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垂直除法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垂直除法五教案

每一个二年级数学老师都应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数学教学中,你一定写过二年级数学教案,不妨分享给我们。无论你是在找还是准备写一份《二年级数学下册垂直除法教案》,我都在下面收集了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二年级数学第二册垂直除法教案1

内容分析:

“买花”是二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以创设一个“买花”的问题情境为基础。买1菊花和1百合要多少钱?该题列举了包括除法和加法在内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在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公式中,应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康乃馨比1玫瑰便宜多少钱?”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回答,让学生发现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时候,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掌握了表中的乘除法,还能熟练加减。上节课,他们刚学了乘法、加法和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太难。然而,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他们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题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关于加减法的两步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解题过程中,探索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各种花奖。

教学方法:

使用引导、交流和观察。利用课件和图片,创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加减运算顺序。有了启发性的语言和及时的评价,学生就能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整个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分层次进行,让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一个揭示问题的情境

老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来了。你打算给你妈妈什么礼物?(学生说)小红要给妈妈买一束花,现在我们和她一起去花店吧!

1,展示主题图

2.谁能告诉我你在花店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

看到这么漂亮的花,小红真想全部买回家送给亲爱的妈妈,但是口袋里的钱很有限,只够买两种花,而且每种只能买一朵。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

4.组内交流。买1菊花和1百合,1康乃馨和1百合,1菊花和1玫瑰...

第二,探索,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法和加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老师:小红听到同学们这么热心地帮助她,非常高兴。她还让我代她谢谢你。而且她还说她最喜欢的是同学认为的搭配方式,就是买1的菊花和1的百合。那你能不能动动脑筋帮小红算一下,买1的菊花和1的百合要多少钱?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1菊花和1百合的价格)

(2)1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百合多少钱?(4元)

(3)你首先想要什么?(1菊花的价格)

你还想要什么?买1菊花和1百合多少钱?)

(5)好,现在让学生试着在草稿纸上连续解题。

(6)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设置的?并说明原因。8÷4=2(元)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像这样两个相关的公式可以写成一个综合公式。谁会?(8÷4+4)所以,这个公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法。我们应该先计算什么?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难点。通过小组的合作,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得到答案,培养学生的整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1菊花的价格是未知的,所以要先算1菊花的价格,也就是先算除法,再算1菊花和1百合的总价,这样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公式又有除法公式,所以我们称之为加减混合公式。那么在除法和加法的混合公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公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板书边讲解演示)。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老师:谁来帮老师想想:1康乃馨比1玫瑰便宜多少钱?

(1)题目中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小红的问题,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不会难到你们。好,现在让学生自己思考,试着计算草稿纸上的公式。

(3)嗯,大部分同学都拿定主意了。现在,请告诉你的同学你的想法。

(4)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设置的?

24÷8=3(元)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不知道1康乃馨的价格,所以我要先计算一下,然后再和1玫瑰的价格进行对比。)

(6)如何计算公式?

也可以列为综合公式:5-24÷8

你能告诉我你的想法吗?

你的演讲很精彩。那么,我们计算的时候,要不要先做减法?还是先分?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因为1康乃馨的价格未知,需要先计算,所以先做除法。)

(9)总结:既有像这样的加减公式,我们称之为加减混合公式。那么在加减混合公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学生真是聪明的孩子!在大家的配合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为你高兴!

第三,了解应用,强化体验

1,对话:花店老板知道所有的学生都想送礼物给他妈妈。他很感动,于是特意捧出一大束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的配方,就送给你。”同学们,你们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送上一份好礼物吗?

(1)出示花计算卡(P19)(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来计算。只要你算对了,花店就会给你那朵花。你想要吗?加油!)

