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把艺术和科学完美结合的事?
艺术与科学关系之我见
李东锋,美术教材编写组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起来没有吸引力,那这个理论一定有问题。把“艺术与科学”的话题放到新的“艺术”教材中,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老师拿到教材时一定要思考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在这里,我从艺术和科学的角度谈谈我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我们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并不局限于人文文化,而是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它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组成,都渗透着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人的尊严。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思想和学术大师,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在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多才多艺,他们在跨文化创作方面的成就起到了科学和人文结合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举出许多名字,例如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提、韦罗基奥、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擅长各种艺术,而且研究各种知识。从他的手稿中可以看出,他的观察和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科学和科学的所有领域。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每一门学科都达到了当时的巅峰,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达芬奇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最佳人选,但他不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李政道是科学家之一。李政道教授是一位物理学家,但他也非常喜欢历史、诗歌、绘画、音乐和其他文化艺术,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他积极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自1987以来,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创作艺术作品,举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出版《科学与艺术》大型画册。今天,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应该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发展的需求。不仅在更高层次上广泛开展,而且逐渐成为“公共话题”。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中国提出的申办奥运会的口号是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在教育活动中,科学与人文并重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和谐健全人格的人,教育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一个科学与人文日益融合的社会,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全方位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质和环境意识……”在艺术课程的目标定位上,提出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为目标。在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得以逐步形成和提高。进而指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其中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是双重的,也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已经成为一门* * *学问。
第二,艺术想象和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
新《美术》教材编写的原则之一是多门类、多学科融合的原则。编写时注意到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如中学教材第一册安排了“艺术与数”的单元教学,让学生初步感受和发现艺术中的“美”与科学中的“数”的关系,沟通美与数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关注艺术与科学,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让学生探索艺术与科学的联系。第三本书《展示星空》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的和谐与天体法则之间的概念互动。科学思想和艺术思想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交融,促进相互渗透。从科学角度学习艺术相关知识的教材选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的文字移植,而是在精神境界上趋于一致。
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密不可分,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相似性是基于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方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感受。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应越普遍,艺术越好.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现象进行了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的抽象论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越深入。虽然自然现象并不依赖于科学家,但是对自然的抽象和概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作是一样的。科学家所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种具体的抽象和概括,适用于一切自然现象,其真理根植于科学家之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所追求的普遍真理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空界限。人文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由优秀的人类文化积淀、凝聚和滋养而成的,人文精神是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知识和人文科学一般是指研究社会现象、文化和艺术的学科和知识,在艺术领域,人文和科学的结合会建立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积极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环境的同时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功的总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人文与科学的连接,它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自然在人类中的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即生态文明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必须在这样的体系下进行,把人放在宇宙环境和历史的“链条”中,使其在全面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很少是单一形式的,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
我国教育的突出短板是:重教轻学;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多于创新。熊十力认为,人的智能(心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性智能,一部分叫数量智能。性智能可以通过艺术、音乐、绘画来培养;定量智能可以通过分析、数学和物理方面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智力与艺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学习琴棋书画。古人想学的是培养人的智能,也就是把握全局的能力。量化智能是指计算机能力和逻辑推理,可以由计算机实现;目前计算机还不能实现人的性智能,因为人的很多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直接经验和直觉能力等获得的知识。机器完成这样的直觉判断太难了。从人类智力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将“艺术”教材与学生性智力的培养相结合,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艺术教育的途径。正如江璐教授认为,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知识全面,数理结合,文理结合,技术与基础结合。当然,艺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建立新的“双主题”教学模式只是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教育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下会有更多的教学方式,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许多专家认为,未来的竞争看似是科技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素质主要依靠人文和科学素养的互动。成功的综合艺术教育必将在提高人才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最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和音乐,将对琴弦长短粗细与旋律关系的研究应用于乐器制造,将对美与一定比例关系的研究应用于建筑和音乐。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炼和铸造技术;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离不开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和光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风格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电影、电视、时尚、工业造型设计、电声音乐等。
总之,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与建筑、电子音乐、电脑动画等等都成为了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交流是必然趋势,这使得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与互补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参考资料:
/sc_art/art/article.asp?id=142
科学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学。纵观人类伟大的文化成就,几乎都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能够打破科学与艺术思维的对立,在求真与幻想、理性与情感之间自由穿梭;真正的艺术大师,在艺术创作中往往伴随着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
英国新古典主义、工艺美术运动是一场反对盲目追求科学工业的艺术与科学工业相结合的运动,从而掀起了一场艺术革命。而在这次运动之前,1847、1848、1849(旧称工业博览会)、1851伦敦世博会(重点是1851举办的“世博会”)都是你。
其中展出了大量臃肿无味、带有大工业生产味道的工业产品,还有人像画蛇添足一样在上面画所谓的艺术图案,等等。可以找例子。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素材,也希望你能讲好...
