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范文

到了20世纪90年代,资源枯竭、人口过快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阻碍了各国的发展,于是各国开始寻找一条不损害生态和谐和社会公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后,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成为中国理论界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观点概括如下: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环境资源和发展经济,其内涵丰富:

1.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和经济行为的伦理化。以追求财富总量为目标的传统发展实践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社会繁荣,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深刻内涵,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对人类价值观和发展观的反思、变革和重构。

2.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但这绝不意味着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要靠经济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数量的增加,更要强调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改变。意味着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节能减排,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标。它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经济效益,注重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不仅指代际之间的横向公平,也指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它要求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并给他们机会满足他们对更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这一代人不能因为自身的发展和需要,而破坏人类世世代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在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的条件下,用其他形式的财富替代自然资本,在时间的长河中,为我们的后代维持一个可以接受的,至少是不会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水污染、酸雨、空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估计,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以快速发展的1993为例,当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85亿元。

2.存在巨大的资源短缺和浪费。我国人均资源极其短缺,但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我国资源浪费严重,表现为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下、设备老化、产能过剩。

3.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西部地区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不仅使其经济发展落后,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偏差。虽然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到战略的形成已有十多年,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实际效果仍有一定偏差。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虽然可持续发展被视为国家战略,但其在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还不够明确。

在中长期规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往往被视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并行的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其内容仅涉及人口控制、社会发展、医疗卫生、资源环境等。从公众的角度来看,虽然近年来环境意识有所觉醒,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全国公众心目中相当薄弱。他们片面强调消费层面的物质含量,不积极参与影响其环境利益的决策过程。这必然导致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加而忽视发展质量的提高,而忽视公众和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利润最大化机制的驱动下,企业不可能主动将生产带来的环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导致大量不需要支付治理成本的废弃物产生,整个社会的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

(2)制度缺陷导致市场失灵。表现为:

首先,产权清晰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但是,臭氧层、洁净的水、洁净的空气等环境资源是不可分割的,界定其产权的成本非常高,会导致大家无偿地享用和争夺稀缺的环境资源,造成环境资源的过度浪费甚至枯竭。

其次,相当一部分资源的产权没有所有权。在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其资源利用的负面外部效应几乎无节制地向自然圈蔓延,从而形成了“公地悲剧”的演化过程;单个经济实体不考虑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本,只用自己的成本收益来衡量是否继续投资。由于大部分外部效应由其他个体承担,其生产成本相对较小。在这种成本收益关系下,厂商会尽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不顾整个社会的收益远远小于成本。这种个人最优决策和社会最优决策之间的矛盾,使得这些资源的使用难以保持可持续性。

最后,现行资源价格机制的缺陷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由于传统习惯、信息不畅通以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强制性干预,资源价格无法正常反映生产成本。

(3)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机制的缺陷。一是在决策机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目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许多部门共同负责,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环保部门的地位较低。而且部门和地方的“条块分割”往往导致经济发展决策缺乏全面和长远的考虑,跨行业、区域性的问题往往被束之高阁。其次,在控制机制上,“成绩制”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冲突。在中国,用“政绩”尤其是经济增长指标来考核各级干部是非常普遍的。各级干部为了体现“政绩”,任期内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生态环境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牺牲品。最后,可持续发展行为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不明确,难以建立动态机制。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建立绿色GDP指数的关键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从近年来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自然资源和环境会计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1)人们破坏资源(掠夺式开发)、破坏生态、污染环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二)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而必须付出的经济投入或支出;

(3)过度开采和大量消耗造成的资源枯竭的负面影响;

(4)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实施绿色GDP指标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作为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能力。

2.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促进自然、经济和社会复杂系统的协调发展。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的基础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才能协调。因此,中国必须把技术创新提上重要日程。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用政策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基本上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或苦于技术创新资金短缺,只能维持现状,放弃技术创新的选择,技术创新具有正外部性。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对积极开发和应用环保技术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3.进行制度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经济和政治体制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合作,建立部门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其绩效,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宣传和组织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拓宽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提高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手段对于灵活配置环境资源、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应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积极培育环境资源市场,建立合理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合理运用财政、金融和价格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效益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进行价格改革,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中的浪费。

4.不断创新产权制度,完善各种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专属产权,克服* * *资源导致的“公地悲剧”。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可以与同一产权主体相结合,也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分割。按照这个思路,凡是能私有的资源,都可以私有。对于一些必须归国家所有的资源,可以明确将占有权和控制权交给地方政府、企业和集体,从而形成明确的专有权。这种明晰产权的实施可以确保对资源滥用的约束,从而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利益分配上,要向产权所有者倾斜。对产权人过于苛刻的利益分配,会导致过度开采资源以维持目前的生产生活,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再生。

(3)为有效实施长期发展战略和实现资源跨期优化配置创造制度环境。

5.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建议。

(1)拓宽环保资金融资渠道,切实加大环保资金财政投入。为此,需要建立政府环保投入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或财政支出的比例,明确规定环保投入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当然,在我国财力有限、财政支出强劲的情况下,要大幅度增加环保方面的财政支出,还存在很多现实困难,需要寻求其他融资渠道。借鉴一些经济转型国家的做法,可以考虑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该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排污费、罚没收入等。

(2)改革现行的环境收费制度。一是将资源补偿费纳入资源税,同时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税率,使其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实际价值。第二,要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把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改为达标收费,加倍收费,惩罚超标排放的制度。

(3)适时开征环境税,保护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其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筹集环保资金,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包括:开征新税;调整现行税制(完善资源税制度,在现有税种中增加环保条款)。

(4)金融应大力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巨大正外部效应和公益性的“朝阳”产业,国家应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等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6.要做好区域经济的政府协调。市场协调虽然能够促进区域效率的提高,但却无法克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区域经济的政府协调成为必然选择。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应贯彻以下原则:

(1)适度倾斜,即要着力完善生产力布局。倾斜重点可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调整。现在东部地区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有必要及时调整倾斜政策,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

(2)优势互补。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位、经济、科技和智力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创汇多、附加值高、能源原材料消耗低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应该立足于资源开发。主要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西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应在重庆、Xi、兰州等城市发展资源型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3)市场机制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协调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这样,中西部地区就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对东部地区经济和技术的强大吸纳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