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大题,每次都答不出重点,总结不好,问题出在哪里?

一、掌握回答历史题的步骤。

认真审题,明确审题是做好历史问答的前提。要使这个前提具备,我们必须搞清楚历史问题的作文结构。一个完整的高考历史题通常有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一种是要回答的对象(或要回答的内容),即“要回答什么”,也可以简称为“要回答的对象”(或“要回答的内容”)。这部分的关键词往往是情境(或表现、内容)、原因(或背景、条件)、影响(或作用、意义)、评价(或观点)、异同等等,一般比较容易判断。

二是回答对象的主语,即要回答的对象属于谁。比如×××的内容,××的原因,××的影响,你对×××的看法,×××和×××的异同等等。在问答中,与要回答的对象关系最密切。

第三是限制性条件,通常是时间、空间或方面。因为历史学科几乎包罗万象,一个高考题不可能包罗万象,而必须是某个历史阶段(或几个阶段)、某个地区(或几个地区)、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具体史实。否则就不可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从而也就不可能对学生做出明确的评价。

四是答题方式,即明确答题方式。往往表现为“简述”、“分析”、“用史实说明”、“用史实论证”等等。

只要问题的前三部分有任何错误,都会导致答非所问,严重影响问题的得分。而且一个高考历史题往往包含不止一个问题。不同的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答案,答案的主体和限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审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认真审题。至于第四部分,如果违反,会被视为没有按要求答题,也会影响到问题和答案的分值。

接下来的面试以两道高考题为例进行详细讲解。

广东卷12004年第30期:概述1949~1952、1956~1978年末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其在当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这个问题有两个疑问。第一个问题的对象是“基本情况”;第二个问题是“功能”;他们不一样。

第一个问题的主题是“股权结构”;第二个问题是“其”,其实指的是“股权结构”;他们是一样的。第一个问题的限制条件包括:空间限制——“中国”,时间限制——“1949 ~ 1952结尾,1956~1978及65438之后”;第二个问题包括:省略的空间限制——“中国”;时间制约——“当时”(仍指“1949~1952、1956~1978、1978”的结尾),方面制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两个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制约是一样的,但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多了一个“方面制约”。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是“总结指出”;第二个问题是“分析”;后者比前者需要更高水平的能力。

2005年广东卷第29期:1069,宋神宗为了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当时的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请概述教育改革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

这个问题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对象是“性能”;第二个问题是“措施”;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三者是不同的。第一个问题的主题是“社会危机”;第二个问题是“教育改革”;第三个问题是“你”;三者也不一样。第一个问题受时间限制——“当时”(即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的变法时期);第二个问题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和第一个问题一样;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局限性——“教育改革”;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是一样的,第三个问题不一样。第二题也规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总览”;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没有明确定义。其实第一、第二个问题只需要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三个问题需要回答回答者的个人理解,其能力水平高于前两个问题。

2.回忆、思考并概括要点。

在考察了问题的含义后,你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回忆课本(已知)的相关内容,从你大脑中储存的记忆中提取答案的关键点。如果课本上的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相关内容没有储存在大脑中,就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对题意的理解,自己组织答题要点。或者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在课本上是直接找不到的,这也需要回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思考答案。

在回忆或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紧张地回忆或思考下一个答案点时,刚刚回忆或想出来的前面(或以前)的点突然忘记了,即抓住了后者,忘记了前者,或者最后记住了前者,后者变得很模糊。这样不仅会让我很紧张,还会白白浪费时间,严重影响回答。所以最好是在脑海中记住或者思考答案的关键点,把手头每个点的关键词都记录下来,标上序号。这样,你就可以手脑并用,当你在脑海中记忆或思考完毕后,手边就有了初步的轮廓。如果发现要点不够全面,可以及时补充,不用再花时间去想已经想好的要点,节省了答题时间。所以,边回想边思考,做个提纲是很有效的一步。

3、根据逻辑关系,调整要点回答的顺序。

历史题中的问题之间不仅有逻辑关系,而且同一个短题的要点之间也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要么时间要求从古至今,要么范围从小到大,要么

要把整体放在部分之前,或者把原因放在结果之前,或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者由内及外,由主观到客观,或者由重到轻,由主要到次要,等等。如果逻辑混乱,因果颠倒,或者顺序颠倒颠倒,人们就会怀疑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影响你的分数。所以,在做了以上两个准备步骤后,在最后一个答题和呈现答案的步骤中,一定要注意先调整好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这个关系来写答案。比如:

