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研究员和老师谈论这个话题。
曲/建设部济南教育教学研究所
-[意大利]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
月底月初,南京的第七天,潮湿闷热的雨季,我失去了南师大随园老校区的热情。大多数时候,我要么在空调教室里听课,要么猫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思考。但也许是没有某种助溶剂,有历史感的金陵石头城,一堆专家教授从不同角度的讲座报告,并没有在我当时的脑海里生出源源不断的思绪,而那些在我以前的学习中经常被触及的思绪也难以抑制,有些就像是停止喷涌的趵突泉,很难捉摸,无法把握。
所以回来后的学习经历就写不出来了。
也许需要一个新的机会。“在正确的时间做一些事情是相当容易成功的——事实上,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16世纪意大利历史学家和政治家Guicciardini这样说过。
机会没有预期的来得那么晚。
好像是巧合,在回医院后的7月11-13,我和我们医院的几个同事聊了三天项目相关的一些事情。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突然想到南京市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的介绍,她从一篇文章的修改中谈到的“服务策略”激发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改革实践 而她在处理科研人员与教研人员关系时所介绍的“主动为教研人员提供服务”的主张和行动——与我们三位教研老师的交流,似乎与杨对科研的定位不谋而合。 正如Guicciardini所说:“事物是漫长而多变的,偶然发生的事情是必然的。时间久了,坚持下来的人,总会有突然的好运。正因为信仰是坚持之母,所以可以归结为信仰的伟大事业。”
王老师的初中物理课题是省规划课题,属于2015批准的最后一批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王老师带领其强大的团队,在“制作适合每一个孩子的物理课程——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研究”总课题的框架下,以核心总课题组领导下的区县教研员或学校骨干教师分别申报子课题的方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目前我能给出的建议是——
一是尽快把题做完。作为2015的项目,研究现在应该已经告一段落了——教研工作的周期是无止境的,但是一个项目所针对的问题是具体的,研究必须是周期性的,这个周期不能太长。建议课题组以“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保证课题在不久的将来尽快完成”为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二是梳理和明确最终结果的框架。应该考虑到,整个项目的重点是初中物理课程的整合。如果你初步思考一下,“课程整合”可以分为课程整合的目标、具体内容(框架)、方法和原则、课程整合的实施(教学)、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相关任务的评价已在中区教研员郑宇牵头的子课题研究中有所体现)以及初中物理课程整合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等。如果不明确回答这些问题,而最终仅仅依靠现有的研究成果或各子课题的报告(这毕竟是我们很多项目设计和研究的流行思路),就很难被视为“完成”了研究任务。
三是做好总结,实现从经验到成果的提升。建议课题组不要再进一步补充和安排子课题的研究(除非整体需要),集合核心成员,开始分析和分解子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基于上述框架,将各子课题研究中获得的一些观点、原理和经验,在拆解的基础上进行完整的组合(总结)和提升,使个体经验上升到基本的认识层面,进而挖掘分析相应的理论基础,实现整体课题的研究成果。
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要在预设的研究周期内按时完成所有的研究任务,而不是让研究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淹没在琐碎的、无休止的日常工作中。“显然,每个人都想变得完美;就算白玉稍有瑕疵,人家也不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花太多时间在事情上是不对的;时间花在如何让事情完全令人满意上,机会就会跑掉。”(吉恰尔迪尼)
初中历史科老师的题目是“初中教材教辅文章应用研究”,是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新设立的重点课题,该科老师咨询该课题的论证活动。
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曹茂昌主任认为,“教学研究与教育研究往往是两条不在一个平面上的曲线。说不在一个平面上是因为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没有必然联系,俗称‘两张皮’;之所以是曲线,是因为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本身存在严重缺陷。”“教学研究有三大弊端,一是形式主义的公开课教学,二是个人主义的控制性评价,三是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碎片化活动。”以及“教育科研中经常出现伪科学研究,或者研究范围过于笼统,缺乏确切含义,研究无从下手;或者研究对象过于宽泛,无法抓住中心,研究无法深入;或者研究内容缺乏问题意识,关心虚拟问题和伪问题。"
段老师的任务是组织优秀教师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针对教研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这是教研人员最(应该)关心的问题。这既是对各自曲线的修正,也是实现教研科研同台的尝试。我对其具体问题的建议是-
首先,鉴于2019项目评估结束至今已近5月,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高考、中考、毕业季、期末总结接踵而至。因此,我们在下发项目通知时,特意删除了“请在接到项目通知后三个月内组织项目论证”的通常要求,项目论证活动截止时间放宽至开学后的9月中下旬。不用急着组织题目。建议课题组利用暑假更好地更广泛地搜索资料,深入探索可行方案。
