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曹锟回越南》旧隐诗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曹锟的。从《送曹锟回越南隐居》这首诗来看,曹锟是一个隐居在越南的“越南人”,具体在会稽。刘禹锡出生于浙江嘉兴,20岁到长安。曹坤和刘禹锡可能认识很久了。“遇见朋友记得我家”这句话,已经暗示了这是一次与异国他乡老友的难得相遇。或许是有亲友牵线搭桥,所以才有了“若问连州”这句话。当然,这两者并不矛盾。从这首近300字的诗来看,曹锟名不虚传。起初,他试图通过“遍做诸侯”来获得,但没有成功。于是他想隐居在一座名山中寻求功名,而刘禹锡以“身在山中”开导曹锟,于是曹锟留下来拜刘禹锡为师。曹坤绝对是个聪明人。“他活了三岁,努力了一岁两倍”说明他在刘禹锡指导下的九个月学习很有成效。11月,曹锟准备回去开会,退休,并说他已经知道读书是求名之道。并请刘禹锡给他作诗。于是刘禹锡为曹锟写了这首诗,目的是“学其志”。

刘禹锡写这首诗,并不是屈尊以恩师的身份鼓励曹锟好好读书,而是在家乡以知己的身份与曹锟亲切交谈,诗中暗含其意。这首诗大致有三个内容。前四句讲的是我这些年的生活,被贬到偏远地区十几年,孜孜不倦的学习。第二句话是对曹锟的鼓励,也是对曹锟隐居求学的祝愿。最后两句说他回去的时候在老家见亲戚朋友报平安。这是在告别的意义上。

第一副对联说“我在潇湘的时间比在万里的时间还长,被贬潇湘以来去过很多地方。”。这是他被贬郎州以来。雍正革新失败后,雍正元年(805年)九月,刘禹锡被员外郎从荒地贬为连州刺史。还没上任,就被贬为途中从郎州(今湖南常德)来的司马,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潇湘生活。十年后,元和十年(815)春回京,三月被贬为连州刺史,同年六月到任,直至元和十四年丁木友离任。刘禹锡先是贬谪了湖南最北的朗州,后又迁到湖南最南的连州,所以称之为“潇湘”。然而,在潇湘这片偏僻的土地上,他却很少遇到来自家乡的知音。刘禹锡《元日情》:“异乡无旧识,车马稀。”也说明他刚来连州的时候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对于曹锟的到来还是很兴奋的,他乡遇故知,曹锟本人还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想起家”这句话,已经隐含了这次终于见面的意思。“我的小屋”一词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多鸟欢喜我爱我的小屋”的诗句,这里指的就是我的故乡。

在孤独和贬谪的生活中,刘禹锡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临水几间茅舍闲,一盏秋灯夜自习”,讲的是刘禹锡在陋室夜读。陆游的《晚春》“几间茅舍映湖,万卷书不救穷”,显然借鉴了刘禹锡的诗。所谓“闲”,即州司马也是闲职。白居易《江州司马亭记》很直白:“案《唐六典》:商州司马,排行五,岁百石,月薪六七万。官足以遮风挡雨,食足以给家。周是,不是司马弓;坏县衙不是司马的罪。无话,无忧。”身为司马的刘禹锡是不允许参与公务的。虽然没有官邸,但他有闲暇读书。刘禹锡晚年写了《刘集略》,说“居元与项之和,为山川之景所荡,常谓物化为歌诗,或读之有所感,需作评论。”这里也有通过呈现自己来鼓励曹坤继续努力学习,探索知识的想法。

“地远了就要按计划走,计划由公交来完成。”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朱涵迈臣传》:“我几岁的时候,买了一个大臣,把他算作一个棋子。坐了很重的车去长安,但是很久都没有报书,等车,又缺吃的。如果我把他算作一枚棋子,我就更是乞丐了。“朱买臣有一次随官员去长安的经历,后来被用作追求名声的典故。《汉书》:“建国三年,成了圣旨:赐能直言谏的贤良之士,坐一次车,看一眼。”这就是“易公车”指的是被推荐入京的贤者被公车召见的典故。这两句诗鼓励曹锟安静地学习,不要急于求成,学完自然会被征召。

“若问连州,只有钱山的画不如。”这里的“耍中”、“连州”都是三个层次的词,既指人又指事,“耍中”可以解释为“我在蜀中的朋友”。“连州”是指自己在连州的事。我觉得“话到一半问连州”和王昌龄那句“洛阳亲友相问”挺像的。刘禹锡说这句话,是对连州山水的赞美,也是对家乡亲友的安慰。唐代的连州虽然偏僻荒凉,但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在刘禹锡之前,诗人袁捷曾在连州居住。元杰把这里的一个湖命名为海阳湖。湖边有飞瀑、月洞等景点。刘禹锡来到连州后,在海洋湖畔建了一座亭子,名为李因亭。闲暇时,他从官亭俯瞰周围的风景。弯弯曲曲的小溪,覆水的花草,白色的飞浴,断虹似的小桥,和谐悠扬的松涛,让诗人心旷神怡,暂时忘却了仕宦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