32001全国“3+2”卷第36题:结合德国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阐述纳粹党上台的原因,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

本题第一个问题“纳粹党上台的原因”,符合其限制性条件“德国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德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如果以时间为标准,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①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受到战胜国的严厉惩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当时执政的魏玛政府软弱无力;(4)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1929~1933,统治阶级倾向于建立专政。

例4 2005年江苏卷第29题:唐太宗说:“汉武军穷三十余年,耗尽中国,收效甚微。”他补充说:“自古以来,中国就受到重视,我也爱它。”据此,答案是:(1)就汉武帝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史实?请具体说明。⑵简述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指出唐太宗与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主要差异。⑶总结唐太宗实施这一国策的历史影响。

本题第三题“历史影响”如果按照从前因到后果,从小到大的逻辑关系排列,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①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三)促进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即管辖与交流促进发展(因果关系),边疆与汉族地区的交流与发展促进整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小到大)的巩固与发展。

二、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是回答历史题的基础。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对知识点的全方位分析和把握。

这是全面提高答题水平的关键。高考题中考察某个知识点的具体知识是很常见的。比如:

例51994全国卷第41号题目:墨子说:“欲富于天下而恨其贫,欲治天下而恨之。”

它的混乱,当双方相爱并彼此受益。他补充说:“(战争)在春天,人民被剥夺了种植庄稼和树木的权利,在秋天,人民被剥夺了收入...百姓饥寒交迫,死者不计其数。在上述引文的基础上,指出其思想内核,阐释其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墨子的思想内核、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

全国卷61995第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些步骤?每一步改变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和结果是什么?基于此,你认为制定经济政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四次变革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和结果。)

广东卷2005年第30期:中国* * *产党在1953、1958、1987中提出并确立了不同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请分别描述它们的基本内容,并说明它们的主要作用或影响。(建国后,三大基本路线和总路线都有各自的基本内容、主要作用或影响。)

2.注意课本中对原因、影响、评价的论述。

这些问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如例3纳粹党上台的原因,例4唐太宗推行这一国策的历史影响,例5墨子思想的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例6农村生产关系改革的主要原因,例7基本路线的影响。也有可能写出困难的观点评论问题,比如:

案例81992全国卷48: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初,几户人家给足了人家,一个杨贵妃却足以打败它。”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理解,对赵翼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

这个话题是围绕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展开讨论的。唐朝之所以由盛转衰,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腐败,地方时令兵自重。如果你对这个不太了解,就无法判断这个问题;或者说我知道赵一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因为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而不知道如何反驳。

3.适当注意理论渗透。

比如例8,涉及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理论。如果忽略了这些理论,我们就失去了评价问题的最有力武器,答案也就苍白无力了。但也不能因此而空谈理论、轻视相关史实,否则就会变成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回答历史问题,答案也会变得空洞无聊。

第三,注重答题的规范性,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答题标准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平时应该逐步培养的基本功。回答历史问题的标准主要以“段、点、连载”为特征。段落就是把答案分成几段。一般来说,有几个问题的时候,问题就分成几个段落。通常每一段的开头都是以序号和每一题答案对象的关键词为导向,有时也是以序号和限制条件的关键词为导向。每段应采用同一级别,并逐步增加序号。如果一个问题有多个小问题,可以把问题分成多个段落。

但序号只标注在第一段的关键词前面,后面各列的关键词与第一段的关键词左对齐。本质化就是把每个问题的答案分解成几个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回答。每个点通常标有相同的等级和逐渐增加的序号。为了与段落序号相区别,点的序号低于段落的序号。当段落和精华结合在一起,就成了序列化。如果示例4中有三个问题,答案的格式可以是:

(1)唐太宗的评价不符合史实。因为: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境之患,有利于北方边疆的发展,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的交流与联系。

(2)主要表现为:(1)东突战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和习俗,设立总督府;②作为回纥的首领,是茫茫大海之家的大都督;(3)唐与范的婚姻。

区别:汉武帝侧重战争政策;唐太宗主要是安抚百姓。(3)历史影响:(1)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三)促进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书面表达能力差是思维不清晰的表现,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只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平时做题的时候要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来回答,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答得游刃有余,思路顺畅。

总之,做好答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也不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只要真正理解教材,掌握正确的答题步骤,注意答案的格式和文字表达,相信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