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风景

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由两部分组成:新图书馆和旧图书馆。整个图书馆分三期建成,时间跨度75年。一期工程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1916年4月开工,1919年3月竣工。老博物馆东部是建校初期“四大建筑”中的第一栋。当时建筑面积只有2114平方米。该项目的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有“南杨北梁(梁思成)”之称的著名建筑师的主持下,对老馆的中西部分进行了改建。建筑面积扩大到7700平方米,可容纳30万册图书,700多个阅读座位。第三期工程(新馆)始于1990年代初,由爵士捐赠,关院士设计。9月完成,1991。新馆既保持了老馆的风格,又在很多细节上有所创新,因此获得了1993的“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至此,清华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28000平方米,拥有2800多个阅览座位,总藏书400多万册,中外文学术全文电子期刊25000多种。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清华校园的建筑看做是一首旋律优美高亢的乐曲,那么图书馆无疑是这首乐曲中最美的音符之一。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太阳升起还是红轮西落,每当走进清华大学图书馆,映入眼帘的都是一股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都是学生们为之奋斗的身影。这里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是知识的世界,这里是通往彼岸的精神家园,这里是走向辉煌成功的道路...

天文台

该天文台的前身是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建于1931年夏。为了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办出一流的气象,学校投资3.3万余元建设了这个气象台,并按照国际标准和规定配备了仪器设备。当时在华北地区,清华大学气象系的数据是最完整、最准确、最全面、最可靠的。北京、天津、太原的施工单位经常去清华气象部门收集资料,咨询问题。可惜1952随着清华院系调整,气象系并入北大。由于长期无人维护,气象台越来越破旧。直到1997,清华才改变了无法无天(法学、天文学)的状态。随着天体物理系的逐步建立,气象台更名为天文台。新天闻台的外部设计由建筑系关院士组织。为了使它更加宏伟,在天文圆顶下和原有气象台的基础上加了一层。几年来,从这座白色八角塔里走出了十几名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超一流大学的博士、博士后。短短几年间,清华天体物理在评估中超越了许多有着悠久天文研究历史的大学,名列前茅。天文台的建筑也被注入了水晶纪念碑,向世界展示“清华速度”。

二门

第二道门位于清华路,是清华的主干道之一。它是清华校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二校门是一座古典典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楼”建筑,门楣上刻有清末大学者那桐题写的“清华校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上,向北望第二校门,可以看到清华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

二校门是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建于1909。1933年,校区扩建,园墙迁出,新大门(今西门)。从此,这个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时光飞逝,站在校园的主干道,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的历史和发展。它不仅是清华校园的鲜明标志,也是清华人长期以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品格的象征。在“文化大革命”中,第二个校门被摧毁,然后重建。

古月堂

古月堂,清华校园内的古院落之一,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与工字堂西院仅一巷之隔。这个独立小院,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门前有两只白色石狮,最有特色的吊花门至今保存完好。古月堂初建时是主人的专用自习室,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庭院幽静雅致,是梁启超、朱自清曾经居住的地方。1928年,清华首次招收女生,古月堂被改造成清华女生宿舍。王建军先生在一首诗中写道:“古月堂前几经变迁,岁月里人聚。”一是禁止她从女人身上开花,花开了两次。古月堂目前是学校总务机关和外事部门的办公场所。

宁静而美丽的池塘和树林

“水木清华”是清华校园里最迷人的景点,它位于I形大厅的北侧。与颐和园中的幽默园相比,它在清华校园中常被称为“园中之园”。“水木清华”的景观设计很独特。四季变幻的林山被一片秀美的水环绕,两座精致典雅的古亭掩映在群山之间。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校园水系中的两湖一河(水木清华的荷花池、金春园的荷花池和万泉河)之一。夏天,荷花盛开,一片葱郁的色彩;冬天,雪落池面,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这座古楼清丽雅致,莲池南侧垂柳掩映,原是工字堂的后楼,“清华,水木”的主廊和“清华,水木”的字样。很美很漂亮,记载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清华,水木”一词出自谢混的诗:“风浪无数,白云屯增阿,风景满鸟,水木湛清华。“朱朱中间有一幅清道光年间进士、咸通三代侍郎尹所写的著名对联:“槛外山光,春夏秋冬千变万化,非比寻常,窗中云影,乃仙府也。“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常年流水不断,水声远听得见,沁人心脾。由于环境优雅,水木清华经常被清华学生选为学习和小憩的地方。

