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报考有哪些技巧?

准备系统

——专项能力提升,高分必达。

参加申请考试的有两种人:

一种是第一次参加考试,对申请一无所知,或者参加一两次考试,对申请一知半解,也就是所谓的“菜鸟”;一种是考试的“老鸟”,参加过很多考试,做过很多真题和模拟题,对申论有很好的了解。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考生,心里肯定有两个问题。

问题1:申请需要审核吗?

提出问题

“一拳打死老师傅”

“申请需要审核吗?”这是2012以来很多考生心中的疑惑。因为有的考生发现自己长期努力学习,看书报辅导班,最终成绩比没学习的人低(坊间称为“裸考”),出现了“打死师傅”的情况。

还有一些考生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没有复习,分数也不低。第二次考试的时候,他们复习了,学了很多方法,背了很多范文,但是成绩下降了。

分析问题

“我觉得你并没有真正理解我。”

其实,如果你理性思考一下,你会发现以上两种情况都只是个别现象。不是所有复习过的考生都比“裸考”的低,也不是所有考生都是一边复习一边降低分数。出现上述现象肯定还有其他原因。

我们知道,任何考试无非是对知识或能力的考查,而知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学习、积累和训练来提高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任何考试都可以通过复习来提高。之所以有些考生复习的不如不复习的,越复习越退步。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应用。

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类似的考生。他们把申论看得很神秘,总觉得作为公务员考试的科目之一,申论考试一定有它的神秘之处,所以畏首畏尾:答案怕不全,内容怕难,形式怕不复杂;它要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要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果考试要求总结问题的原因,除了总结原因外,还需要回答背景和对策;如果试题需要对策,就必须套用之前背诵的模板,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

解决问题

两个最高原则

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进入面试的人和没有进入面试的人的分数差距,或许只有0.1。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仍然寄希望于“裸考”无疑是危险的。

申请是需要审核的,但前提是一定要真正理解申请。

其实应用很简单。有多简单?简单应用和回答的两个最高原则,其实是考生很小的时候学到的:

原则1:问什么答什么。

原则二:在材料中找到所有答案。

只要考生牢记这两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根据题意的要求,在材料中审视题意,寻找答案,就一定能保证考生不会走错路,扣错分,至少能显示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问题2:如何审核申请才能拿高分?

提出问题

“年年花相似”

无论你怎么复习,无论你花多少时间,无论你考多少次,成绩都是不变的。这是很多“老鸟”心中最大的“痛”。很多人戏称这种现象为“年年花相似”。

同时,这个问题也是很多“新手”关心的问题。你的复习方法正确吗?你的努力能得到回报吗?有没有有效提高应用效果的方法?

分析问题

方法、储备和实战

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考生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也有即兴发挥、身体状况等意料之外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方法不对。很多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辅导,盲目的没有重点的复习,对自己的“缺点”完全没有概念,不知道哪方面最容易得分。最后容易失分的地方没准备好,准备充分的地方没答对,能答对的地方因为时间不够没答对。

二是储备不足。很多考生不了解社会时事,不关心政府工作,对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方法一无所知。

第三,缺乏实战。看课本,真题,模拟,意味着你并不是真的拿起笔,在纸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写答案,更不是完全在纸上写一篇文章。更何况我高中毕业后就没写过一篇文章。

解决问题

中公“特高分”

为了真正提高考生的成绩,中公教育推出了“特高分”的备考体系和学习方法,充分展现了十余年实践教学指导的精髓。其核心点是对公务员考试中考查的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申论的基本能力,并将这些点充分全面地传授给考生,再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解决考生普遍面临的“低”。

该方法核心优点是:

第一,最大化备考的好处。解决考生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帮助考生快速定位自己的薄弱环节,弥补“短板”,让复习效率达到最优。

第二,提高各种能力。从每个专项能力出发构建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知一物而知十”的思维能力。

第三,针对性实战演练。解决考生备考时间紧张的问题,帮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必要的练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坚持两大答题基本原则,并融入了最新研发成果“特高分”的概念,对“备考”、“考试基础”、“考试五大题”、“考试热点话题”、“历年考试真题”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讲解。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帮助考生突破报考的坎,也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考生的备考。

