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中的七种经典心理效应
缘起——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会在两周内引发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风暴。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是一种不同于普通连锁效应的、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症状——由于几天前发生的一件小事,我开始感到烦躁。在抑郁和停滞的状态下,小小的情绪波动逐渐在我心中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不可预知的狂躁模式爆发。时间积累得越久,崩溃的后果就越灾难性。
解决方案:小烦躁——抑郁和停滞——爆发。
大爆发有时候是小的不愉快的长期积累和停滞。
所以不要忽视小情绪,让小情绪在心里停滞不前。
同时,大爆发可能没有明确的原因,而是小事件的积累和累积。
2.齐·甘尼克效应:
起源——来自法国心理学家Ciganik做的一个实验。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完成20项任务。其间,他对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无法顺利完成,而另一组则毫无阻碍地顺利完成了所有工作。虽然所有的被试在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那些成功完成任务的人的紧张感消失了,而那些未能完成任务的人总是被那些任务所困扰,紧张感持续存在。
症状——在接受一份工作时,人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这种紧张只有在任务完成后才会缓解。然而,人们在工作中经常面临重叠的任务。因此,紧张感无时无刻不在存在和积累,他们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也无法放松,长期处于疲惫状态,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
解决方案:
工作上的紧张真的有点无解。
但是,“只有完成了任务,紧张才会缓解”,换句话说,“只要完成了任务,紧张就会缓解”
所以尽快完成任务可以缓解紧张。
同时,当你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也不会紧张。
所以紧张只存在于未完成任务和不做任务的间隙。
同时增强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有好处。
并且该任务可以被分解成多个小任务。
这样可以保持放松之间的平衡。
放松一下也不错。
简而言之,解决方法大致如下:尽快致力于解决提高心理承压能力的任务分解[NextPage]
3.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在1968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去了一所小学,选择了一至六年级的三个班级的孩子进行了一次认真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然后实验者将认为自己有“优秀发展可能性”的学生名单告知了老师。其实这个榜单不是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用“权威的谎言”暗示老师,从而激起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期待。8个月后,智力测试的结果再次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老师们也给了他们很好的道德评价。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学生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能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俗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他对一个女孩的雕像产生了好感,他的欲望最终把这个雕像变成了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教师如果爱一部分学生,就会有很高的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经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学习和自己的行为,学生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从而诱发积极的激情。这些学生往往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被老师忽视和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老师的言语、行为和表情中感受到老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和自己的学习,忽视或拒绝听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往往一天比一天坏,最后成为社会不良分子。虽然也有例外,但这是大势所趋,也给老师们敲响了警钟。
解:期待是一种力量,也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潜意识的力量。
4.泽戈尼效应:
Origin-1927,心理学家蔡高尼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分成A、B两组,同时解出同一道数学题。其间,A组被允许顺利完成计算,而一组计算突然被命令中途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微积分的问题,B组明显比a组好,这种未完成的不快在B组的记忆中保留了很长时间。而那些已经完成的人,“完成的欲望”已经得到了满足,他们很容易忘记任务。
症状——很多人天生就有完成的欲望。你不能摆脱你必须做的事情,直到你完成它。泽戈尼效应让人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度强迫,面对任务要一气呵成。如果他们没有完成它,他们会坚持下去,甚至固执地把其他人都排除在外;另一端,驱动力太弱,做什么都是拖拖拉拉,经常半途而废,总是不彻底完成一件事才转移目标,永远不彻底完成一件事。
解决方案:实际上是均匀的甘尼克效应。
5.破窗效应
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现象叫做“破窗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房子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很快,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打破;一面墙,如果有一些涂鸦没有清理干净,很快就会被脏乱不堪、有碍观瞻的东西覆盖。在一个非常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扔垃圾,但一旦地上有垃圾,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扔,不会觉得丢人。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这个“临界点”。地面有多脏,反正人会觉得好脏。不管有多脏。情况有多糟糕,人们就会放弃,让它烂掉。
解决方法:其实是羊群效应。
一个人破窗,一个人承担心理压力,两个人分担...诸如此类。
每个人都这么做,这样做的心理压力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我总觉得人的行为模式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用内外心理压力来描述。
因为行为无非是主动和被动。
主动可以看作是内部心理压力的结果。
被动可以认为是外部心理压力的结果。
一般来说,最好是内部心理压力> =外部压力。
分析这个案例
外界压力减小(如果打碎玻璃,自己打碎也没什么)
内部压力驱动(人们不喜欢遵守规则,喜欢沉溺于破坏)
内压>外压,所以大家都破窗了[NextPage]
6.光环效应
俄罗斯伟大作家普希金曾深受光环效应之苦。他疯狂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女”的娜塔莉,并娶她为妻。娜塔莉看起来很惊艳,但她和普希金不一样。每次普希金给她读一首写好的诗。她总是捂着耳朵说:“别听!不听!”相反,她总是要求普希金陪她玩,参加一些奢华的聚会和舞会。普希金抛下创作,负债累累,最后死于对她的决斗,让一个文学巨星过早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美丽的女人必须具有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环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光环效应”往往会悄悄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些老年人认为,不喜欢年轻人的个体缺点,或者不喜欢他们的衣着、生活习惯,就一定是没出息的。因为有些年轻人很佩服朋友的某种可爱,所以会到处看。真的叫做“一个帅的人遮住了所有的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推测,它的错误在于:
一是容易抓住事物的个体特征,习惯于把个体推向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一些没有内在联系的人格或外貌特征联系起来,断言有了这个特征必然有另一个特征;
第三,好的就全部肯定,不好的就全部否定。这是主观偏见主导的绝对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一种认知障碍。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在交际中的副作用。
解决方法:要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是立体的,360度的,不能一概而论。
7.虚假同情偏差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的爱好和大多数人一样。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你可能会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通常高估了给你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了你在群体中的威望和领导力,等等。你倾向于高估与你的行为和态度有相同特征的人的数量,这种倾向被称为“虚假移情偏差”
解决方法:要认识到人是不同的,同时某一方面的属性是由环境和性格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