强调:计算时要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注意综合公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仔细看看我们刚刚算出的六个公式。发生了哪些操作?(有加减法和乘除法)

⑶总结:有加减乘除的公式,我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老师:祝贺这些学生得到了这么多漂亮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你是否掌握了刚才总结的规律,还敢不敢再考你?(P20第4题)

3.森林医生。(P20问题3)

大树爷爷病了,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大叔爷爷治病,让他们健康地笑,好吗?(先引导学生查找原因,再纠正一遍)

第四,总结和提高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我将在快乐的40分钟后和你说再见。你有什么?赶紧告诉你的伙伴。(学生畅所欲言)

2.好了,明天继续见面,快乐40分钟。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节课形成整体印象。]

五、板书

二年级数学第二册垂直除法教案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阅读方法和公式,知道乘法公式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和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公式阅读和公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加减法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我们学了加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新拨款

1,教学示例1。

(1)画一个1的例子。

(2)问题:图中有几个地方有白兔?每个地方有多少?一个* * * 2有几个?有多少只白兔?

黑板:2+2+2=6(仅限)

图中有几个地方有鸡?每个地方有多少?一个* * *有多少个3?一个* * *里有多少只鸡?怎么算?

黑板:3+3+3+= 12(仅限)

(3)老师指着公式问:

这两个公式中的加数是什么?加起来有多少?多少钱?

(4)总结:兔子有几只?也就是三个各一个* * *多少钱,可以永远加在一起。求鸡的个数* * *,也就是四和三* * *是多少,四和三相加就能算出来。

2.尝试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加减法

(1)试试看。

(2)问题:每行有几朵花?有多少排?邱毅有多少种花?怎么算?求一个* * *里花的个数就是求几个的和?

按行垂直看。每行有多少朵花?有多少排?邱毅有多少种花?怎么算?求一个* * *里花的个数,是几个之和。

(3)学生填书,尝试,集中交流。

(4)这两个公式的数字是否相同?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5横着加,五个3竖着加,个数相同。

3.教学实例2

(1)示出了示例2的图。

(2)你能找出一个* *里有多少台电脑吗?

黑板:2+2+2+2=8

2+2+2+2=8,也就是说多少加在一起,你得到多少?

(3)老师解释:4个二加起来是8,也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公式是乘法公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又2乘以4。

(4)四个二加起来是8,不仅可以写成24=8,也可以写成42=8。谁能读懂这个公式);

乘法公式和加法公式一样,每个部分都有名字。谁先说说加法公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黑板:2+2+2+2=8。

(补遗)(补遗)(补遗)(补遗)(和)

老师解释:乘法公式中,等号前的数叫乘数,等号后的数叫积。

黑板:42=8

(乘数)(乘数)(乘积)

同桌的同学互相谈论乘法口诀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告诉我乘法口诀24=8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加减法

(5)老师总结:找出一个* * *,有多少台电脑,也就是四个二有多少台。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者42=8,可以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产品。

4.尝试教学。

(1)给我看看试试。问:孩子们在做什么?孩子们分成几组在跳绳。每组有多少人?有多少人跳绳?你是怎么数的?

(2)学生自主制定解决方案,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四个五的总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更简单?

第三,完成思考和做1~4

1,想和做1。

(1)展示1的图片,问:盒子1里有几根棍子?多少盒?一个* * *,有多少个分支,也就是多少个?

学生独立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问题,在小组交流中重点问这个问题。你想要多少花?

2.想一想,做一做。2

(1)放一个带圆盘的钟摆,每堆两个,每堆四个,点名回答。你放了多少?

学生独立写出一个加法公式和两个乘法公式,集体交流。

(2)放一个带圆盘的钟摆,每堆4个,每堆2个,点名回答:你放了几个?

学生独立编写加减乘除公式,集体交流。

(3)这两种安排有何异同?

