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解题
考试是考生完成一定数量试题的任务,因此试题的使用直接影响教师职能的发挥和考试目标的实现。
为了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实现考试目标或目的,命题者必须选择多种题型。近几年南通中考政治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客观试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二是主观题,包括简答题、分析题、分析解释题、探索实践题、综合题等。
一、客观试题的分类及解题方法
纵观近几年中考政治试题中的选择题,其类型越来越多种多样。根据题干材料的形式,可分为观点原理型、案例损失型、漫画损失型、图表型、介绍型等三种类型。根据题干和题干的构成,可分为直接选择题和组合选择题。我们重点讲解这类选择题的解法。
1,直接选茎肢组成的选择题。
(1)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意:由于单项选择题的题干取材广泛,内容新颖,每个题干都具有显性或隐性的特定性特点,决定了题干的选择。通过对题干的分析,要求考生在复习题干时,要明确注意主题词、中心词和限制性词。它体现了命题的意图。只有严格按照题型的规定性选择,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提高解题的质量和能力。
(2)认真分析题肢,辨别是非:选择题的题肢按其性质可分为正确题肢和错误题肢。错误的题目包括:观点错误的题目;题肢本身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题肢不是题干要求的规范,而是题干的重复。题肢的延伸不等于题干规定要求的延伸,是片面的。在解题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弄清各肢的确切含义,辨别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第二,要认真区分问题的对错,并通过解释对错的原因来证明;三、识破命题中的错题设置手法。主要方法有:(1)偷换内容,即将正确的内容偷换成似是而非的错误内容,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混淆概念就是混淆一些内容相近的概念;颠倒关系是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的关系中犯错误的常见方式;意思不全是指故意省略一个问题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一些意思,这就犯了错误;有意增加或减少单词。
(3)分清茎与肢的关系,求正确答案:考生在回答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茎与肢的关系。一般来说,茎和肢之间有因果关系;包含关系;从属关系。凡是茎与肢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显示与被显示的关系,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都是直接关系,都应该选择。凡是超出了茎所提供的材料,需要扩大、延伸或增加一些“辅助”条件来沟通茎与肢的联系的,都是间接联系,所以不选。
2、由茎、项、肢组成。
组合选择题的题干下面是标有题号的知识点,而肢是由题号组成的,所以肢中不显示具体内容,增加了试题的混乱。组合选择题的正确题目是指所有符合题干要求的正项。错肢有两种,一种是包含正项和错项的那种;另一种是正项不完全的问题肢。
选择题的解法主要有三种:正确、正确、代入。
正确法是指通过题干判断题目内容,检查是否为正项,在题号前打对号,忽略错题,然后将正确的题号由小到大编成一组,再在题目中寻找答案的方法。
解题是指根据题干的规定,对错误的项目进行检查和分析。只要确定一个错项,就能找到答案。
替换法是在明确题干规定性的前提下,首先依次替换条目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然后判断是正确条目还是错误条目,再选出这个数字的条目的方法。
在解决组合选择题的过程中,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一种方法,有助于缩小选择范围,节省解题时间。有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或者用其他方法来验证所选答案,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二,主观题的分类和解题思路
从2003年全国各地中考政治试卷来看,主观题试题有了新的发展。如山东省试卷第二卷中,设置了“生活现象识别”和“社会热点分析”;《南京》第二卷,设置了“携手成长”、“积极融入社会”、“迎接明天的希望”。从2005年中考政治命题趋势来看,将继续沿用传统的简答题、分析题、分析解释题,中考试卷中将出现一些总结题、探究与练习题、活动与探索等新题型。
1,简答题分类及解题方法
简答是对题目的要求进行简要回答的一种题型。开卷考试后,简答题不仅考察考生的记忆和再现能力,还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的理解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题考生得分率明显下降。
根据简答题的命题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直接提问:这类问题通常以“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有什么关系”等形式提问。题目要求明确、直接、具体、有特色。回答的时候要用简洁的语言列出答案的要点,不要旁白。回答的内容一定要科学,符合问题的意思,回答的要点一定要完整,每一层意思缺一不可。
(2)图表型:这类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填表方法,答案有明显的特点;另一种是阅读表格中给出的材料,分析总结出相应的结论。一般用归纳法来解决这类问题。通过阅读表中给出的材料,我们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分析和归纳,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3)漫画式:试题是漫画与问题相结合的开放式考试,要求考生认真观察、推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答题要求。解决此类问题有三个步骤:第一眼仔细看试题中给出的一对或一组漫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还要抓住漫画中突出主题的“点睛之笔”;第二种思想是结合问题中的要求,运用学到的课本知识,认真思考;第三个答案是在观看和思考的基础上整理感性认识的知识点,形成最终的完整答案。
(4)材料为主:试题要求通过一些新材料、新情况、名言、经典论断或其他重要内容,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进行理论概括。回答主要分两步:首先仔细阅读材料,找出每一段的意思,然后从每一段的意思中综合出整个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二,材料题的问题和要求是隐藏的,但它在材料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具有暗示作用。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答案。
(5)举例:这是一种对已得出的科学结论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证明观点的题型。回答时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例子的“质”,二是例子的“量”。所谓“质”,就是引用的例子完全符合题目要求,能充分说明或论证观点。所谓“量”,就是例子的数量。例题数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试题要求,一个都不能少。
2.分析题的分类和解题思路。
所谓分析题,是对试题提供的观点或材料进行辨析的一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个问题的内容和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不完全内容型:任何事物都包含一定的内容,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以免出现片面的错误。回答问题的时候,你只需要完整的补充内容就可以了。
(2)不完全关系型:关系不完全的片面分析问题的特点是分析的观点只看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否定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只需要充分揭示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然后指出问题中观点的片面性。
