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题

陈景润:小时候,我的教授给了我一颗珍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这个人的事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的早日到来。他叫陈景润。

不爱说话,曾经是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失聪的人眼睛会特别敏锐,一个先天失明的人听觉会非常敏锐,一个从小被忽视、不受欢迎的“丑小鸭”人物,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或在各种无奈中沉思,探索事物,向事物学习,在世间万物中寻找合适的位置来开发自己的潜能。你可以说这是逼出来的,但这样的“逼”往往会“逼”出很多伟人。比如童年的陈景润。陈景润出生于1933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他刚满4岁,抗日战争打响了。很快,侵华日军的狼烟烧到了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仓皇逃入深山,孩子们进入了山区学校。父亲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我妈是个老主妇,辛苦了一辈子。她有65,438+02个孩子,但只有6个存活下来。陈景润排行老三,有哥哥姐姐,还有弟弟妹妹。中国有句老话叫“中间一个小男孩是平头”,他又瘦又弱,可想而知,他对父母不满意,对兄弟姐妹也不好。在学校,他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他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不受欢迎,被欺负,还经常无缘无故的被打被骂。偏偏他生性倔强,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从不乞求原谅。不知不觉中,他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尤其是孩子。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会变成一个行为乖张的木头人,但陈景润没有。他天生对数字和符号的热情使他忘记了生活的艰辛和烦恼,专心于知识的宝塔。他想找到一个突破口,在那里找到生活的快乐。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展的空间。

小陈景润因材施教。

幸运的是,这位小学生一生都遇见了教授,但他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看书,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最生动的启发和欢乐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交流和接触,能让人的内心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幸运的是,后来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自称终身受益者的名师沈渊。

沈渊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我国航空工业的领军人物。他毕业于伦敦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他从1948回福州打理家里的事。战争期间,他不得不留在母校华英中学临时任教,而陈景润正是他任教班级的学生。

名牌大学教授教幼儿,有自己独特过人的绝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申远经常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题目的讲解,很容易把那些幼小的孩子引诱到高超的科学世界里,激起他们对科学和学习的极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源教授饶有兴致地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老师留下的“珍珠”,照亮了少年奋斗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1,3,5,7,9等。被称为奇数。还有一个数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个数叫做质数。”

和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中甚至能听到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只有沈教授沉稳而浑厚的声音在回荡。

“两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老师发现,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例如,6 = 3+3,12 = 5+7,18 = 7+11,24 = 11+13...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

“不过,猜想终究是猜想。没有严谨的科学论证,永远只能是猜想。”现在轮到小陈景润来制造骚动了。但是在我心里。

如何科学论证?我能长大吗?他想。后来,哥德巴赫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欧拉以极大的热情收到了这封信,并几乎立即投入到这场有趣的争论中。然而很可惜,尽管欧拉呕心沥血,直到去世也没能证明这个猜想。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200多年来,它让许多数学天才学者和英雄一波又一波地前进,相互竞争。教室里已经沸腾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都被调动起来了。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女王,女王头上的皇冠是数论。我刚才说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女王皇冠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沈媛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好不热闹,但内向的陈景润一句话不说,整个人都“疯”了。这个安静、安静、有思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媛的故事带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魔幻世界。虽然其他同学都在啧啧称奇,但是当这种赞叹结束的时候,也就结束了,他却一遍又一遍的暗暗告诉自己:

“你没事吧?你能摘下数学皇冠上的这颗宝石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交谈,但这堂课真的是一次交心的会面,因为它为小陈景润的美好理想打下了基础,一个要努力的目标,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生!多年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他得到了著名数学家华的赏识,并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此后,在华的领导下,陈景润日夜致力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长期而卓越的论证。

1966年,中国数学领域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诉世界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崛起的陈景润再次修改了(1+2)证书。它证明的一个定理震惊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定理”。我不知道沈源教授还能不能记得当年对这些孩子说的话,但陈景润一直记得,一辈子都是那么清晰。

名人张成路

陈景润(1933-1996)是著名的数学家。1950只考上了厦门大学大二,1953毕业去那里教书。65438-0957,调入中科院数学所,后成为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是一个素数的乘积和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1979年《等差数列中的最小素数》一文问世。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1768-1797),女数学家,江宁人。她是清代学者王喜臣的女儿。她写了一卷,一卷,一卷,四卷,五卷,五卷。

