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江苏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给527652836@qq.com发邮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揭示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的“三个面向”服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调查法5,案例研究法。
中学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1,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2,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按照全新的教育理念(1)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变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结构,(2)树立崇高的师德形象,(3)拥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模仿阶段2、探索阶段3、创造阶段4、独特风格阶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感知。这是人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积极表现,是感性能力的核心,是感性发展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调查事物,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明显特征的能力。
观察质量:1,观察目的2,观察的准确性3,观察的敏感性4,观察的系统性。
中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是: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观察更持久,观察的准确性提高,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在信息处理方面,它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的保持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发展的特点是:65,438+0,高中阶段趋于成熟;2、意识记忆日益占优势;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4、抽象记忆水平显著提高;5、中学是记忆力训练的最佳时期。
思维:是通过语言、表象或动作来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征:一般性和间接性
思维类型:直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品质:1,思维的广度和深度2,思维的批判性3,思维的灵活性4,思维的敏捷性5,思维的独创性。
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是:65,438+0,抽象思维占优势,由经验向理论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3、思考问题情境是质的飞跃;4、思维品质的矛盾。
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是指人们脑海中出现的事物形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是:1,意向占优势;2、想象力趋于抽象和现实;3、想象力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是:65,438+0,丰富多彩,充满朝气;2、明显的情感两极分化;3、情感的不断深化;4、情绪逐渐稳定;5、理性表达和暴露情绪。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有:1、性生理发育早、性信息传播广、忽视性教育、学生个人原因。
中学生早恋教育:1,早恋弊大于利;2、引导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3、加强性教育。
意志:是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是: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3、他们喜欢模仿,善于模仿;4、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5、意志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
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的措施: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汲取营养。3.转化学生的不良气质特征。4.严格管理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人格: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特征:1,人格的倾向性2,人格的复杂性3,人格的独特性和* * *性4,人格的稳定性和多变性5,人格的完整性6,人格的积极性。
人格的结构:1,人格的倾向2,人格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初中生:1,自我意识高,逆反心理,情绪表达矛盾特点,人际交往新特点,初中生消极情绪:1,自我意识高发展,高中生自我概念相对稳定,高中生自我评价加深。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以及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和情感。从内容上,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特征:1、自我意识的自觉性、自我意识的主动性、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初中生:65,438+0,成年感增强2,自我评价能力提高3,重视自我控制等品质的培养;高中生:65,438+0,心态不平衡2,动荡3,自主性增强4,预见性5,闭锁6,社会性。
价值观:指的是个体基于自身需求评估事物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容尺度。
值的构成:1。价值目标是个体思考、确定和追求的一个目标,对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2.价值手段是个人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3.价值评价是个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和大小的判断。
价值观的特点:1,稳定性和发展性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3,主观性和选择性4,系统性5,导向性。
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四个基本特征是:1,价值主体的变化——兼顾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2、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存在;3、价值取向的转变——从人伦关系到功利与效率关系;4、人格价值观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措施:1。增强爱国主义,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2.正确理解“金钱、地位、价值”与“学历、知识、价值”的关系。3.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潜在的创造力。
创造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造力的特点:1,灵活性2,独特性3,流畅性。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1?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创造适宜的环境;4.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理想的翅膀;5.创造有助于提高创造力的问题场景;6.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7.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8.开展“第二渠道”教学;9.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10,整合考试模式11。
中学生智力发展的一般特点:1,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思维的可预测性,思维的形式化倾向,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增强,跳出旧的思维模式。
品德:是指个体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时的稳定特征,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和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统一。
初中生品德发展特点:1。道德意识水平较小学有较大提高,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特性。2.道德理想信念已经开始形成,世界刚刚开始萌芽。3.初中生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容易激动。4.初中生道德意志发展迅速,行为的自主性、持久性和独立性增强。5.初中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不良道德行为: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
不良道德行为的心理因素:1、不健康的个人需求2、消极的情绪体验3、不正常的人际关系4、不良的行为习惯5、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6、道德意志薄弱7、心理发展的错误行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机,即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1)兴趣,(2)成就动机,(3)归因,(4)交往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1)坚持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2)实施启发式教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和好奇心;(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功能;(4)使用正确的竞赛、考试和评价。(5)注意内外动机的结合(6)注意个性差异。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个体因素1,学生的年龄和智力水平;(2)学生的认知结构;(2)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定势;(2)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特点;(3)教师对迁移教学的有效指导;(1)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2)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1)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2)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3)他们有理解和学习的心理准备(4)学习材料本身的特点(5)教师的教学方法1丰富相关的经验和感性材料(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3)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主动性(3)拓展关键特征。
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包括:(1)有效利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3)充分运用比较方法,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加强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4)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差异化指导。
中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1)及时审查;(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反复阅读与尝试再现相结合;(4)影响中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1)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2)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3)主体的性质。
学习策略: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心理活动。
典型的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整理策略3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整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管理3,学习努力管理4,利用他人的支持。
考试焦虑;是指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中,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等身心因素制约,以焦虑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基本行为模式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如何克服中学生考试焦虑:1?总是做出积极的自我暗示。2.做到最好,不管最后结果如何。3.考前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
班级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65,438+0。班集体可以引导和激励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2.班级集体对中学生自我评价有比较效应。3.班级集体可以加深中学生的自我体验。4.班集体可以监督中学生的自制力。5.班级集体可以诱导中学生自我反省。
建立良好的中学班集体的心理要素主要有:1、确立班集体的目标、确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一种对群体和集体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情绪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中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点是:1,内隐和外显2,稳定性和多变性。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1、提高教学能力2、采用民主的课堂领导方式3、掌握课堂调控能力4、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6、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7、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指教师组织和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教学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
导入艺术:即在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有:1、社会因素A、大众传媒B、社会文化2、学校因素3、家庭因素。
偏差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是一种偏离或抵触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的行为。
中学生越轨行为的具体表现为:1,攻击行为2,犯罪3,自杀。
心理健康: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处于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中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人格和正常的心理活动。
学习问题:1,厌学2,学习压力3,学习困难4,考试焦虑。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措施:1,正确认知2,调节感情3,改变行为。
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1,学校因素2,家庭因素3,社会因素4,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