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自然地理有哪些答题技巧或方法?具体点!

高中自然地理答题技巧;

自然地理答题思路的归纳、优化和梳理

一、地球运动课:

1.区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区别。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强调太阳释放的电磁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维持地表温度、水分、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驱动力。

②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能源。

(2)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天气条件(云层);地形(海拔)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强调太阳大气中的异常现象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产生极光;

2.生物的存在条件:

(1)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星际空间

(2)适合地球自身条件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空气;大量的液态水

3.描述昼夜长短的特征

☆昼夜长短:昼夜长短变化趋势:时间点和时间段。

☆某一日期的昼夜长短描述:半球的状况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极端的白天或夜晚范围

☆某段时间内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

-变长-变短;极端日(夜)距的变化“从-扩大(缩小)到-”;

4、正午太阳高度表情:

☆某一日期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从-(直指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某地的季节变化规律:哪一天最大,哪一天最小,哪一期逐渐增大,哪一期逐渐减小。

☆中午太阳最高或最低高度出现的区域范围:用纬度范围来描述,如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5.季节和日期的表达:

☆节气: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冬季至日。

☆季节:春夏秋冬。

☆日期:3月21,6月22日,9月23日,65438+2月22日(不能用3.21表示)。

6.直接点的坐标表示:纬度+经度(当地时间12处的经度)

二。天气和气候类别

1.对流层特性的表达:

(1)温度的垂直变化: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运动特征: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4)应用:

①对流层温度每上升100米垂直递减率为0。6℃;

(2)强对流运动对登山的影响,(地面温度最高时,对流运动强;)

(3)飞机的飞行高度与飞机所受的气流条件有关。(高度随纬度变化。对流层高度低纬可达17 ~ 18km,中纬度可达10 ~ 12km,高纬可达8 ~ 9km。)

④逆温影响空气污染的扩散;

2.大气加热过程的表现: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被大气减弱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

影响大气衰减的因素:太阳高度角、海拔和天气条件(云量\尘埃)。

应用:①太阳高度12最高,地面温度13最高,温度14最高。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也是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直接原因。)

大气保温原理的表述: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几乎完全被大气吸收。在大气变暖的同时,大部分热量以反向辐射的形式回到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

影响大气隔热的因素有:大气密度(海拔)、大气成分(温室气体)、水汽含量(云量)。

应用:“露重见晴天”和“十雾九晒”,说明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地表温度下降快,晴夜常出现露、霜、雾。

3.昼夜温差的原因描述: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来解释。

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有:下垫面的热力性质(陆地>海洋;沙漠>森林)

地形(高原>平原)和天气条件(晴朗>多云)

应用:①大气温室的保温效果。

②昼夜温差大的地区作物产量高、哈密瓜甜的原则。

影响年温差的因素有:①纬度(高纬大于低纬);②海陆分布(大陆大于海洋;③气候(干旱气候大于湿润气候);④地形(同纬度平原大于高原)。

4.锋面系统中的天气描述

(1)冷锋天气描述:

☆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冷锋过境时,有大风、多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雨区主要在锋后

(2)暖锋天气描述:

☆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暖锋过境时,云量增加,有持续降水。

☆暖锋过境后,气温回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雨区主要在锋前

5.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系统中的天气描述

(1)气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经常出现阴雨天气。

(2)反气旋系统:中央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3)应用:

①蒙古和西伯利亚处于高压状态,受冷高压控制,天气寒冷、干燥、晴朗。

②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压),在暖高压控制下天气炎热、干燥、晴朗。

③长江中下游伏旱: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6.气候类型分布的表述:南北半球、纬度范围、海陆位置(大陆东、西、内陆)

7.气候特征描述:全年或不同季节的温度和降水特征。

8.气候原因描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陆地和海洋位置、洋流、地形、地表条件)和人类活动。

9.气候分析案例:(查阅世界气候类型图)

(1)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气候面积最大的原因。

一、赤道低压控制面积大;b、亚马逊平原北部、西部和南部有高原和山地,东部地势较低,通向大西洋,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进入和抬升。c .东北和东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的水汽;d .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得北赤道暖流更强,暖流通过。

(2)东非高原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温度低于刚果盆地,空气对流弱,降水少,水热结合变化大。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是热带雨林的原因。

a、多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 .岛的中部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了地形降水。(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日本东部多雨,西部多雪的原因。

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面,冬季季风的背风面,夏季降水较多。西部位于冬季风的迎风面和夏季风的背风面,冬季降水较多。

⑤.南美洲温带地区气候不同的原因。

大陆西海岸位于安第斯山脉两侧,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处于迎风坡,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东岸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是主导因素);

