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1.解决问题的“具体化”方法

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你要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都列出来,然后把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对比。两者的一致性就是答案点。答题时,先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写出来,然后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来说明它体现了这个原则,就是把思路和材料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是:定点-联系-排列-回答。

某点: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联系:将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三、整理答题:将材料中给出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逐一进行对比,二者的一致性是答题要点。回答的时候要结合思路和材料。

以下是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第一题的例题。

36.1999165438+10月15经过13年的谈判,中美两国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协议,这是中国加入该组织的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取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果。

请回答(30分)(1)这一过程如何体现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15分)

确定评估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

2.将所学知识与所给材料联系起来:

联系给定材料:给定材料的关键词是“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结果”。

结合你所学:教材中阐述的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六个方面,即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答:经过比较对比,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符合题意,自然成为答案的要点。

附参考答案:①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由中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们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在长达13年的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中国政府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们的国家利益(材料)。

平等互利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赢”讨论,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外交政策原则。

解决问题的“反思”方法。

“反思性”的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感性的,而答题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要合理化,即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要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来表达。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充分把握材料给出的信息,可以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排序-回答的解题思路。

我们以2001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为例。

38.(3)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某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大产业结构。

二、联系:联系材料给出的信息(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联系你学过的知识(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产业的总称)。

3.整理和回答:

附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

3.解决“为什么型”问题的方法

一般要回答“这么说”和“这么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么做的危害。在回答中,一般要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由经济到政治,有条不紊,有条不紊地说明。

以下是2001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2)的例题。

39.(2):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什么中国* * *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

依据:这是由中国* * *生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3分)(如能同时回答“三个代表”理论,加2分)

意义(重要性):只有加强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3分);加强组织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分)只有加强作风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3分)只有加强廉政建设,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3分)

(注:这是根据修改前教材内容的回答。请考虑一下。如果按照修订教材的内容回答,应该如何组织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回答:中国的* * *产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可以保持自己的性质,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以及当前党风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的必要性。]

再比如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39 (5):现在的开封古城到处都是新青年。旅游业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为什么城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根据证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繁荣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可能性:古都开封,旅游资源丰富。

必要性:发展旅游业是按照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重要性:将促进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附参考答案:古都开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是按照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本市情况的产业结构,促进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4.“如何做”的方法

一般来说,“怎么做”的问题给了主体谁应该做,比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指定一定的内容来回答。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排序-回答的解题思路。

以下是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4)题举例。

41.(4)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条例草案》,对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作出了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各地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宣传教育和移民安置,查处侵占移民资金6543.8万余起,保障了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某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坚持法治的方式。

联系:联系材料给出的信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机关,“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地方已先后查处…………”——司法机关),学到的知识(根据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应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⑤切实做好普法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整理回答:将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逐一比较,二者的一致性是回答的要点。回答的时候要把思路和材料结合起来,这样整理答案就不难了。

附参考答案:①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法可依;(3)司法公正,严格执法。

⒌“有意义”的解题方法

“有意义”主要是对某个“实践”或某个“事件”的意义提出疑问。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政治意义还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题要点要紧密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有些问题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来回答。

我们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41的第(3)题为例来说明。

41.(3)从1990到2001,中国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654.38+7870万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6543.8+0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城镇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6%。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常识,说明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思考解决问题:

判断清晰: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有经济意义的答案。

结合知识、材料和最新精神来回答:

①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三农问题。(回答:增加农民收入)

(2)用重点材料回答:“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回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加6543.8+04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GDP”(回答: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根据最新精神回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回答: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 * *共同富裕)。

附参考答案: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③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6]“认知”的解题方法

“认知型”的题目,可以按照“判断表达立场”——“讲道理”——“讲清做法”的解题思路来回答。也可以按照“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解题思路来回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了什么?还是题目观点对错?(如果说对“台独”公投的理解,首先要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即不做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危害性。

根据——说(做)这件事是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重要性——指功能、意义、目的、目标等。这件事。

必要性——指目前这件事的客观现实,也就是必须要做的原因。

可能性——是指有什么主客观条件存在使之成为可能。

危害性——做或不做这件事会造成的负面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准备如何做这件事,采取什么具体措施解决问题。

以下是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2)的例题。

38.(2)有人认为时代变了,“努力”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了。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判断语句(是什么):①这个观点不正确。

说明原因(为什么):②崇尚实干是中国国情决定的;(3)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意志者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明确做法(怎么做):当前,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该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然后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39 (2)为例来说明。

39.气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如果你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从98元中获得经济回报。我国一个省的气象部门一年可以为该省带来6543.8+0.5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答案:(2)尝试用所学的经济学常识分析气象经济快速发展的现象。

这个问题可以按照“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回答。

这是什么?气象服务属于第三产业。气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

为什么:①重要性:企业可以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减少损失,创造效益。

②可能性是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

其必要性在于,气象服务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怎么办:这个问题不用回答。

附参考答案:①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③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⒎的“启蒙”解题法

回答这个问题时,要在对给定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能做,不做的依据是什么,进而推断出现在应该做什么。答案应该是想法和素材的结合。

以下是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3)的例题。

3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余的巴陵很美。在洞庭湖,他在远山,吞长江。无垠无垠,忽晴忽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大规模围垦洞庭湖区,大量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年来,该地区一直在逐步退耕还湖,特别是1998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了传统的种植业,还发展了养殖业和加工业,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分)

(3)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哲学基础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事情,所以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法律是客观的,法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其不可抗拒性上。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起着导向作用,因此要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其哲学基础是,人的认识总是发展的,所以人要深化、拓展、推进认识。

不这样做的危害:其哲学基础是违反客观规律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附参考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可以认识到:①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反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