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能力测试20题【以开放的态度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选材内容从“数学”变成了“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教学的拓展要找到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比如在“分桃子”的教学中,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等量”、“平均分”、“如何平分”等概念。为了将这些概念“融入”学生的思维体系,也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使用“平均分”,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桃子的真实情境:首先展示八个桃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将这八个桃子分给两个孩子。题目一出,有的说大一点的孩子分五份,小一点的孩子分三份,因为大一点的孩子能吃;还有人说,有三个大孩子,五个小孩子,体现了尊老爱幼...面对学生们的“怒言剑”,我换了个话题:如何把孩子们分成两组,让他们都就读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高良涧中心小学。
陶云满意了?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含义。然后,我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展开:分糖果和玩具……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数学模型。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时候,我给他们看了9个桃子,让他们放在几个盘子里,只要每个盘子里的数字相同。有多少种摆放方式:(1)每盘放三个桃子,9+3=3(盘);(2)每个托盘放9个,9÷9=1(托盘)。从这个问题:“可以有多少种情况?”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一种是刚吃完的,另一种是吃完就剩下的。
二是实际操作从“解决问题”转变为“参与”。让学生积累经验
学生要想获得真正的经验,就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在“动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统计数据的整理。下表是上半年中国汽油价格变动数据。要求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制作一张统计图。
如果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出发,当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做出相应的“统计图表”时,操作过程就结束了。但是学生的经验仅限于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一来,就很难给学生带来“数学成长的力量”。为此,我们不妨对这个题目进行改编和拓展,用一系列“记录数据、制表、分析、总结”的活动代替“解决问题”的活动。改编后的题虽然难度增加了很多,虽然解题的战线被“拉长”了,解题的干扰增加了,但是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因为适应后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收集”、“记录”、“整理”、“分析”,这个过程是基本活动经验获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学生经历这些真实而丰富的过程时,他们就有可能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
第三,思维训练由“机械”向“灵活”转变。让学生获得真知
在训练学生思维时,既要遵循思维训练的基本规律,又要考虑小学生的个性,努力变“机械”为“灵活”,让学生的思维有“生长的土壤”。
比如《测量》这门课的教学。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来测量具体的事物。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无法用现成的工具直接衡量,需要人们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为此,我在教学时,以测量为媒介,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测量)思维:首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小尺子测量容易测量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等的长度;然后,我让学生用小尺子量一下桌椅的高度。因为小尺子的长度有限,测量结果往往相差很大。如何准确方便的测量桌椅的高度?这时,我引导学生使用“替换法”。先用一根长线量出桌椅的高度,再用一把小尺子量出这根线的长度。在这种替代方法中,学生们更精确地测量了桌椅的高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编辑: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