其次,段老师课题组研究了初中历史教材中“补充篇”的应用,从课前、课后的“相关历史事件”、“材料学习”、“课外活动”、“知识拓展”、“人物扫描”、“问题思考”六个栏目中选取前四项,设置为子课题组织研究。这是课题组成员共同的子项目设计和分工策略。但这种分工模式很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即总项目的最终研究报告最终会变成N个子项目成果的简单揉合,对于总项目层面需要面对和回答的一般性、基础性问题,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因此,建议段老师课题组在原有子课题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分工的维度,分发现状调查、信息检索与文献综述、辅助文本使用的基本策略、辅助文本的使用对教师的要求及其教学设计与实施等问题的答案。发给课题组的相关成员,相当于每个课题组成员身兼两职——具体辅助文本使用的研究者和辅助文本使用研究的负责人,从而避免最后只。
最后,在过去,我们不太重视结果。教研员带领老师做一个项目,大多强调“给大家一个机会”。他们强调的是在研究思路下,与骨干教师一起更深入、更有目的地研究教学业务。“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往往大于最终的“结果”,强调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但现在,就课题研究的追求而言,对最终成果的追求越来越重要。这个课题组的教师在具体的补充栏目分工过程中并不是特别容易出成果,但如果从文献综述、现状调查、案例(课例)分析、教师素质(策略)要求等角度面对这个研究,基本上可以是至少一个成果对应的任务——对教师的要求可能更高,但实际产出的成果可能更多更有价值。这确实是一项艰难的研究,但“在投身一项新业务之前,你必须非常小心,因为一旦涉足,你就必须继续。”(吉恰尔迪尼)
小学音乐云老师尚未承担该项目的研究任务。和云老师的交流是从她对小学歌唱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的一些初步规划开始的。和我这样一个五音不全的人谈音乐教学,只能从方法的角度给旁观者一些建议。
第一,仅从小学音乐教育的起点来看,似乎有两条路径:器乐入门和声乐入门。印象中,市中区音乐教研员盛青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探讨国外从器乐开始音乐启蒙教育的经验,并与国内小学普遍比较重视声乐教育的做法进行对比。我不是圈内人,但是我建议云老师如果要研究小学歌唱教学的角度,似乎应该考虑一下两者之间的一些比较研究成果。毕竟在项目设计初期选择一个好的研究方向是决定一个项目价值的最重要的事情。“必须记住,研究永远不会比它的设计更好。研究和设计带来的问题是致命的。”(乔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有多远?》)
其次,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音乐教育逐渐被提升到与体育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不容忽视。南京师范大学张乐天教授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报告中指出,“社会是一种政策存在”,教育也是一种政策存在。社会或教育差异“本质上是制度和政策上的差异”。因此,没有特定的教育政策背景,我们是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层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从音乐(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年来,国家层面有很多声音——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8〕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小学京剧试点工作的通知(体艺厅〔2008〕2号), 教育部关于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一[2014]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办法(2015)中小学艺术教育自评办法(20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第 即使在小学阶段,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时,也必须关注这些政策趋势中所包含的可能性。
再次,音乐教育有其特殊性,各种相关文献非常丰富。2017在天桥区少年宫参加了一个名为“通过校外教育激发和保持儿童艺术学习兴趣的策略”的市级项目的开班演示活动。当时在知网上搜了一下,觉得至少铃木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戈登音乐教学论等很多学校的观点值得关注——哪怕只是想研究最简单的“歌唱教学”。建议不要忽视从这些音乐教学理论流派中汲取营养——依靠我们最简单的“想法”和“实践”,这也可以看作是研究和工作的区别,最终结果和一般经验的区别,我们建议予以重视。
第四,在阅读天桥区少年宫的项目前期资料时,我发现教师日常积累的各种资料,尤其是自身的艺术教育经验,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王霞老师的“利用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增加学习的吸引力,充分调动思维和注意力,从而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愉悦和满足感,愿意继续学习”,张颖老师的“在教学安排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让学生觉得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会成功,这样他们就会在不断成功的喜悦中更加努力”和“你讲解的东西一定要明白,不仅要简单,而且要符合孩子的逻辑”,以及徐中老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教青少年学习萨克斯时,示范的次数不能太多,否则会导致思维定式。 导致老师不演示就不能独立发挥,抹杀了孩子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还有杨欢老师开发的举重比赛练习等等。这些日常经验,浓缩了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虽然有点支离破碎,但离真正的“成就”也不远了。这必须引起课题研究组织者的高度关注,不容忽视。其实对于我们教研员组织的研究来说,散落在老师日常工作和交流中的珍珠才是最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做的,或者说更应该做的,其实就是找一条线,把老师手里的珍珠串联起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建军教授说,“研究的基本功能是结构化:一线教师不仅要结构化客观的教育世界,还要结构化自身的经验,通过自身经验的结构优化来改造教育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教师和研究者做研究是最简单的事情。