从她的作品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计算研究的女数学家。计算,又称融资、策略、策略等。,有时是运算符,是一个杆状的计算工具。一般一组长短粗细相同的小棍,材质为竹子或木头,也有金属、玉石、骨头等材质。不使用时,它们被放在一个特殊的袋子或操作筒中,并放在一个特殊的木板、毛毡上或直接放在桌子上。用“计算”来计算的方法叫“计算”,计算传入日本叫“算术”。计算和准备在中国起源很早。《老子》里有一句话“善数者,不需要计”。现在最早的记载是孙子的计算,到了明代逐渐被珠算取代。

17世纪初,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计算方法,明末传入中国,又称“计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对此进行了研究。戴震称之为“战略算计”。王也致力于研究这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计算方法,并撰写了三卷本向国人介绍西方的计算方法。在她的书中,她补充和解释了西方的计算方法,使其简单明了。王介绍的纳皮尔的乘除法,当时的读者比较容易理解,但与当时中国的乘除法相比,就比较复杂了。所以数学家没有用西方的计算,一直用中国的计算方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的计算方法、乘除法当作古董,采用从国外引进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在1903年开始使用,所以中国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高,数学会的前身。

高(1906-1978),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刻苦,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于1930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当数学老师,后来成为教授兼数学系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里说的:“好歌手让人跟着他的声音走,好老师让人跟着他的意志走。”因此,高的数学教学一向认真务实,很受学生欢迎。

高长期从事数学分析(原名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复变函数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她知道,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抽象,外行人往往把它当成一个被冰冷的定义、定理和定律统治的王国。所以高教授经常给学生讲,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美。它就像一个迷宫。只要你学习,努力学习,你就能找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快感会让你兴奋,你会去挑战新的更复杂的迷宫。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经过对教材的刻苦钻研,结合教学实践,她写了一篇论文《克莱布什系列正误》,在交大主编的《科学通讯》1935连载,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写了许多科普书籍,如《极限与行列式简论》。

高是中国数学会成立时为数不多的女性前辈之一。7月25日,1935,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召开成立大会。出席的有33人,高是其中之一。在这次年会上,她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会理事,并连任第二、三届。1951 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出席。她是本次会议63名代表中唯一的女性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当选为江苏省数学学会副理事长。

数学第一女博士徐瑞云。

徐瑞云,1915出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公办女子中学。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上中学的时候对数学更感兴趣。于是,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进入浙大数学系。当时浙江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有朱、钱宝玉、陈、苏。此外,还有几名讲师和助教。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和苏主讲。那时候数学系的学生很少。上一届两个班五个学生,这一届她才十几个。

当时苏才30岁,看上去很年轻,所以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以为苏是助教,但听了一节课后,不禁惊呼“没想到助教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笑声。在陈和苏的指导下,徐瑞云刻苦学习,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浙江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37二月,26岁的徐瑞云和28岁的生物学助理姜结婚了。结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了亨伯特的奖学金去德国留学,两人都乘船出国去德国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数学家卡拉凯·吴·李杜录取,担任她的数学博士生导师。当时很多同学想请他做家教,他没同意。东方淑女徐瑞云,因为勤奋的学习和扎实的数学功底,成为了卡拉凯吴的关门弟子。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理论。这门学科起源于物理学中热传导的傅立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在国内还是空白。

为了以后在分析和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徐瑞云废寝忘食,广泛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立叶展开》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1941。

许瑞云夫妇完成学业后,于1941年4月离开德国回到母校。两人都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了战火纷飞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陈和苏在困难的条件下,没有中断* * *在杭时创办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门数学讨论课。这是我们互相学习,选择晏婴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加了。6月1944 165438+10月,英国驻华科学代表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和理学院,连连称赞:“你们是东方的剑桥!”这鼓励了徐瑞云努力工作。她此时所教的曹锡华、叶、金福林、赵敏仪、、杨宗道等学生,后来都成为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晋升正教授。

65438到0952,徐瑞云调到浙江师范学院,被任命为数学系系主任。此后,他致力于建立数学系的艰苦工作。在她的带领下,不出几年,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首批本科毕业生中,约有三分之一通过了研究生考试。他们系也成为了全国同行的典范,进入了全国同行的前列。徐瑞云在建数学系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科研。她翻译了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实变函数论》。译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