释是“神韵生动,出于自然,人看不出其巧,谓之奇也。”优秀的笔墨,恰当的应用和染色,更有趣的才称得上是奇葩。那些外形相似又不失规则的,就叫产品。“朱敬真认为‘三品’要加一品’,有人附议(王秀夫)。也有人认为不应将一品与神、苗、能(张彦远)这“三品”放在一起评判。有许多森林,等等。个人认为,夏对精神、美、能量“三品”的阐述,勾勒出了一个更适合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山水画鉴赏标准。谢赫“六法”从技术层面的欣赏,多以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目录》中提出的“六法”为指导。即传神神韵、笔为骨法、象形反应(造型能力)、配色(色彩设置能力)、商位(构图能力)和传神造型(传承能力)。而且,他认为“魅力必须为人所知。"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说"神韵不可学,而与生俱来"。清代邹一贵在《山居图》中说“以神韵为先,是鉴赏家之言,非文学家之法”。换句话说,大家都同意,一幅画的魅力是决定它好坏的最重要因素。当然,魅力的起源不能被宿命化。董其昌没有像谢赫那样说什么。他在断言“神韵不可学”之后,为画家指出了一条曲径通幽之地:“然而,有所学。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也就是说,画家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个被画坛广为接受的经验,那就是“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我们欣赏一幅风景画。首先,我们在远处考察它的气势。然后站在附近看笔是否高大有力,画是否有表现力,墨是否丰富多彩,是否符合以前画论对一幅好画的要求。气象、笔墨、神韵在今天人们谈论绘画的时候更有新意。当代大画家鲁在他的《论山水》一书中说:“一幅画的好坏,要从它的气象、笔法、神韵来衡量。如果这三点达到更高的标准,就是好画。否则就不是好画。”此外,鲁还特别强调“忌画平”。神韵、含蓄、笔墨、丰富、大气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提出了精神、内容、北、风(丰)、大五个方面。换句话说,一幅好画必须生动、含蓄、浑厚、内容丰富、气势磅礴。也有画家提议加上“创新”。这些都是前人的发展。山水十二忌在中国欣赏一幅山水画时,画不应有以下特征:布局闭塞,远近难辨,山无气脉,水无源头,境无险,路无通路,石止于一侧,树缺四枝,人物弯曲。饶自然的文章12全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已被画坛采纳。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还是虚与实,浓淡,主次,聚散,留白,通风等等。但是,对于观者来说,有点专业。以后有机会再和你讨论。(龙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