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历史经典例题及详解你可以用每个单元一个大题的速度在线支持大三的学习。
1.唐宋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推荐,主要评论皇帝的得失;在宋代,谏官是由皇帝挑选的,主要是评论宰相的是非。这表明
A.唐朝君主的权力不受限制。唐朝时,宰相的权力被谏官削弱了
C.宋朝的谏官对宰相和皇帝负责。宋朝的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朝。
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家长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制d .中央集权制
3.柳宗元在《论封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升郡县,说:“是制,大者也┅ ┅天下之末,自始皇帝也。”郡县制是“治天下”的开始,主要体现在
A.人民不再是君主的臣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与法律的统一d .根据能力和业绩任免官员
4.西周的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以下省区中,其简称来源于西周的名称。
A.河南,河北b .湖南,湖北c .山东,山西d .广东,广西
5.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省的管辖,元朝设立。
A.中书省,伊犁将军b .袁,中书省
C.澎湖检查署伊利将军d .澎湖检查署郑玄研究所
6.自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成千上万件青铜重物,青铜器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和换地。学者推断这个地方应该是
A.夏人的活动区域b .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代阿房宫遗址d .汉初同姓王国被封。
7.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在下列历史事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建立藏家和藏区。b .设分管少数民族和外事的嘉宾。
C.建立郑玄元管理西藏和部分四川和青海。
册封哲布尊丹巴、张家管理蒙古喇嘛的教育事务。
8.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代科举制度的是
A.它的形式都是基于官方的推广。b .采用八部制考试。
C.进士等科目考试d .要求考生熟读四书五经。
9.班超参军,对西域有贡献,对未来有很大贡献。他在西部地区的主要活动如下
(1)派甘英去大秦(2)去大湾、大岳。
(3)做西域卫士,管理西域(4)被匈奴打败,使其政权崩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是“怨于民怨,而不怨于县市制度之失”;西汉七国之乱是“叛国不谋郡”,“秦制亦明”。以下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本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b .汉初因分封而爆发七国之乱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1.《斋藤优子流派》说:“唐制:每次事先经过中书省,定下中书,取得目的,然后发中书,中书出钱。或者保存不当会付出门下反驳的代价...可行则你救大臣,大臣只从主簿。”这种理解的错误之处在于
A.体现三省分权制b .完善中央监督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 .通过分享权力来加强皇权。
12.宋代形成了“中书为民主,枢密院为兵主,三司为财主,互不认识”的局面。这反映了
A.总理的职权范围扩大了。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C.君权对相对权力的制约d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13.南朝梁昭明亲王萧统编纂的文学选本,在唐代非常流行。宋初还有“文选坏,秀才半”的说法。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它的独尊地位。论进士考试中的诗赋策略
C.书籍在社会上极度匮乏d .唐朝的人热爱南朝的文化。
14.中国古代常以五行来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顺序。汉朝被称为“火德”,通过“退位”取代汉朝的曹魏应该是
a .善良b .木德c .水德d .图德
15.中国古代常以五行来解释朝代更替,称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上都有相应的顺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退位”取代魏的金朝应该是
A.金德b .穆德c .水德d .霍德
65438+这里的“官方”属于
A.郑玄书院b .中书省c .李凡元d .杭中舒舒省
17.诗人左思在他的《咏史》中充满了悲凉:“天下高俊。地形使然,缘起非一次。”造成这种社会状况的体制原因如下
A.征收制度b .考试制度c .九品制度d .考试制度
18.柳宗元《论封建主义》云:“有叛国之时,无谋反郡,秦制亦明。”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 .西汉c .南北朝d .唐朝
19.古代雅典的平民可以在与贵族的斗争中获胜。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发动暴力斗争b .代表平民利益的领导人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务奴隶。d .平民中的新兴商人日益壮大。
20.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b .调整中国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节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d .调节罗马人和外国人之间关系的法律
21.“如果法律条文没有规定,法官是不能接受的。例如,如果一个公民的奴隶被绑架或偷走,这个公民会去找法官,向他宣布,根据法律,我认为这个奴隶应该属于我。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个描述主要是解释罗马法。
A.注意法律程序b .保持旧的习惯和风俗。
C.强调法官的至高无上,体现人人平等
22.吕思勉先生从地方行政组织的角度,将中国古代划分为三个连续的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制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宋朝
23.历史典故“军阀打出来的仗”,讲的是诸侯国因为守约而涌向勤王的故事。这个典故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度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礼乐制度
24.秦始皇创立的天皇制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又受到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系统如下
(1)郡县制(2)皇位世袭制(3)分封制(4)长子继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5.“一方面,秦始皇任命官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另一方面,是世袭政权等级制度的中止。”中止了“世袭政权等级制”的是
A.宗法制度b .皇帝制度c .分封制d .郡县制
26.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长子可以继承部分封地,其余分给其他子女。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宗法制度恢复了。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了。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2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皇帝简单的个人行为,皇帝的最终决策被纳入政务运作的程序之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的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b .唐朝三省互相牵制
C.唐朝皇帝没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 .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28.晚唐“文武百官,擅自将贡品置于朝廷。虽名为诸侯,非王也。”《旧唐书》中的这一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官和武将的矛盾d .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29.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下列关于朱元璋的说法是正确的
A.他死后,这座寺庙被称为“明太祖”。军事办公室的建立是为了加强君主制。
C.建立内阁制度以协助总理d .结束科举制度以促进民主
30.在一本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给文武百官的圣旨说:‘我来内廷已有十年,中间为臣,为达终极之治,望为臣。所以中书省的设立是基于天下的整体统治,总督府是基于天下的军事政策,御史台是基于朝廷的纪律。你是说奸臣窃国柄,枉法诬告贤,操恶人心,掩奸期,公舌善语,交恶友,害政,为国谋危.....他们都将被上帝毁灭。我想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六卿之制,使各部门各司其职。.....相应地,“开”应该是
A.秦始皇b .唐太宗c .明太祖d .明朝成祖
整合反馈:
1.d唐朝的谏臣,主要是评论宋朝皇帝的得失和宰相的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一个侧面说明宋代的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无限制的”君主政体的提法是错误的;宋代宰相权力被谏臣削弱,乙排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对皇帝负责。C项也是错的。