中国公共教育专家和教材编审团队

北京2011

《申论》考证综述

以下是2009 ~ 2011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介绍。“得申请者得天下,得申请者得公考”。申论作为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两大固定笔试科目之一,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自2012起,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型数量和题型相对固定,但提问方式更加灵活,增加了考生备考和答题的难度。在对历年国考申论真题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力求为考生呈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国考申论概况,让考生全面掌握国考信息,准确把握2012国考申论方向。

书中附有2009年至2011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题分析表。

总体特点:题量趋于固定,命题更加科学。

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从2009年开始采用四题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一般情况下,前三题属于字数要求少,分值较低的题目,第四题为文章写作。虽然有四个大题目,但是2010以后,中国国家公务员会在一个大题目下写两个小题目,所以实际回答的题目数是五个,难度比较大。

同时,虽然提问方式千变万化,但始终没有偏离归纳、综合分析、对策、文章写作这四个基本问题。2010以来,随着我国公务员考试能力的变化——开展能力的增强,试卷中出现了一种新题型——开展题,所以考生要多练习这种题型,做好充分的准备。

2009年以前,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报考虽然使用了一套试卷,但是试卷中的一些问题只有报考省或市考试的考生才能回答;2010起,国考申论根据职位不同分为省市两套试卷,申论题材的选择各有特色,体现了国考申论更加科学化的趋势。

■归纳概括题在中国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出现的比较早,可以说是申论考试中最基础的题型之一。除了2003年申论考试没有涉及的归纳概括题,其他年份都有考这类题。

书中附有2009-2011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试题分析表。

■特征分析:

1.题量相对固定。从上表可以看出,国考中归纳概括题一般固定在一两道,分值大概在10 ~20分左右。

2.题型难度提高。近年来,国考申论题中出现了单词理解、解释等新题型。这类要求准确理解单个单词的题型,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资料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高了归纳总结题的答题难度。

■综合分析测试侧重于综合分析能力,在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较晚。从2005年开始,综合分析考试出现,但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难度较大的基础考试。

书中附有2009-2011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综合分析分析表。

■特征分析:

1.题型多种多样。从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综合分析题有很多种,其中主要考查启发性分析、批判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三种题型。可以看出,综合分析题的形式更加灵活,这也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

2.省级更注重考查这类问题。2010以来,区分了省市两套试卷,省卷更侧重于综合分析,分值固定在20分左右,而市卷近两年很少考查此类题型。可见,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对省级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执行型试题考察考生的执行能力,是近两年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一种试题。由于这种题型出现较晚,题型不多,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题,这类题不会太难。考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答题流程即可。

书中附有2009-2011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实施情况分析表。

■特征分析:

1.只出现在市政考卷里。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分为省市两级,市一级的考试能力中明确提出了执行能力。所以报考市级职位的考生一定要熟悉这类问题的答题流程和技巧,一定要吃透,积极应对。

2.重点是宣传和通知问题。虽然实施性试题分为公示通知和工作计划两种,但近两年国考和市级只考了公示通知。实施测试题的命题还在探索阶段,很可能会有变化,考生不能对工作计划测试题掉以轻心。

■提出对策的问题考察考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一般出现在省市卷中。从2008年开始,对策应用的分值和应答字数逐渐趋于稳定,成为国考应用中的基础题。

书中附有2009年至2011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对策考试分析表。

■特征分析:

1.分数相对固定。提出对策是2012以来国考申论中的必考题型,分值相对固定,一般在20分左右。

2.问题复杂多变。2009年以前,国考申论中提出的对策题多为常规对策,提问方式相对简单,难度较小;2010以来,国考申论中出现了实用对策题,提问方式逐渐多样化,考生回答难度加大,这也反映了国考申论命题越来越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文章写作考试是国考必考题型,一般是最后一道大题。作为申论考试的“压轴戏”,文章写作考试在申论考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申请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也是最容易拉开分数高低的一道题。

书中附有2009-2011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文章写作考试分析表。

■特征分析:

1.省市要求不一样。虽然省市试卷中文章写作的分值都是40分,但与市级试卷相比,省市试卷普遍要求字数更多,能力素质更高,充分体现了国考申论命题的科学性。

2.考试难度有所提高。2009年以前,国考对文章写作的要求一般,一般出现“见解深刻”、“视野开阔”等词语,难度适中;但2011出现了新的趋势,如省级答题要求“高瞻远瞩”,市级答题要求“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信息’”,对考生的各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备考策略