(3)条件不完全型:即题目中给出的观点或材料是孤立的、抽象的,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一定条件下是错误的。所以,答案的关键是解释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当题目本身没有完善到足够让考生判断的条件时,要求考生在试题允许的范围内补充所有可能的条件,然后具体分析。
(4)是非混淆:此类题目表达的观点或材料,有些基本正确,但有一些错误或缺陷;有一些基本的错误,但也有一些合理的因素。这类问题要认真分析,找出合理正确的因素,说明其正确性;找出错误因素,综合分析错误原因,得出结论。
3、分析类型和解决方案。
分析解释题一般由围绕某一社会热点或现实问题的背景材料和根据背景材料设置的题型组成。根据问题设置,分析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归纳公式:主要要求考生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即判断“是什么”的问题,重点考察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这类问题一般是“上述材料的同一理论反映了什么问题”、“用相关知识分析解释上述材料”。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可以借用语文学科中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表面意思,逐层分析总结,回归教材,从而做出更全面的回答。
(2)演绎:主要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思想或原理,对背景材料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通常以“如何理解……”“谈谈你对……”的理解”和“谈谈你对……”的看法”的形式。这类题型跨度大,综合性强,重在考察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仔细反复阅读材料,划分材料的层次,总结每一层的含义;然后采用添加“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疑问词”的方法,最后回到课本,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讲解课本。
(3)评价:主要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人物或现象进行评价,重点考察考生的判断能力。解决这类问题时,第一步是对这件事或行为做出总体评价,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它的依据。
(4)自我参与:主要要求考生谈自己,重点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觉悟。这类问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谈谈你的计划”和“谈谈你的建议”。这类问题的回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题目要求下自由发挥,大胆创新,大胆参与。
(5)自问自答:这类题只有背景材料,不设具体问题。它赋予了考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权,重点考察考生的提问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提出问题。问的问题不要太难,也不要太简单。一般来说,可以提出“上述问题是什么意思”、“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问题。我们也可以抓住背景材料中的细节,问一些关于细节的小问题。
总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分析题和解释题采取不同的对策,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分析题和解释题,在回答时都要注意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背景材料,理解并看透,充分把握其含义;仔细审题,仔细思考背景材料与待答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问题的含义;注意知识的对应和事实的结合,即观点和材料要有机统一;答题使用的观点要准确;答案要有逻辑性,涉及多个知识点,考虑其主次和顺序,并标上序号,做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要简洁准确,句子要通顺。
5.探究与实践中的解题方法。
近年来,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容,以测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参与式活动问题:其主要特点是测试情境是由野外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情境、直接交往情境创设的,或者经过一些设计和真实的活动情境转换,但活动仍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比如以学生自己经历的讨论、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编撰、参观、调查、采访等内容创设情境的题,就属于参与式活动题。答题时,首先要分析试题中的材料或情景是有益还是有害,然后将这些现象与思政课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连接角度可以从原因,危害,本质,怎么做开始。最后根据具体活动组织回答。
(2)模拟活动题:模拟活动题的主要特点是其情境完全是在虚拟状态下设计的一个活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回答的时候要把握活动的全景,并置身其中。回答者要在全面考察整个活动的基础上,努力尽快成为“活动模拟器”,认真分析回答的问题,明确要求,然后回到课本,整理答案。
(3)诊断性活动题:又称评价性活动题,是指考察考生对题中所提供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诊断性评价的一类试题。它通过要求考生对某项活动进行评价来考察考生对该项活动的理解和领悟。答题时,要让学生当“医生”,根据试题设置的某个环节或方面进行诊断和发表意见。或者直接让学生评价活动中的一个问题,用所学知识解释。
解决探究与实践问题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探索社会和社会实践的“基本功”。平时训练中要多开展实践活动;第二,要强化探究意识和社会实践。每学一个知识点,都要思考怎么用,怎么用,学以致用;第三,要在探究和练习中掌握答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比如要掌握社会调查、课堂辩论、参观等活动的程序要求。
6.启发性开放性问题的类型及解决方法
启发性开放试题是指命题人要求考生从事实、案例、数据、漫画、观点、实践等方面谈启发性的试题。他的问题经常被用作“的启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什么影响...给你什么...给我们”。
(1)面对事实谈启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总结事实的中心思想。围绕这个中心,把事实分成不同的层次,找出每一层次所体现的内容与课本理论的联系,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性词语。在此基础上,层层“以事说理”。
(2)对于案件,谈启示: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阅读案件,了解案件涉及哪些人物和行为;其次要评价这些行为的对错。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谈启示,突出观点,谈如何发扬正确的行为,摒弃错误的,谈教训。
(3)分析数据谈启示:回答数据或图表的启示问题,首先要分析数据的变化或数据本身所说明的问题;其次,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或功能。我们应该坚持好的方面,注意缺点。
(4)观察漫画,谈启蒙: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仔细观察漫画,找出漫画的本意;第二,结合所学知识,推理漫画的引申意义是道德的;第三,面对漫画中的问题,谈一谈鼓舞人心、亮眼的见解。如果漫画揭示了缺点,就要讲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如果漫画说明了成就,你应该表扬他们,并相应地引导自己。
(5)从实践中学习,谈启示:回答的关键是先搞清楚材料中有哪些做法,然后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做法的对与错,即符合或反对哪些原则。最后,围绕这些原则,谈谈对自己的指导意义,即“从做开始以理”和“以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