注意那个著名的人:威廉·莫里斯
长辛宫灯,青铜制品,高48厘米,高44.5厘米。它制作于西汉,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之妻窦婉的墓中。
该作品作为日用灯,设计精巧,结构合理,新颖独特,宫女形象生动,富有个性特色,是实用性与美观性高度统一的工艺美术产品。
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青铜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铜灯作为其中之一,也是光芒万丈。以长辛宫灯为例,下跪的宫女手持灯形,镀金耀眼。女仆穿宽袖长裙,带梳子和毛巾;灯盘、灯座和宫女持灯的右臂可以拆卸;灯盘中央可插入蜡烛,灯罩和灯盘可旋转开合,方便调节光线的亮度和角度。宫女的右臂是烟道。烟雾经过底部水盘过滤后,会有烟雾没有灰尘,可以减少室内的烟雾,保持室内清洁。灯上有9个铭文,计65个字,其中包括“长信”一词,这是汉文帝皇后都史居住的宫殿的名称。长辛宫灯是汉代灯具的杰作,造型优美,结构精巧,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创造能力和当时的科技水平。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从环保的角度来说,青铜灯绝大多数是油灯。当时的燃料主要是动物脂肪,油和灯芯在同一个灯盘里。虽然点灯时灯盘里的油沿着灯芯慢慢上升成火焰,但燃烧后还是会留下一些未燃尽的碳粒和灰烬。随着油位的上升和热空气的挥发,室内烟雾会四处扩散,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汉代的一些青铜灯是为了解决如何消除烟尘和环境污染而设计的。这种灯被称为“邓璐”。《宣和博古图》卷十八记载了一盏双筒鼎灯,上有“王铜禄锭”字样。“虹”应该是“云”的伪字。南京大学历史系藏的一块“滚石”,也是双管鼎灯。灯的名字是因为灯上弯曲的空心导烟管就像一个车重。带烟管的灯统称为灯笼,也可简称灯笼。除了导烟管,灯的体腔是中空的,用来储存清水。长辛宫灯、凤凰灯、丁杭灯、牛头灯、鹅鱼灯、鹅鱼灯都属于花灯。灯的导烟管有两种:单烟管和双烟管。三脚架灯的烟管从灯体的肩部伸出,既可作为灯的烟道,又可作为灯的手柄。像形灯巧妙地利用人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角、鸡的脖子、鹅的脖子等。烟管的一端连接中空体,另一端连接双碗形灯罩。当灯盘中的灯点亮时,烟雾通过灯罩上方的灯罩被吸入导烟管中;然后通过导烟管将烟雾溶解在体腔内的清水中,从而放置灯烟污染空气,保持室内环境清洁。这使得汉代灯具的发明和创造最为先进,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直到15世纪,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达芬奇发明了铁灯罩。18世纪,法国人肯·凯和瑞士人阿甘德进一步用玻璃灯罩代替了铁灯罩,改进了油灯和灯罩的一系列设计,初步解决了控制油烟污染的问题。从容器形状的结构来看,它的结构是非常科学的,它的规模是适当的。汉代的灯、动物形灯、人物形灯的高度一般为20-50厘米。从中国到汉代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由于其宏伟的精神和巨大的外表,显得非常空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时期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席地而坐的习俗。