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标准化试题?有什么好处?缺点是什么?

标准化考试又称标准化测验,是指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考试目的、命题、测试、评分、评分和分数解释等,都是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按照系统科学的程序组织实施,从而严格控制误差的测试。

好处:

考试标准化是实现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保证考试质量的重要途径。

标准化考试的目的是提高效率。标准化考试和现代教育一样,是大规模生产的必然结果。之前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学校教育就是把所有学生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这其实是夸大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他们的个性。

但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让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以前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特权。为此,一定的牺牲是值得的。事实上,标准化考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牺牲某些效果来获得效率的行为。

由于考试的标准化,可以大大提高评价的效率,降低评价的成本。为此,某些牺牲是不可避免的。考试可能对某些人无效或不公平,但对整个社会是有效和公平的。

如果未来社会资源极其丰富,不考虑时间和成本等因素,标准化测试可能会被更准确的访谈或长期观察所取代,但最近的实际情况已经证实,在社会和自然资源相对发达的美国很难实现。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中国,我们不能对标准化考试期望过高,认为考试就是一个完美的选拔制度。也就是说,考试应该只是作为提高人才选拔效率的一种手段,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

缺点:

(1)编好一道选择题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干扰项的建立。

(2)难以测量以发散为特征的重要能力,如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无法测量学生的思维过程。

(4)这类问题是怀疑被试猜出了正确答案。(张敏强,1998)

扩展数据

在中国,每年举行成千上万的各种类型的考试。这些考试的规模都不小,它的兴趣也不高。然而,这些考试的标准化很少。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观念和制度两个方面:

首先,从观念上分析,我国普通大众有一种“崇拜”心理,普遍认为考试一定是神圣公正的。如果因为考试成绩比别人差而失去了一些机会,一定要服气。这种心理可能源于对权威的服从,也可能是被考试的形式“蒙蔽”。

但无论如何,考试的形式既保证了考试的可靠性,也保证了考试的有效性,即一场考试是否能真正检验出试卷编制者想要检验的能力。这种心理使得人们几乎从不质疑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考试的形式让人只看到形式上的平等和公平,却忽略了事实上可能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其次,从体制上看,我国的考试大多是由政府部门或者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组织的。因此,这些部门或机构可以通过行政权力来“培育”或“瓜分”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考试能否生存或者发展壮大,并不取决于考试本身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命令。即使对于考试的质量,也缺乏有效的监督,这往往只能通过R&D考试人员的责任心来实现。

最终,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是否也应该把考试行业放到市场中,让考试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让不同的考试在相互竞争中得到提高,成为影响我国考试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这两个方面本身也是相互影响的。

政府部门组织的考试会因为其“官方”身份而增加考试的“权威性”,所以人们不会怀疑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与之相伴的是,大众的信仰另一方面必然会降低对考试质量的监督,使得考试机构在不经意间放松了对考试质量的追求。

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影响标准化考试的发展。为此,首先要大力宣传标准化考试的理念,提高广大公众的考试意识,然后再推进考试制度的渐进式改革。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标准化考试的实施,真正达到利用考试评价人才的目的。

标准化考试作为一种人才评价手段,在我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标准化考试只是人才评价的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既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标准化考试的作用。“崇拜”考试的心理和“一棍子打死考试”的态度不可取。标准化考试的实施和真正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