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考语文诗歌赏析
——《琵琶行》与李平《雅》音乐描写之比较。
一个
有人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东西,最难写的就是声音。因为看不见摸不着。说它有,它确实存在;说没了,其实没了。但是我们发现,虽然声音很难写,但是还是有很多描写声音的成功作品,尤其是音乐。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平诗》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
虽然这两首诗都是描写音乐的典范,但它们在描写音乐时使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本文拟就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做一些比较性的阐述。
二
音乐描述的难点在于它是抽象的,无形的。聪明的作家总是试图把抽象变成具体,把无形变成有形,所以使用隐喻是必要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写琵琶的大小弦所发出的声音时,使用了两个极为抽象的拟声词,即“嘈杂”和“相切”,因此读者无法对音乐有一个清晰的印象。白居易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喧闹”和“热切”之后加了“如滂沱大雨”和“如呢喃”两个比喻,前者如暴雨,后者如两人窃窃私语。这样,读者就能感受到大弦和小弦发出的声音的特点。
当然,在弹琵琶的过程中,不只是用大弦或小弦,有时用大弦,有时用小弦。什么是“哼唱、低语——然后又混合在一起”的音乐?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一样,这首诗把它形象化了:大弦的声音就像大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小弦的声音就像小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它们混合在一起,交替出现,共同组成了美妙的音乐。
音乐流畅时是“花滑”,音乐停滞时是“冰下难流水”。前者如花间啼的黄鹂,后者如冰面下流淌的清泉。读者若能借此扩大联想,自然能对音乐的“流畅性”和“滞后性”的特征有一个具体的印象。
在短暂的“无声胜有声”的停顿后,琵琶的演奏达到了高潮,诗人用两个比喻来描述他的音乐:“一个银花瓶突然破裂,一股水涌出来,跳出来的是铁甲马和武器,它们相互碰撞和撞击。”他们就像一个装满水的银瓶子突然破了,水冲了出来。他们就像突然冲出去与敌人刀枪厮杀的铁甲骑兵,将琵琶演奏到高潮时的音乐情境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音乐结尾的“四弦一声”音乐呢?就像“撕开”一样,就是一块布用力撕开时发出的声音。就这样,白居易借助一系列的比喻,把非常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把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各种有形的东西,给读者留下了琵琶演奏的音乐具体、生动、难忘的印象。
李贺也是这方面的老手。在他的《李平之雅》中,描写清脆的音乐时,比作“昆山玉碎”;形容轻柔的音乐时,比作《凤求凰》;形容萧瑟的音乐时,比作“芙蓉垂露”;形容音乐的美时,比作“香草的微笑”。清脆的时候像昆山玉落地碎,温柔的时候像凤凰向凤凰倾吐心声,萧瑟的时候像莲花沾露,美好的时候像山谷香草的风中微笑。通过这一组隐喻,将李平曲曲折折的各种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白居易和李贺在描写音乐时虽然都使用了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描写手法,但在数量控制上却有所不同:在《琵琶行》中,这种描写手法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演奏过程;但在李平的诗歌中,这种描写手法只是偶尔使用。但是他们有同样的艺术效果。
三
要成功地描述音乐,不仅可以通过各种隐喻直接表达,还可以通过对音乐产生的效果的描述来间接衬托。李贺的《李平咏吟》可以说是将这种间接衬托发挥到了极致。全诗十四句,用来间接衬托的有十句之多。
首先,诗中写的是李平在空气中扮演一朵朵有着弹跳之声的浮云。“空山凝云不流”,连天上的浮云也被这音乐吸引,从而静止不动。这是一楼的陪衬。然后这首诗写了这种音乐在传奇的湘夫人和身上所起的作用。“江娥哭竹,悲”,江娥(湘夫人)哭竹,一脸愁容。他们都被李平优美的音乐深深打动了。这是二楼的陪衬。然后,诗里写了这种音乐对长安城里人的作用,“十二门寒明”。听到他的音乐,人们仿佛觉得长安十二门笼罩在寒光之中。这是三楼的陪衬。然后他写了这首曲子对玉帝的作用,“二十三丝动紫帝”,连玉帝都被这首曲子感动了。这是四楼的陪衬。然后诗里写了这音乐对石头的作用,说“女娲炼石补天,石破秋雨。”就连当年女神补天用的石头也仿佛被这音乐打碎,引发了一场石雨。这是五楼的陪衬。然后我写了这种音乐对人的作用,“梦入圣山教神仙”,把人带到了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仿佛看到李平在教一群仙女打蛐蛐。这是六楼的陪衬。然后我写了这首曲子对水中生物的作用,“老鱼舞细浪团子”。当鱼听到这音乐跳出水面时,龙也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这是七楼的陪衬。然后他在月中写了这种音乐对人和动物的作用,“武陟睡桂花树,赤着脚飞湿冷兔”。整天在砍桂花树的武直(吴刚饰)听到这音乐,不再砍树,而是靠在树上聚精会神地听;月兔全神贯注,甚至不知道露水是湿的。这是八楼的陪衬。
通过八层连续的衬托,渲染出李平演奏的神奇效果。看完之后,读者不得不佩服他们高超的演奏技巧。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虽然也是以“东舟静西泊,我们见白秋月入江心”为衬托,但很明显白居易在这方面并不是高手,于是在那之后便突然停笔,转而写琵琶女的生平事迹。
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两首诗虽然在比喻和对比上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同。《琵琶行》通过隐喻着重讲述了琵琶演奏的过程,而李平的《风雅引论》则通过各种陪衬着重讲述了演奏风雅的效果。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成功描述音乐方面,可以说是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