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关于历史思想与实践的问题怎么回答?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1)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历史高考只有两种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以材料分析题为主,弱化了答题与一般材料题的界限。而且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运用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部分选择题趋向于材料。所以,良好的解题技巧是高考取得最好成绩的关键。这里我想用一些典型的题型来谈谈历史高考的考与考。

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选择题的主要类型有材料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回归型等。有四种方法来检查和解决问题:

1.时间排除法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时序性强,这一点必然会在高考题中体现出来。有些是具体时间,有些是大概时间。只要把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得非常准确,解题就非常快捷容易。其实90%以上的选择题都可以用时间排除法排除。

比如19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觉醒的历史条件有: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使社会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工业革命,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④无产阶级意识的提高和斗争的加强,⑤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这个问题好像涉及到很多历史事件。其实只要明确题目的核心是“工人运动的兴起和无产阶级的觉醒”,强调的时限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答案就出来了,因为①和⑤不符合题意。

再比如:2009年全国卷二第14题(试题略)。

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判断。其实只要根据课本知识,明朝和后金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山海关外的辽东地区,清朝平定大、小、卓之战发生在今天的X-新疆地区,参考答案B和C可以先否定,明朝主要对瓦拉采取防御策略,不可能深入蒙古高原腹地,所以可以否定A,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d。

再比如全国卷1,2009年第18期:1917。李大钊写道:“孔子也是历代帝王专制的保护者:宪法也是现代国家自由的有价证券;自由中不能容忍独裁,也就是孔子在宪法中不恰当的存在。现在是专制护身符的孔子,进入了自由有价证券的宪法,他的宪法将是萌发专制的宪法,而不是孕育自由的宪法。”李大钊在这里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b .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条约d .倡导科学精神

不难判断正确答案是B,因为提干时间明确为1917(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导火索)是袁世凯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单词排除法高考选择题的备选项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绝对化的单词。一般情况下,带绝对字的选项往往会有问题。因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基于此,我们在做题的时候,除非课本上明确写明是“最早”、“第一”、“完全”、“总是”、“全部”,否则我们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就可以认为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比如韩国建国后,模仿欧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缓慢。60年代初,军人集团掌权,实行威权政治,发展迅速。进入90年代后,韩国建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了在韩国

一、只有专制政治才能干预经济。

b、欧美政治制度不适合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和政党政治的实施必须同步。

d、民主制度的建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有效的是适当的和正确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的变化往往比经济发展晚一点。题目中A、B、C三个表述都有问题,都含有一些绝对化的词语,比如A中的“才”和“才”,B中的“不适合”,C。

3.属性排除法是排除选项,通过分析其类属性来确定答案。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阶级属性和局限性,他们采取或实施的措施总是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基于此,有些问题会通过分析排除来解决。

比如唐太宗说:“以天下之产,四海之众,有许多东西需要适应。都要经过总理的咨询,总理的规划。事情稳定了才能玩。你怎么能在一天之内做完所有的事,还武断地想着一个人?”材料表明他主张

一、发挥总理和其他部长的讨论权力;制衡君权和相对权力。

c、中央权力的重心应该下移D、君主不应该实行专制统治。

唐太宗是封建皇帝,属于统治阶级。他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他的绝对权威。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所以不难判断,乙、丙、丁三项绝不可能是封建太宗所提倡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

再举一个例子:罗斯福曾比喻说:“1933年夏天,一位戴着丝帽的老先生在防波堤边滑倒跌入水中。一个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救了他,但是丝绸帽子被海浪冲走了。老先生醒来后,感激涕零,称赞朋友救了他一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先生骂他的朋友丢了帽子。”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b .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d .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作为美国资产阶级的代表,罗斯福推行新政的目的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加强经济干预来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所以一开始我们否定了B和d,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老先生”(资产阶级)在新政初期是“感激”他的“朋友”(新政),危机过后才“斥责朋友”。

再比如,2009年全国卷二,题目18: 1835,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土人当中推广欧洲文学和科学,最好是把拨给英语教育的教育经费全部花掉。”这表明英国当局正试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当地教育b .通过行政手段在印度推广基督教

C.在印度大力推广西方文化d .促进英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结合

作为英国驻印度总督,本丁克为了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推行了一定的政策(具体来说,推行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因此不难判断正确答案是c。

4.分析排除法是通过对给定选项的反复阅读和分析,确定正确答案。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题型的选项本身表述存在问题,题意明显错误,通过阅读分析可以直接排除。

例如,在20世纪,国际社会为维护和平做出了不懈努力。以下说法是正确的。

A.国际联盟批准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

B.联合国安理会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国和苏联妥协的产物。

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持了欧洲的和平。

国联被英法操纵,不但没有制裁日本的侵略,反而纵容。因此,错误A,《《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联合国第50届大会讨论通过并于1996年生效的,而不是美苏妥协的产物。所以错误C和北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动荡不安,所以错误D,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

再如: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中描述:“宋代以前,有三公谈道之说...但宋朝没有。自太祖以来,大臣们从来没有坐在皇帝面前,而是成群结队地站着...明代不准坐,不准站,只好跪着说话。”君臣关系从坐到立、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征是

A.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日益加强。b .内阁制日臻成熟。

C.中央政府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在皇帝手中。d .总理的权力分为六个部分。

这个问题看似很难,其实不然。这道题的时间界限是古代中国,B项和D项都发生在明朝。所以,首先否认了材料的核心是讨论政治时的君臣关系,而A项表达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是无关紧要的,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c。

再比如2009年第2卷的19: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以科技、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特征的国家”。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b .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d .德国统一的完成

本题四个选项都是19年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应该是德国的统一为其经济发展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正确答案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