随书附上2012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效备考时间表。

高分备考指南1

1.注意平时的做法。归纳概括类试题要求对整个材料或部分材料有全面的把握,所以考生在备考时要大量阅读文章材料,理顺段落之间的关系,概括文章的主旨。通过对事件基本认识的常规训练,可以在考场上快速阅读材料。

2.培养简洁准确的语言技能。这类试题通常对答题的字数要求较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高分备考指南2

1.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事件的分析判断,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清晰、鲜明、有逻辑的答案最能体现考生的严谨思维,所以在平时要更加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

3.多关注,增长见识。多关注瞭望、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报纸和网站的新闻时事,多看评论文章,学会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角度。

高分备考指南3

1.学习真题,多做练习,熟悉各种公文或商务文件的格式和结构要求,掌握规范语言的应用方法。

2.在生活中多注意接触各种政府网站或其他渠道的政府文件,通过实际操作加强对宣传通知和工作方案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高分备考指南4

1.把握常规对策题和实用对策题的区别,经常做题,掌握答题方法,保证对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关注时事政治热点。大多数情况下,申请材料都是围绕当前热点问题展开的。考生通常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收集整理身边或国内的热点事件。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析理解他们的建议和对策,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广阔的思路。

高分备考指南五

1.有意识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平时多收集一些适合短文的名言警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为文章增添亮点。

3.关注时政,对新出台的大政方针和领导人讲话有所了解。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理论高度可以大大提高。

4.平时多写。想要写出一篇既有深度又有文采的好文章,仅仅是浏览和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不管是真题还是模拟题,范文只是一个参考。考生需要的是实现一个好的思路、结构、演示方法等。为自己所用。但只有实践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

现场考试提示指导

(一)掌握答题顺序

一般国考申论给定的材料都是6-7千字,有4-5道题,所以考生对于先看哪部分材料和哪部分题更有效率很迷茫。总的来说,首先要浏览题目,熟悉答题要求,树立问题意识;然后大致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主题和材料的基本走向,做到心中有数;最后精读材料,概括段落大意,结合题目重点阅读试题规定的材料,根据答题要求提炼要点,完成试题的答题。这样的顺序答题更加科学有效,既能节省时间,避免自己答不完题的情况,又能保证阅读的效率和答题的准确性。

(2)合理分配时间

申论卷满分100,参考答题时间110分钟(阅读材料除外),我们不妨根据每道题目的分数来分配时间。一般前三个题目都是60分,也就是说需要一个小时来回答。这样,距离写最后一篇文章写作题还有50分钟,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场上,有些考生看到别人做得更快就会慌,导致因为紧张和慌乱而仓促收笔,最后剩下的时间很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沉着冷静,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的回答问题。

(三)克服焦虑

有些考生在遇到难题时容易紧张焦虑,或者认为自己做题更得心应手,会影响申论水平。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不要着急。很有可能是提议者增加了题目的难度。你要相信,和别人相比,你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还是有优势的。所以,从踏入考场的那一刻起,直到考试结束,你都要保持一种完全自信的心态,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坦然面对。

目录

编辑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大纲及考试大纲解读(申论)(1)

2009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汇总2011(九)

2012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备考策略(14)

前言(1)

第一章论述了基本理论

第一节报考规则(1)

考什么(2)

如何测试应用程序(2)

那应用题呢(2)

如何评价试卷(4)

第二节阅读给定材料(5)

阅读材料的一般流程(5)

阅读材料的核心技能(7)

第三节准确回答(10)

按流程回答(10)

在材料中找到答案(10)

一定要抓住矿点(12)

应注意结构要求(13)

注意语言风格(15)

第二章总结了一般试题

第一节问题汇总(17)

定义和趋势(17)

能力考试要点(18)

问题分类(19)

回答基本要求(21)

第二节词语的理解和解释(22)

回答方法(22)

典型真题详解(24)

第三节总结主要内容(29)

回答方法(29)

典型真题详解(30)

第四节总结主要问题(40)

回答方法(40)

典型真题详解(41)

第五节总结部分内容(52)

回答方法(52)

