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高考数学应用题,一张高中数学试卷

自1995,数学应用题进入高考以来,无论数学应用题的难易程度,其得分率每年都比较低。原因如下:第一,考生对数学应用题有恐惧心理;二是考生没有掌握解决数学应用题的一般分析方法;第三,考生的应试策略和表达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考复习冲刺阶段如何在数学应用题上有所突破?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参考。

突破之一——学习数学建模与分析的步骤

数学建模和分析的步骤:

1.看题目。应该包括对问题含义的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以及对关系的分析和对本质的理解。

“整体了解”是找出题目中提到的事件和研究对象;

“部分理解”是指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正确把握其含义;

“关系分析”是根据题意,找出题中相关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理解本质”是指抓住题目中的主要问题,正确识别其类型。

2.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模的直接准备就是在考查的最后阶段,从各种关系中找出最关键的数量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相关的量、数、符号表示出来,从而得出解题的数学模型。

3.求解数学模型。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设计合理简单的运算方式,寻找数学问题的解,特别要注意实际问题中变量范围的限制等约束条件。

4.检查。需要检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否适合数学模型,判断所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从而对原问题给出切合实际的答案。

2.突破2——掌握数学建模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关系分析。即通过寻找关键词和关键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

示例1。(水塔供水)某厂有一个容量为300吨的水塔,每天从早上6点到下午10为工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已知该厂生活用水量为10吨/小时,工业用水量w(吨)与时间(单位:小时,定义为早上6: 00)的函数关系为:水塔取水10,第一阶段取水10吨/小时,每提高一级,每小时取水增加10吨。

(1)将进水量设为第一档,记下此刻的存水量;

(2)问选择哪一级进水量,既能保证植物的用水量(水塔里的水不是空的)又能防止水溢出。

理解题目:题目涉及的关键词很多: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蓄水量、涌水量、原始量。其数量关系为:蓄=来水-用水量+原始量,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第一题的重点是找到“涌水量第一档”。第二个问题的重点是“水塔里的水不空不溢”转化为“蓄”。

建立数学模型:库容=来水量-用水量+原始量,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10。在选择第一阶段的进水量时,任一时刻水的储水量为,如果存水弯里的水不空不溢,那么问题就转化为确定性,这样在()里就永远成立。求解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