2.分析联系家庭和国家的宗法制度A。臣忠君,子孝长辈。忠孝观念根植于以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宗法制度。(点评:本题部分同学考虑到“忠君”,可能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干扰项有点难。看源头,忠君的源头还是宗法。)
3.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书面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提供的新视角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考察。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唐代柳宗元肯定郡县制是“天下公”,县官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所以选a。
4.解析c本题考察了西周时期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魏、宋、金。这个题目也是对西周形势图的解读。
5、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第三册第二十二课的内容,元朝的统一,这是最基础的知识测试。中书省辖大部分及其周边地区;伊犁将军(创建于清朝)掌管新疆天山南北的军政。
6.分析B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乱,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最深刻的变化来自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放耕地,耕地不得转让出售的规定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描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7.分析D测的基本记忆内容。注意时间信息“清朝”。“亲近吐蕃,设羁縻府”发生在唐朝,“设典科,主管少数民族和外事”发生在秦朝,“郑玄元”建立在元朝,不包括A、B、c项,清朝康熙年间,哲布尊丹巴、张家被封为管理蒙古喇嘛教育事务,正确答案是d项
8.解析C掌握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度”。“其形皆官升”是指九品标准化,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人推荐,不包括a项,明清采用八股考试,与时间信息不符,不包括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取出《礼记》、《大学》、《中庸》两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所以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了d项,唐代科举制度的含义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
9.分析B考查基础知识,②张骞、④窦固、窦宪先后击败匈奴,政权崩溃。
10.C题分析中给出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亦明”。这里的秦制是指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地方控制,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所以D、A、B都是材料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不能反映分封制被郡县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是着眼于秦制度的中央集权,故排除D。
11.解析B本题考查对三省六部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对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是正确的。选项B改变了概念,不属于监管范围。启蒙新课程不止一个标准,但基本的历史概念不变。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必然会在以后的高考中受到考验。
12.解析C这是宋朝为了划分宰相的权力而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划分宰相权力,宋代设立中书省,划分宰相行政权;设立枢密院,划分宰相军权;三大臣瓜分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皇权集中的目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c。
13.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南朝梁昭王萧统编撰的《文选》,其中选录了先秦至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这个问题可以用排除法来解决:第一,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从未失去过它的独占地位,所以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所以C项社会极度缺书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的人喜欢南朝的文化太牵强,应该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考诗文的策略,符合题中之意。
14.解析D本题主要考察五行的问题。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退位”。而“让位”就是古代皇帝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体现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根据五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德”之后,应该是“土德”。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d。
15.一种自然金——木克土的分析。通过退位,魏和西晋应该属于共生关系,所以选了A。
16.分析一个“图凡”就是吐蕃,也就是西藏。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立了郑玄院,以指导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所以正确答案是a。
17.解析C“天下高帅。”意思是大家族的子弟可以靠家世成为高官,而真正有才华但出身卑微的只能是小官。显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体系。所以正确答案是c。
18.汉初B县州并行制探析。所以正确答案是b。
19.分析和检查基本历史事实的记忆。随着古代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城邦出现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对旧贵族的政治垄断非常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最后取得了胜利。
20.解析C本题考查对十二铜表法的准确把握。《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协调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成文法。贵族与平民的关系属于公民,所以选C。
21.分析一个“公民要法律援助,必须先找法官,向其申报,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可见罗马法对法律程序的重视。所以正确答案是a。
22.解析A“部落时代”指原始社会,“郡时代”指秦朝。“封建时代”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以达到封国建国的目的,故称“封建时代”。
23.解析b本题主要考察分封制,以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为切入点,分析“诸侯国因守约而蜂拥至勤王”题目中的信息,从而将其与西周的分封制联系起来。根据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义务保卫周天子的领土,与周天子作战,朝贡,朝觐报告。
24.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能力。答案的关键是要注意皇帝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用排除法可以否定①和③。
25.分析在D郡制下,郡长都是皇帝任免,不能世袭。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6.材料B的分析反映了《汉武帝诏书》,旨在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使王国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
27.解析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三省六部的体制下,皇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皇帝没有足够的专制权力。A、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与历史事实不符。
28.分析b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文武百官”“朝廷”可以判断为藩镇割据现象,属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所以正确选项是b项。
29.解析A军事部门始于清朝,排除B项;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加强皇权,不包括C项;科举制度结束于清末,不包括d项,皇帝死后有年号、谥号、庙号三种名称,“明太祖”属于庙号。
30.C料分析反映的是废丞相,有六个直属皇帝。可以判断这是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