典型真题详解(53)

本章强化训练(57)

强化训练一(北京水危机)(57)

强化训练二(山东禁读《圣紫晶》全文)(58)

第三章综合分析试题

第一节问题汇总(61)

定义和趋势(61)

能力考试要点(62)

问题分类(63)

回答基本要求(66)

第二节启发性分析问题(68)

回答方法(68)

典型真题详解(68)

第三节批判性分析问题(73)

回答方法(73)

典型真题详解(73)

第四节总结分析问题(78)

回答方法(78)

典型真题详解(78)

第五节解释性分析题(84)

回答方法(84)

典型真题详解(84)

第六节“发型分析问题”(88)

回答方法(88)

典型真题详解(88)

第七节比较分析题(92)

回答方法(92)

典型真题详解(93)

第八节关系分析问题(99)

回答方法(99)

典型真题详解(99)

本章强化训练(105)

强化培训一(公车改革)(105)

强化培训二(垃圾焚烧)(106)

第四章实施类试题

第一节问题汇总(109)

定义和趋势(109)

能力考试要点(109)

问题分类(110)

回答基本要求(111)

第二节公示和通知问题(113)

答题方式(113)

典型真题详解(116)

第三节工作计划试题(121)

回答方式(121)

典型真题详解(122)

本章强化训练(128)

强化培训1(低碳)(128)

强化培训二(城乡一体化)(129)

第五章提出试题对策

第一节问题汇总(133)

定义和趋势(133)

能力考试要点(134)

问题分类(135)

回答基本要求(136)

第二节常规对策(139)

答题方式(139)

典型真题详解(144)

第三节应用文写作对策(149)

回答方式(149)

典型真题详解(149)

本章强化训练(156)

一级强化培训(社区养老)(156)

强化训练二(录取难度)(157)

第六章文章写作试题

第一节问题汇总(159)

定义和趋势(159)

能力考试要点(160)

回答基本要求(161)

第二节议论文写作三要素(166)

参数(166)

参数(170)

演示方法(172)

第三节选择文章结构(176)

分析问题结构(176)

解题结构(178)

评论结构(179)

议论文结构(181)

演示A和B的关系结构(182)

第四节拟议标题、文章开头和结尾(184)

建议主题(184)

文章开头(186)

文章结束(188)

第五部分:提高文章的可读性(190)

名言警句(190)

语言(191)

第六节范文评论(193)

煤矿安全生产主题(193)

城市病主题(197)

本章强化训练(201)

食品安全(201)

第七章必要的理论和政策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207)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207)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207)?

科学发展观包括什么(208)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9)

第二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11)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11)

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211)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12)

第三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议(2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15)

第八章时政热点预测

第一节经济热点预测(217)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217)

城市化(218)

私营企业的发展(219)

区域经济发展(220)

现代能源工业体系(222)

城市病(223)

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224)

中小企业“用工荒”(226)

房地产市场(227)

工会(228)

第二节政治热点预测(230)

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230)

财税体制改革(232)

服务型政府(233)

干部财产申报制度(234)

国家赔偿法(235)

扩权强县(236)

户籍制度改革(237)

反腐倡廉(239)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240)

第三节文化热点预测(243)

学术欺诈(243)

文化遗产保护(244)

整治庸俗文化(下)245

文化创意产业(246)

第四节社会热点预测(248)

教育公平(248)

强制拆迁(249)

涨价(251)

就业问题(下)252

慈善事业(下)254

公共机构的改革(255)

社会保障体系(257)

《空巢老人》(下)258

医疗改革(259)

新生代农民工(260)

校园安全(261)

食品安全(262)

第五节生态热点预测(264)

循环经济(264)

低碳经济(265)

生态环境保护(266)

节约型社会(268)

能源危机(下)269

第九章2011国考申论试题及答案

2011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试卷《申论》(271)

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岗位

参考答案(278)

2011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试卷《申论》(283)

适用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岗位

参考答案(290)

第十章考前综合练习

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预测试卷(295)

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岗位

参考答案(304)

中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预测试卷(307)

适用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岗位

参考答案(314)

附录1:2011(317)政府工作报告专家解读

附件二: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专家解读(326)

附录三:关于问答;答(338)

其实没有什么技巧,只是平时多关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