原南京教育学院院长刘永赫先生认为,“研究是真正的学习——学生需要研究性学习,教师尤其需要研究性学习。”他主政教育学院期间,在南京推出的教师个人项目设计管理经验一度在全国推广。但相比之下,我更钦佩他另外两件事-
首先是从对题目表达的逐字修改来“教”老师做题。认真思考《用音乐游戏优化幼儿日常生活过渡的研究》和《用音乐游戏过渡幼儿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幼儿园中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有效活动研究》和《幼儿园中学歌唱教学的互动策略研究》、《创设歌曲情境提高幼儿园中学歌唱教学的有效性》和《幼儿歌唱“情境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游戏在小班歌唱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的研究”、“小班歌唱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行动研究”等几组课题的名称,自然能从有心的老师那里摸到接近“教育科研”的第一步。
第二,刘主任为老师们申报和承担项目提供了一堆“神器”,比如“项目设计论证”、“填写提纲”等,真是为老师们“服务”,细致周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毕竟“教育研究不是教师固有的职业职责。但是,研究越来越有必要为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发展打开空间。”(王建军)
总结反思,受南师大培养的启发,受王先生、段先生、云先生的启发,我想谈一谈教学科研(课题)的四点心得:
(1)以实践(工作)为基础,但研究不等于实践(工作),尤其是在最终成果的呈现上,往往会出现“活动可以获得”、“经验可以学到”但“观点无法整合”的情况,更谈不上系统的成果。高度重视经验的推广和成果的表达是其中的一个窍门。
金生鈜教授曾在《教育研究的逻辑》中说:“教育研究是以言行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研究者是说话者,而不是实践者。他的研究提出的任何命题都是用文字表达的(文字也是文字的一种,就像演讲一样),而不是用实际结果表达的。”
冯友兰还说,无论哲学科学,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是真理,必须以严格的理性态度表现出研究的特性。研究不是叙述经验,而是真相。
(2)从教研工作本身的定位来看,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然而现实却常常出现。作为教学研究者,哪怕只是在本学科,也常常会出现地位不如老师高,眼界不如老师高,经常有少数人拘泥于套路——成果的创新是很难承受的。关注全局,至少在本学科上有所突破,这是第二招。
山东师范大学潘庆余教授曾在参加某省级课题的开题演示活动时感叹,“大家都在说大家都在说的话。我们至少应该有几句反映我们深层思考的话!”
(3)从整体上看,从教研员角度出发的课题设计往往是失败的,具体体现在科学方法选择的恰当性、研究过程的规范性、研究结果的概括性等方面。特别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教研员本身对课题的研究缺乏整体考虑,习惯于简单地把任务切成块,分解到下级各级教师——子课题往往做得材料很大,而一般课题组往往没有总结完善。高度重视科研设计是第三招。
正如乔教授所说,“如果研究设计有问题,问题要到研究结束后才被发现,错误无法补救。就算用再高的技术手段,也很难弥补研究设计造成的失误。”
(D)在研究方法上,南师大朱老师强调“掌握大数据的人可以像上帝一样俯瞰整个世界!”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管理的界限已经模糊,教育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这种说法在整个时代背景下可能是对的。但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我们需要辩证地听。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没有好坏之分。不能简单地说基于大数据的定量研究是科学的,基于经验叙事的定性研究是不科学的。
教科研人员做研究有什么好处?我个人觉得至少在比普通老师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更广泛的数据来源方面,我表现出了相当的优势。我无法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科和自身特点来考虑。在科学方法的选择上,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是第四个提示。
“不管是聪明人还是傻子,最终都无法抗拒不可避免的。没有比下面这句谚语更好的表达了:命运引领那些愿意的人;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Guicciardini说。他还说,“做事情要记住这句格言:仅仅做一个开始,或者指出一个方向,提供一个动力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追求到底,不到结束绝不放松。把事情盯得这么紧,才能事半功倍。反其道而行之的人,通常在事情刚刚开始,还没遇到多少困难的时候,就认定事情已经做完了。"
杨主任在介绍组织和指导教师进行课程相关改革的实践时曾说,“教师与行政人员或教研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所理解和实施的课程是直接面向学生的!”作为一名区域教研管理与指导的实践者,我在教育研究方面最大的优势(区别)应该是我所理解和实施的教育研究活动可以直接面向一线教师或教学研究者。
“我们害怕自己,担心自己承担不了这个责任,而这个责任可能会让我们重新获得天真的幸福。如果有一个‘不可调和的敌人’在毁灭人,这个敌人就是人本身。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黑暗力量。”(莫里斯《开放的自己》)我会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黑暗力量”,在用科研思路和方法陪伴教学研究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放松”,努力“追求到底”,以达到我们共同的“事半功倍”。
莫里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