近春园

春园附近景区的核心景观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所环绕的一个小岛。岛上有高低起伏的丘陵和树林,岛的西南侧有一条古走廊,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每年夏天,许多游客都来寻找“荷塘月色”。“在蜿蜒的荷塘之上,我期待着田甜的叶子。叶子高高地伸出水面,像一位优雅的舞者的裙子。月光如流水,静静地倾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朵上。一层薄薄的蓝雾漂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好像在牛奶里洗过;这就像是纱笼中的梦。”在背诵朱自清名句的同时,游客还可以看到1982在春园附近的东山上修建的荷塘月色亭,以纪念朱自清先生在这里写下的名句《荷塘月色》。

锦春园原为清朝咸丰皇帝的故居,康熙皇帝熙春公园的中心。清道光年间,惜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堂西半部称为近春园。春园附近的公园碑文写道:“水木清华,一时是热闹的度假胜地。”

工字形大厅

工字堂,原名工字堂,建校前是清华校园的主体建筑。因前厅与后厅由一条短廊相连,俯视时形似“工”字,故名。* * *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院子里既有蜿蜒的回廊,也有雕花的梯框,还有水磨的砖墙和清瓦。朱兰画楼内,独立的小院落相互连接。水杉、石榴、海棠、樱花、松柏枝繁叶茂,鸟儿穿梭其间,让人倍感宁静与不寻常。2005年,工字厅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工字殿是清朝康熙皇帝的长子所建,是乾隆年间皇帝的御花园。道光帝将此园赐给第五子后,称之为“小吴冶园”。工字堂大门上方挂着一块匾,上书“清华校园”,是咸丰皇帝的御笔。清华大学因此而得名。作为一座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堂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 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这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典礼。无论在“清华学堂”、“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工字堂都是学校的行政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于65438年至0924年访华期间曾下榻于此。

文婷·贝尔

文婷馆坐落在礼堂西侧的一座土丘上。这是一个古老的六角亭。文婷亭原为钟亭,存在于开学之初,是为了命令全校作息而设置的。亭子里有一个直径为四英尺的大钟。钟声一直响到海淀。七七事变后,清华校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被毁,钟楼被毁,馆内的钟和馆下的青铜炮被日寇抢走,至今下落不明。

蓝天白云下,亭台高耸,颇有君子之风;水木清华边上,钟鸣瓦壶如天籁;在松柏之间,尤山写下了他的爱国志气。太美了,文婷!庄仔,敲钟!太棒了,尤山!

科学学院大楼

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654.38+0.5万平方米。它是理学院最大的建筑。整个建筑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具有现代气息。大楼周围有大片绿地,环境幽静,建筑典雅,是校园建筑的又一杰作。大楼里有五个机构:理学院、物理系、数学系、高级研究中心和化学系的分析中心实验室。

清华路

清华路是清华大学的两条主干道之一。笔直的马路从清华的西门一直延伸到学校的最东边,将校园分为南北两部分。贯穿学校东西方向的清华路,连接着教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校园东西部分,清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传统与现代。从西门沿着清华路走,沿途可以看到地标性的二校门。从2号校门可以俯瞰礼堂、日晷草坪和清华学堂,穿过清华路和唐雪路的交叉口,路的左侧是新清华学堂、音乐厅、校史馆等几座百年标志性建筑。穿过东主楼,就可以到达主广场。清华路两旁种着银杏树和悬铃木,校河从南边蜿蜒而过。秋天的清华路上,金黄色的银杏叶随风在道路两旁晃动,给清华校园增添了一份秋天的浪漫。地上的落叶像一条金色的毯子铺在路上。行走其中,你能感受到校园的美丽与宁静。每天早上,许多在东校区上课的清华学生骑车去朝阳的系图书馆,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A研究所、C研究所和花园

从二校门往西走几步,日晷等景点,只隔了一座小山,但景色与之前大不相同。突然,一座美丽的花园出现在眼前,让人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见银杏、珙桐、泡桐、松柏、核桃树,连同许多不知名的树种和花朵,连绵起伏,阳光斜斜地穿过枝叶,静静地洒在这个花园里,洒在那个专心练瑜伽的姑娘身上,洒在那个正在运动的银发老人身上,洒在那个正在蹦蹦跳跳的小松鼠身上...这是A研究所和C研究所的所在地。

建校初期,甲院、乙院、丙院(现仅存甲院、丙院)位于工字堂南侧,建于1917 ~ 1919。都是西式的单砖木结构,里面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植被小山和溪流环绕,环境优雅。梅贻琦曾经在一个研究所生活了许多年。第二间办公室是冯友兰的住处。按照宗璞(冯友兰的二女儿)的说法,“在二处的日子,是我父亲最有创造力的日子”。这也是冯友兰掩护进步学生的庇护所。“一个,两个?黄成和姚依林在“九运”期间在这里度过了寻找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