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试题
为什么说2021河南中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题目是水平?(1)
再看古诗词鉴赏题目。我教九年级十几年了,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点:古诗词鉴赏题目是有水平的。
我想提问者一定是一位喜欢诗歌并熟悉叶嘉莹先生的老师。
为什么这么说?
选的诗没什么可说的。推倒思维之墙,打破思维定势。2017考过的《渔父的骄傲》秋思,再次出现在2021的中考试卷中。中国老师不会高兴的——这还不到五年。这个词怎么再考也不能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
渔民敖
范仲淹
秋来的风景是不同的,衡阳鹅不为人知。四周,号角之声起,千里之外,长烟暮合。一杯浊酒是万里的家,而冉彦还没有回家。羌管覆霜,人不眠。将军白发苍苍,泪流满面。
好了,不要说太多了。先说问题17:有些同学在听写时会把“衡阳雁神不知鬼不觉”中的“雁”字写出来。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这个词。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非常激动。一个好的话题应该引起学生的兴奋。
为什么要用“雁”这个词?
大雁作为作者眼中的一景,与题目相呼应,指出季节是秋天,这是一种物候现象。秋天来了,大雁南飞。此外,也通过鹅“不注意”的一面,说明天气变冷了。
雁是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即意象。作者在写诗时,选择的意象不仅有烘托下一季意境的作用,还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古代鸿雁传书时,雁就有了传达思乡、乡愁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比如“大雁回头,明月满西楼”;“秋雁长风护航,我从这山庄面对它们,喝我的酒”;《故乡书何处去,雁归洛阳》等。
学生之所以一开始听写经常出错,是因为不知道鹅是一种文化符号——很多学生积累的诗词太少。
这也提醒了我们,第一次带学生读这个词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在课前收集一些含有雁的古诗和句子,或者给他们看一些。在课堂上探索和发现鹅这个词背后的文化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记忆深刻,牢不可破,不会出现目中无人的现象。
课前收集含有雁字的诗词;课上讲解准确;之后,对试卷进行检查。
这符合怀特海的认知三阶段:浪漫-精确-综合。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没有让学生经历这样三个认知阶段?
这次期中考试对我们诗歌教学有什么启发?
试总结一下:
1.诗歌教学一定要遵循三个认知段落,足够浪漫,然后上课要准确。把教职员工的理解复述给学生,让他们凭记忆背诵,这不是教学。真正的教学是学生的一段学习经历,学习是发生的。用皮亚杰的话说,它既意味着同化,也意味着适应。
2.理解和欣赏诗歌,要以意象尤其是文化符号为切入点,循着意象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文化符号应该是师生解读诗歌的武器和钥匙。
3.诗歌教学也要尽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状态,体会作者的激动和情绪,产生一种感性的审美声音。当诗歌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时,它就具有生命力和力量。
4.如果老师读诗不激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大量读诗,包括但不限于唐诗宋词,这是诗歌教学的第二套提纲;阅读等关于诗歌鉴赏的名著,如王国维的《人间诗话》、的《唐宋诗词十七讲》、葛的《汉字魔方》等。
为什么说2021河南中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题目是水平?(2)
继续看2021河南中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
诗,是范仲淹先生写的一句话——
渔民敖
范仲淹
秋来的风景是不同的,衡阳鹅不为人知。四周,号角之声起,千里之外,长烟暮合。一杯浊酒是万里的家,而冉彦还没有回家。羌管覆霜,人不眠。将军白发苍苍,泪流满面。
17的题目既考察了学生对意象的把握,也考察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而且问题是情境性的,有设计感。
今天我们来看18题。
“管强被霜覆盖”这句话包含了作者的深情。请简要分析一下它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它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感情。作者当时有哪些深刻的感受?乡愁。
情绪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不,是含蓄的,间接的抒情。
读者怎样才能读懂作者的深情?
请注意,这是描写风景的句子,没有一个词表达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风景词都是感伤词。
那么我们先从“场景”中寻找答案。
这句话选了什么场景?
《管强余》和《霜降满地》。一首《管强》,吹着边塞歌曲,悠扬动听。音乐能唤起孤独和凄凉感;尤其是异地,更是让人想家。“霜降满地”,气温骤降,边塞的严寒让人想家,怀念家的温暖。总之,这两种景物的选择,渲染了一种萧瑟寒冷的气氛,暗示了乡愁。
看看这个句子中的“管强”和“弗罗斯特”这两个词,它们也是意象。作者选择这两个形象,不同于内地,不同于外地的东西,让人想家;到处都有霜冻会提醒读者“可能已经有霜冻了吗?”并很自然地联想到“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其中蕴含着思乡之情。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文字的角度来欣赏。“悠悠”指的是羌笛和边塞音乐的声音,和内地比起来应该是比较粗糙的。作者一听,觉得笛声“悠悠”,即长且悲,在这样“霜降”的寒夜里,更显得凄凉。用社会剧中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我的心情不自禁地悲伤”。
风景、意象、文字,可以从这三个角度中的任何一个角度去欣赏。
这道题学生的能力如何?
从景物描写中体会情感的语言感受力;通过品评形象,体验情感的语言感受力;通过咀嚼文字来体验情感的语言感受力。
既考察了情绪的把握,也考察了情绪把握的反思性认知。这个题目也有水平。
中考题目其实不仅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测试,也是对老师日常教学的提醒。
这个题目提醒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
1.为了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中体验情感,一定不能把主题放在第一位,直接用对主题的先入为主的理解从诗歌中检验主题的正确性。杜威的五个思维步骤包括情境、问题、假设、推理和验证,即创设一个困难情境,确定难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课堂教学的这五个步骤,尤其是第一步,不能省略。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经历思考的五个步骤!
2.古诗词教学的准确性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知识,更是指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集中精力获取知识。比如,我们甚至可以“浪费”半节课来欣赏这句话,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即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总结欣赏这首诗的不同角度。
记住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什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学习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
4.课堂,既然是学校,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沉浸,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
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而不是课堂的中心。老师的帮助体现在为学生创造足够空间的最近的开发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的程度和在教师帮助下能够达到的程度之间的区域。)
6.为了给学生创造足够大的近期发展空间,教师必须多读书,多学习。对于诗歌教学,教师要有丰富的诗歌积累,掌握一些解读诗歌的武器。
简而言之,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希望在课堂上舒服,获得讲台的自由,培养出不怕考试的素养高的学生。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发展元认知。
看看这两个今年古诗词鉴赏的题目。它们制作精良。一方面,他们从读者的阅读体验中提问;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对日常教学的真诚提醒和指示。相信你也意识到了这两点。
想提高诗歌的阅读能力?读一本书,跟着地图走,你会找到古典诗词世界的钥匙。对了,上一篇文章已经列出了一些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