3.完成思考和做3

读乘法口诀,然后说出乘数和乘积是什么。同桌的同学先互相交谈,然后点名回答。

4.完成思考和行动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加减法

第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第二册垂直除法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对两步计算题的应用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回答应用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习工具

上面写有练习的小的翻转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老师的启发性谈话:学生们学习了几组数量关系不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这节课将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复习。

(a)想一想,讨论一下。

老师:请回忆一下你学过哪些数量关系不同的应用题。请互相讨论和交谈。(可给5分钟)

根据学生所说的,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比如:

“食堂里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买了45袋。食堂现在有几袋面粉?”

(二)分析和回答,转化条件和问题

老师说:这是学生们刚才在讨论中谈到的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中分析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法?

经过深思熟虑,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正确答案。

40-16=24(袋)24+45=69(袋)

答:还有69袋面粉。

然后,老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的表格回答。因为学生有讨论的基础,又不断受到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很多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改变。

改1。食堂里有40袋面粉。第一周吃了16袋,第二周吃了17袋。还剩几个包?

甲:还剩7个包。

变化2。食堂里有40袋面粉。吃完16袋,平均每天吃几袋面粉?

公式:40-16=24(袋)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化3。原来食堂有30袋面粉,买了16袋。计划在8天内完成。你平均每天吃几袋?

公式:40+16=56(袋)56÷8=7(袋)

答:平均一天吃7袋。

变化4。原来食堂有40袋面粉,买了16袋。如果一天吃7袋,可以吃几天?

公式:40+16=56(袋)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食堂里有40公斤面粉。我吃了4袋,每袋9公斤。还剩多少公斤?公式:9×4=36(公斤)40-36=4(公斤)

甲:还剩4公斤。

变化6。食堂里有40袋面粉。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和第一天吃的一样多。还剩多少袋面粉?

.....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越编越感兴趣,对所学的应用题复习的越全面。

(3)分析、比较和判断

当题目发生变化时,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将每一个变化的题目写在表格中,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和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以逐一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个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从每道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尝试分析解题思路。

3.在解决每个问题时,我应该先走哪一步?为什么?

4.这些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区别?(* * *相同特征: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有中间题,再有最后的要求。区别在于数量关系不完全一样,所以解题方法也不一样)

师生* *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阅读题干理解意思,找出题干中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的公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然后检查是否有错误。

最后老师强调,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求解题思路,问中间题)

(1)有46张纸,墙报用了14张。每次用多少张?

(2)学校有7棵杨树,栽了6棵,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白杨?

(3)我在食堂买了45斤白菜,午饭吃了12斤,晚饭吃了15斤。还剩多少公斤?

2.第二组练习(要求自己先低声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在一列中求解)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生,20个女生。每7个学生可以把全班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了1个足球和4个橡皮球,用了42元。花了18元买了1个足球。每个球多少钱?

(3)修花池用砖94块,第一次36块,第二次38块。还要搬多少砖?(分两种方式回答)3。第三组练习(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店,* * *有98个气球,_ _ _ _ _ _,现在有几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个纸缸,给了7届的幼儿园中班,_ _ _ _ _ _ _ _,还剩几个?

课堂教学设计描述

这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使学生对两步计算中所学的应用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分析和回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设计,通过回忆和讨论将所学应用题逐一列出,然后通过分析、求解、转化,使所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更加清晰。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求解方法,从而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第二册垂直除法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可以巩固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克和千克进行区分和应用,从而形成正确的质量观。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分辨率:

本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公斤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物体的质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物体的质量进行估算,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算经验。在简单推理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有序的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克和公斤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1)回顾复习过程要求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复习的内容,以及对这些知识是否有疑问。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以及推理。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复习克和千克

1.复合

(1)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2)测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是什么?

2.直观感受。

(1)看到1g和1kg你会想到什么?

(2)例如: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质量约为1g或1kg?

(3)实物展示:1块口香糖重约1克,两袋500克的盐重1公斤。

3.前进速度的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的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多少块口香糖加起来和两袋500克的盐一样重?