所谓坐,真的就像今天跪,脚向后弯,膝盖着地,臀部搁在脚后跟上。姿态下降了,所以一些常用的器皿,比如书桌、书桌、床、长沙发、灯都比较低。据史料记载,汉魏时期的单人坐榻高度一般只有12-18 cm。为了充分发挥灯具的明亮功能,青铜灯的尺度一般较小,适合人的视觉空间。长辛宫灯高48厘米,精致的灯座上有灯罩。光是从推测中发现的,基本适合人下跪时的眼睛。现代落地灯的高度一般为1.46-1.80米,这是现代人脚朝下坐着的生活方式决定的。生动的造型,在处理人与光的关系上,充分调动了多种文学手段。.....(长辛宫灯)其造型为宫女双膝而坐,右臂自然抬起,左臂向右延伸,手持灯板;人体生动、端庄、安详,服装线条密集,引入流畅。右臂下的灯板点亮时,灯发出的烟雾通过右臂被吸入中空的人体,根本看不到人关灯。反而由于灯的反光,增加了宫女形象的美感,使用和审美高度统一。灯体易拆易洗(携带),一些大型、复杂、中空的灯用灯板和灯体注解。西伯利榫接头;其他主要建模部分的结果也采用单独铸造和装配的形式。长辛宫灯由灯头、灯体、右臂、灯头(分上下两部分)、灯板、灯罩六部分组成,分别用套筒铸造组装而成。导演分成两半。这种结构设计便于拆卸、组装和清理烟垢,组装简单牢固。从光学的角度来说,第一,有现有的反射和聚光的装置——灯罩,特别是通过开合灯罩来调节光线的照度和照射角度,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控制照度的问题;二是设置了烟道,实际上起到了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提高温度,增加发光强度的作用。从审美上看,装饰丰富,汉代青铜灯的装饰纹样多样化。灯具的装饰纹样主要有弦纹、瓦纹、弧纹、三角纹、卷云纹、鳞纹、缠枝纹、卷草纹、兽面纹、龙纹、云兽纹、驱凤纹、鸟纹、鹿纹、蝉纹、猴纹、虎纹、兔纹、蛙纹、羚羊纹、羽人纹等。当时使用的装饰手法有漆画、错银、镀金、透雕等。但长辛宫灯并没有使用上述图案。线条非常简单,古朴典雅,用金、汞镀金,然后加热使汞蒸发,使金附着在青铜器表面。)古铜色灯体,无忧无虑的表情,朴实无华的表情依附于富贵奢华的镀金铜灯,金色,和谐统一。从宫灯的结构可以明显看出,早在汉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意识到了环保问题,比西方早了几千年。从光学的角度,我们已经掌握了调节光线亮度的简单调节方法,通过调节电阻来改变电流强度。虽然原理不同,但是汉朝的人给我们今天开了先例。又将美观性与实用性、科学性和谐统一,堪称杰作。此外,笔者还看到了对其原理的不同看法,即宫灯是升华器(用于升华樟脑、碘等物体),而不是燃油炉。这个观点似乎是正确的。本来判断是“灯”还是“升华器”就挺难的。油烟可以沿着弯道上升,樟脑蒸汽也可能沿着弯道上升。下座可以放清水,也可以放樟脑加热。但是上部的蜡状残留物可以告诉我们,它不是升华得到的。这是因为升华的物质(如樟脑、碘等。)即使在室温下静置也会挥发逃逸,两千年后也无法在“升华器”中继续存在,所以作者认为这种观点不能成立。长辛宫灯作为汉代青铜灯具的典型代表,实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可作为照明工具,又可作为精美的室内陈设。这是中国古灯史上的一个相当大的成就,是中国汉人的一个杰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