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长沙贾谊故居》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路过长沙贾谊故居》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他用贾谊被驱逐来表达自己被判无罪、被降职的悲痛和痛苦,强烈控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贾谊介绍如下: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河南)人,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人称贾生。贾谊没什么才华和名气。十八岁时,他在县里被认为是一个好作家。汉文帝当时是大夫,迁为太中大夫,被大臣周波、关英排挤,升为长沙王,所以后人也称贾长沙、贾太傅。

三年后被召回长安,做梁怀王的老师。梁把从马上摔下来摔死了。贾谊深感愧疚,抑郁而死。他只有33岁。司马迁既同情屈原,又同情贾谊,并为他们写了联传,所以后人常把贾谊和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他的政论文章评论时政,文风朴实,议论生动。西汉时鲁迅称之为弘文,代表作有《论秦》、《论积储》、《陈正诗书》等。他的词和赋都是骚体,形式上趋于散体,是汉赋发展的先行者,尤其是《吊屈原赋》、《鸟赋》。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贾谊生于洛阳,人才难得,师从荀况学生张苍。五年前,183,后汉,因能背诗,文笔好,在当地小有名气。河南太守吴公把他叫到门口,很重视他。在贾谊的协助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稳定,天下第一。

汉文帝即位,听说河南郡治理得很好,就提拔他为河南刺史廷尉,吴宫因形势所迫推荐贾谊。汉文帝招募贾谊,任命他为大夫。当时贾谊21岁,是聘请的医生中最年轻的。

在担任博士期间,每当皇帝出题目讨论时,贾谊往往见解精辟,答如流,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汉文帝非常赏识,一年之内就被提升为太忠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