测量。

(1)用什么来衡量物体的亮度?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2)说说你知道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22第7题。

学生自主练习,在小组交流中以第三题为重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22,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堂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和提问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中,让学生谈论他们的错误和原因,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

(2)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1)。

(1)创设一个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和于霞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冰和王明之间,于霞是最后一个,冰不是第一个。你走后请写下他们的名字。

(2)思考:你先决定谁的立场?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而坐,互相倾诉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说出推理的方法和过程,其他同学会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顺序。

2.复习推理(二)。

(1)显示标题:在上面的方框中,每行和每列都有四个数字1 ~ 4,每个数字在每行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要注意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在复习中,让学生体验思维推理、说话推理、演示推理、观察推理的过程,有意识地提炼和改进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进行清晰的推理时,找到一个关键的句子作为突破口。改进填表方法,交替进行“确认”和“排除”,提高了效果,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复习这一课,你收获了什么?

(2)通过我们今天的回顾,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二册垂直除法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会识别直角、锐角、钝角,画锐角、钝角。

2.过程和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通过课堂上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发展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介绍,复习铺垫

老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一定不知道潘先生会变魔术。不信,你看,老师可以用手里的这张纸,成为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他吗?

老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从一点出发,用直尺在不同方向画两条线,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的角,桌子的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老师:今天是周末。学生们喜欢去游乐园。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仔细观察这幅画。你可以根据上学期学的内容,找出图中哪里有角。

老师:学生们能找到这么多角,真是太好了。(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像后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度。)他们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的特点把它分类吗?

1,对“角度”进行分类。

老师:请先拿出你们的校牌,独立思考。你用什么标准给他们分类?想好怎么分,分完再和同桌说。

(1)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分为直角、小于直角的、大于直角的三类。

老师:这个划分比较细。我们发现在不是直角的角中,有大于直角的角,也有小于直角的角。你这样认为吗?

老师:那你怎么知道角1和角3比直角大?而喇叭4和喇叭5小于直角?

老师:嗯,如果这些角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接近直角,看不到怎么办?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和三角形上的直角比较一下。验证方法:用三角形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测角的顶点对齐,直角的一边与角的一边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大于还是小于直角。)

2.透露“号角”的名字。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角族中的直角。其实另外两种也叫兄弟,一种是直角的弟弟,一种是直角的哥哥。知道我为什么说喇叭4和喇叭5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哥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大于直角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将一直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题目)

师:角族我们已经知道了锐角、直角、钝角。

老师:然后把三兄弟排成一行。谁是老大,老二,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问了两个问题。我敢问第一个问题。问题提出后,大家的小手都可以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后,会有很少的人举起小手。信不信由你?

问题1:什么样的水的锐角?钝角是什么样的角度?

问题二:如何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老师:(得出结论)对比直角,可以直接看出开口明显,但如果开口大小接近直角,可以用三角形的引导来验证。

老师:既然大家都找到了好办法,那我们就再用一次,看看我们这个绝妙的主意行不行。(课件展示了几个不用的角,请大家评判。)

老师出示两张实物卡,大小接近直角。请到前面来验证。

老师:这样的问题好像难不倒所有人。请出示课件,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

3.寻找生活中的“角落”。

老师:角落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游乐园,在我们身边也是如此。现在,请找出你在哪里见过它们,它们是什么。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知道的东西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等着大家去发现。

4画“角”。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锐角和钝角,你想画一张图吗?谁能告诉我们你想怎么画锐角或者钝角?(先画`````,再画` ` ` `)(课件展示了画图方法,请同学们画)

老师:能不能试着画一个尽量小的锐角,一个尽量大的钝角?

第三,教人画简笔画。

师:角也有艺术之美!在艺术上,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就是把一个很简单的图形放在一起,来表现这个图形的一些简单的动作。像这样,头部用圆表示,身体用线段表示,四肢(胳膊和腿)用角表示。

老师:请尝试创造,用我们学过的角来代表四肢,看你能创造出什么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第四,总结

老师: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