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和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和动作描写(重点),品味和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2.欣赏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到这篇文章真挚感人的人性美(难)。

课程安排2课时

预览和指导

1.知识储备: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1934开始写。65438-0939任军事记者,此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创作。他的作品《我们城市的一个男孩》、《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朋友与敌人》都获得了斯大林奖,《生者与死者》获得了列宁奖。

●文体知识:这篇文章是一篇通讯:通讯是另一种实用的叙事文体,也是报纸上常见的文章文体之一,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传播注重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实的人和事的基础上,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精心选择和安排素材,力图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传播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更生动。

2.第一次读课文,消除文字障碍。

(1)添加一些单词和注音。

碎石(li)弓(jū)(gūng)蠕(pú )( fú)窖(ji ao)颤(chàn )( wēi)

(2)根据意思写出单词

形容很累,一点力气都没有。也叫“精疲力尽”(exhausted)

2名声在外,名实如一。代理:与相称。(名副其实)

③形容人的名誉、精神、事迹永不磨灭。挂:传播。(不朽)

(4)摇晃(多用于形容老人或病人的一些动作)。(颤抖)

⑤爬行。(匍匐)6。恭敬地庄严地站着。(站着别动)7。严肃安静。(庄严)

3.总体感觉:

第一部(1-7)讲的是红军战士被偷袭牺牲的事。

第二部(8-31):关于老婆婆冒着枪林弹雨安葬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层。

一楼(8-13):余生之后,发现烈士。

二楼(14-26)冒着枪林弹雨安葬烈士。

三楼(27-31):点燃蜡烛,守护先烈。

第三部分(32-42):老婆婆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和赞美蜡烛的火焰。

预习测试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测试预习指导内容(小测试卷听写)。群组评分()

课堂探究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请说说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

(1)由于持续着火,环境危险。(2)年老体弱,难以掩饰。(3)埋形,感同母子(跪吻唇额)。。(4)点蜡烛有特殊意义(45岁的婚礼蜡烛珍藏)。(5)守墓通宵,陪烈士。

3.课文中蜡烛的作用是什么?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蜡烛在本文中的作用:蜡烛是本文中的一个小道具。虽然很小,却是老婆婆的宝贝。老人把自己最珍贵的财宝献给了烈士,这也体现了他对红军战士的热爱和敬意。

烛光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2)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悲痛寄托。(3)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老人和烈士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4.小组合作与探究:你在文章中发现了哪些重复描述的内容?在文章里看看,然后简单分析一下这些描述的作用。

文中反复描述的内容有:炮火(11次)、老婆婆的黑围巾(4次)、老婆婆“跪”和“爬”的动作(各3次)、被烧的树、摇曳的蜡烛(6次)等等。

重复描写的作用:①“炮火”的重复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突出了老婆婆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让我们为老婆婆的行为所感动。

②多次对“蜡烛”的描述,说明蜡烛有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见证。

(3)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深切哀悼的肃穆之情,夸大了肃穆的气氛,突出了老婆婆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厚而强烈的母爱。

(4)三次“爬”写了老婆婆的年老体弱,三次“跪”写了老婆婆对战士牺牲的深切哀悼。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文章主题歌颂了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战斗友谊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延伸延伸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请写一篇关于蜡烛的小故事。

安排工作

1.完成本课的校本作业。

2.预习第四课。

八年级语文新人教版上册第三课“蜡烛”辅导案例

3.蜡烛

学习目标

1.了解交际的文体特征,体验真诚感人的语言。

2.抓住人物,分析他们的动作描述。

3.体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情谊。

学习过程

手术前

1.注意添加的单词:

清扫瓦砾、地窖

弓(),弓和箭筒(),更()傲慢。

解释单词

黎明:宝藏:屏障:

站着不动;不死;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战战兢兢;庄严肃穆;

这是一个战场通信,你能找出叙事的六要素吗?

4.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