⑥中亚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水汽来源。

大陆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北冰洋和大西洋。

中亚主要是温带沙漠,比如卡拉库姆沙漠,因为它生活在大陆深处,远离海洋,降水少,蒸发强。这也是中国塔克拉玛干的原因。

⑦撒哈拉沙漠成为最大沙漠的原因。

a、亚热带地区在大陆内部和西岸有广阔的陆地面积(欧亚大陆与北非相连)。

b、受副热带高压区或陆地信风影响。

c西海岸的加那利寒流影响由北向南影响沿海,大气稳定。

d、单一平坦地形(低高原)。

10.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雪线概念:山区终年积雪的下限,即夏季最热月份冰雪出现的最低海拔。

(2)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温度(高温、高雪线、低温、低雪线)

(2)降水的量级(迎风坡重,雪线低),所以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

(3)地形(坡度、坡向)(高温高雪线的阳坡,低温低雪线的阴坡)高雪线的陡坡。

11.垂直地带性规律分析

一、基带——与横向自然带一致

b、坡向——一般同一自然地带的阳坡和迎风坡高于阴坡和背风坡。

c、变化——自然带从山脚到山顶的变化,类似于山的纬度从高纬度水平自然带的变化规律。

d数——山的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波段谱越复杂,越简单。(山顶缺乏自然带是海拔因素;山麓地带缺乏自然地带是一个纬度因素。)

等值线

(1)等值线解释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平行于纬度,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平行于海岸线-陆海自然或陆海分布;平行于等高线或山脉-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情况(高低):做水平线法——比较弯曲点和交点的温度;凸值法——凸高(凸高值区)低(低值),凸低(凸低值区)高(高值)。

3.密度分析:稀疏-小温差-中国七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缓坡;

密集-大温差-中国65438+10月温度,温带地区,陆地,山地陡坡和锋面。

4.数值特征分析:小尺寸,大尺寸,中走;闭合曲线或大或小;高价值区域——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动、低地形(山谷、盆地或洼地)和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动、高地形(山脉、山脊)。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南半球等温线的度数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或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在北半球,等温线从北到南逐渐升高或从南到北逐渐降低。

2.判断陆地和海洋的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表示同纬度的陆地冬季温度低于海洋),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表示同纬度的海洋冬季温度高于陆地)。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表示夏季陆地的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的温度),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表示夏季海洋的温度低于同纬度陆地的温度)。

3.判断月份(65438+10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冬夏的区别。

65438+10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在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而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在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而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冷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所以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高,所以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的地方,说明地形在上升;等温线突出到高纬度的地方,说明地势降低了。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靠近中心,山等温线值越小;盆地等温线值越大。

6.判断温差: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时间和空间,等温线密集,温差大;反之,温差小。从世界和中国的温度分布特征可知:①等温线冬密夏薄。因为冬天的温差比夏天大。②温带的等温线密集,热带的等温线稀疏。因为温带地区的温差大于常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薄。由于陆地表面复杂,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④山区陡坡等温线密集,山区缓坡等温线稀疏。⑤前沿等温线密集。

分析温度的影响因素

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纬度(2)、海陆(3)、地形(4)、洋流等。

☆如果等温线大体平行于纬度,呈东西走向,则主导因素为纬度因素。

☆如果等温线在海岸附近弯曲,一般与海岸线平行,呈南北走向,主导因素是海陆因素。

☆在陆地上,等温线弯曲,这通常是地形因素的结果。

☆谷内温度高于两侧:等温线从高温到低温呈凸形。如渭河流域、汾河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

☆山脉内温度低于两侧:等温线从低温到高温呈凸形。比如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

☆山脉背风坡的温度因焚风效应而上升:等温线从高温到低温呈凸形。

☆山地地形(丘陵、土丘):等温线闭合,中间低,周围高。

☆盆地地形(谷、洼):等温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在海洋中,等温线弯曲,这通常是洋流因素的结果。

☆寒流流过的地方气温比两边低:等温线从低温到高温是凸的。

☆暖流流过的地方温度比两边高:等温线从高温到低温是凸的。(洋流方向总是与等温线的凸起方向一致)

(2)等沉淀线

1,判断降水区域分布的差异。

☆密集的等降水量线表明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差异很大。

☆等降水量线稀疏,说明降水量的区域分布较小。

2.判断陆地和海洋的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平行于海岸线,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表明降水受海陆因素影响。

3、判断地形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平行于山脉走向,说明降水受地形(山脉)影响。

☆山区迎风坡降水量大;山脉的背风坡几乎没有降水。

4、判断内陆地形

等降水量线是一条闭合曲线,降水量很少,说明地形封闭,生活在内陆。

5.判断洋流的影响

☆暖流流过的沿海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水汽含量多,暖流对大气底层有加热作用,容易引起空气对流,增加降水;

☆寒流流过的沿海地区,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寒流对大气底层有冷却作用,不利于空气对流,降水较少。

6.判断大气环流的影响

三圈循环:

☆受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控制,上升气流盛行,降水较多;

