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问题

1.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制度建设任重道远。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体制性障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打破,城乡之间各种要素合理配置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例,虽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近20年,但我国农村金融仍存在诸多制度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信用社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完成,贷款业务进一步萎缩;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从县乡撤掉部分分支机构;农业保险制度落后,农业商业保险规模小,险种单一。二是农村资金流失严重。中国农业银行和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农村地区吸储能力较强,但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较少;城市信用社下乡收挖了一些资金,转向城市。三是缺乏具有农村特色的贷款担保体系。在现行信贷政策下,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本身无法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担保,很难获得所需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势必会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国家政策支持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不高。

(1)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发展缺乏后劲。一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足,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六五期间为5.1%,七五期间为3.3%,八五期间为3%,呈逐年下降趋势。由于基本建设投入不足,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全国约有1/3水库带病运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维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下降,受灾面积逐年扩大。二是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农业科研经费占我国农业总产出的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比重不到0.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利益的驱动下,社会、企业、农民对农业的投入都不大。没有建立国家、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金融、税收和农产品价格补贴制度和运行机制,农业投入不足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然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层次低;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产品增值难;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缺乏科学的区域布局等等。

(3)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难以持续提高。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少,耕地萎缩、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趋势长期不可逆转。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难以保障。

(4)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信息等服务滞后。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服务体系是以推广和服务为基础的。目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队伍膨胀、机制不活、负担过重、观念落后、服务能力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等各种问题,难以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

(5)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业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个体贩子规模小且不稳定,区域市场不发达,农副产品难以及时有效地大批量销售,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的流通要求。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滞后,农民权益难以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民主形式和实现途径得到创新探索,农村居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

(1)农村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当前,我国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能力不足,基层组织薄弱,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三化”倾向严重,导致党组织在农村发挥不了战斗堡垒作用。

(2)村民自治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村委会直选中的贿选问题、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两张皮”问题、村民自治中乡镇政府与村治的异化问题、村民自治村的违规问题等。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导致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

(3)农村宗族势力挑战村民自治。农村宗族势力的存在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权力强制退出农村有关,这是传统势力在缺乏适应现代政治的组织资源的状态下的复苏。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村庄集体组织的不足。合理利用宗族组织可以大大降低乡村社会的运行成本,在发展农村生产和村民自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宗族文化和民主政治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宗族势力对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很多负面影响。宗族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侵入农村基层政权,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利用基层政权的权力谋取私利或扰乱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宗族势力容易被恶势力利用,从而形成以教派、宗族为基础的恶势力,对社会危害严重。因此,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必须逐步消灭宗族势力。

(4)流动人口使村民自治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村民的存在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但我国农村农民的大量外流严重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大量优质农民的外流,一方面减少了村里民主选举的优质候选人数量,直接导致村委会工作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留在村里的农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义不太了解,这就容易导致民主的程序流于形式,民主决策很容易异化为少数村干部的决策。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农村教育基础仍然薄弱,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留守学生多等问题十分普遍,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任务相当艰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短缺,许多地方文化场所和设施破旧失修,没有文化场所、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农村社会福利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社会福利机构缺乏、社会福利覆盖面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类福利项目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组织管理等诸多问题。农民的生育观念与国家政策差距较大,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农村居民难以公平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极大抑制了农民消费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高,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

5.农村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1)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村局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造成生态功能失调,生态调节能力降低,自然灾害频发。

(2)农业污染加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地膜等化学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与此同时,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3)居民生活受到严重污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污染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各种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量增加,几乎都是露天堆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河湖严重污染;生活供暖排放的空气污染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当地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工业污染加剧。中国农村的工业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的污染。我国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且大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耗高、缺乏污染防治设施,使得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增加了农村环境的压力。二是污染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一些能耗高、污染重、治理难度大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导致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同时,城市“三废”直接转移到农村,给城市周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