☆副热带高压区和极地高压区控制,盛行下降流,降水少;

☆温带大陆西海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如果被地形抬升,降水会多一些;

☆亚热带大陆东岸受季风控制或来自海洋信风,降水较多;如果地势隆起,就会有更多的降水。

季风环流:

☆夏季风控制,降水较多;

☆冬季风控,降水少;如果冬季风穿过广阔的海洋,地形抬升,可能会有更多的降水。

7、判断城市的影响力

☆如果城市有“雨岛”效应,等雨量线越往城市中心走,价值越大。

☆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盛行上升气流;缩聚核;高楼阻挡了天气系统。

(3)水平等压线

1,判断气压系统

高气压中心:气压中心高,周围低。

低压中心:低压中心,周围高。

高压脊:高压向低压突出。

低压槽:低压突出到高压。

鞍区:两边气压高两边气压低,对称分布。

2、判断天气现象

☆天气晴好的下行流,盛行于高压系统中心附近。

☆在上升气流占优势的低压系统中心附近多雨。

☆高压脊附近天气晴朗。

☆低压槽附近多雨。

3.判断风向

☆造风向:先造水平气压梯度力,再造风向。

☆风向的解释:风向是指风的方向。

(1),高空中的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2)近地面的风向——斜向等压线。

(3)应着重把握台风(气旋系统)的风向(不仅是静态的,还有动态的)。

(4)副高(反气旋系统)的风向

4.判断风力。

(1).在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少,风就越小。

(2)在不同等压线上,风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的密度(比例)、尺度的大小(比例)和等压线的大小(比例)有关。-使用计算方法(与判断坡度的陡缓方法相同)

5.判断季节和月份

☆亚欧大陆或者北美大陆有一个强高压,是65438+10月,北冬南夏。

☆欧亚大陆或北美低压强,是7月,北夏南冬。

三。水循环、河流和洋流

1,水循环意义的表达:

(1)连接四个圈层,进行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化。

(2)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和再生。

(3)不断塑造表面形态。

(4)对生态和气候影响深远。

2.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描述: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是否有含水(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供应量、河流面积)。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冰河期:可用性和长度。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和湖泊调蓄功能)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流速)和气候(降水、径流、蒸发)有关。

☆描述水系的特征:

(1).长度

(2).流动方向

(3).汇水面积

(4).水滴大小(水能)

(5).河流平直度

(6)有多少条支流?

(7)河流支流的排列形状(扇形、树形)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①对沿海气候的影响:暖流使温度和湿度升高,寒流使温度和湿度降低;

②渔场原因:洋流(冷暖流交汇,在补偿流中上升);大陆架水域;温带海域;河口

③海上交通:

④海洋污染:

四。岩石圈

1.地形特征描述:主要从地形组成、地形特征、地表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描述。

☆地形构成——主要是什么地形,面积和比例?

☆海拔——一般用平均海拔来描述。

☆地形——地表起伏的大趋势。

☆表面形态——平坦、凹凸不平、起伏不平。

2.地形面积分布特征的表达:

说清楚:……(地形面积)分布在……(方位);在…的方向(延伸)或(地形)上广泛蔓延...

3.用地质作用描述某一地区的地形成因。

☆地形原因:分为内力和外力。

☆全球宏观地貌——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

☆区域地形区域或地貌——用内力和外力的具体形式来解释。

(1)内力形成的地形: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火山地貌

(2)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①风化地貌:花岗岩球状风化。

②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沟壑、河流峡谷、喀斯特地貌和侵蚀平原

☆风蚀——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

☆海浪侵蚀-海崖和海柱

☆冰川侵蚀-tind,U型山谷和冰川湖。

③沉积地貌

流水沉积-河流三角洲、冲积扇和冲积平原

☆风沉积-黄土沉积地貌、沙漠(沙丘)

☆冰川沉积-冰碛平原(中欧和东欧平原)和冰碛湖。

4.构造地貌——“地形反转”现象的表现

☆背斜顶部常因张力而被侵蚀成沟谷;

☆向斜槽因为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了山;

动词 (verb的缩写)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类型

1.地形对城市影响的表现

☆城市的形成(影响因素:城市建设、对外交通、农产品供应、城市扩张)

☆城市分布(城市分布规律、数量和规模)

☆城市形态(平原块状、山地带状、放射状、山地、河流群)

城市发展(城市规模、城市兴衰)

2.世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的原因说明:

☆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低。

交通便利。

☆城市规模容易扩大。

☆周边农业发展条件优越。

3.冲积扇边缘形成沉降分布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

地势平坦,经常淤塞着肥沃的土壤,水资源丰富。

4.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影响的表达

☆线路走向、网络密度、分布格局、运输方式。

5.分析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特征: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

☆自然资源开发条件:交通条件、区位条件、技术条件。

☆自然资源开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