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吉林省公务员参考资料:申论作文开头(1)

您好,中国政治教育为您解答:

在作文的开头

作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头。但最好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奔主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揭示文章主题,切忌拖拖拉拉,含沙射影,论点不清。字数应该在100字左右。

一.正式要求

1.开头基本由“引言+论证”组成。论点就像鲜花,但鲜花也需要引言作为陪衬,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2.开头要简洁、准确、客观,不要过多的描述性语言,少一些抒情性。

3.写作没有一定的方法,开头可以不拘一格,但论点要写清楚。

4.开始时要小心使用排比。

第二,方法介绍

1.内涵解释法:题目中的题目有比较生僻的词,第一句就可以直接解释。如果有评分点,一般要求在开头解释生僻字。

2.点引入法:题目中的题目是某个观点,即某人所说的话。第一句话可以直接提取出来进行解释或评价,这是最快、最直接、最有效的返点题目的方式。

3.案例现象法:题目中的题目是案例现象,也可以和案例现象有关,第一句话可以直接引出。

4.时间背景法:题目中的题目可以与当前的时间背景相关。第一句可以写当前的时间背景。

5.名言警句:脑海中有与题目相关的名言警句,第一句就可以直接引出。

第三,经典例子

1,内涵解释法

例子

结合“给定信息”,以“家庭背景”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中心明确,联系实际恰当,内容充实;(2)语言流畅,条理清晰,结构完整;(3)不少于800字。

开头:家庭财富是人口普查所反映的一个国家的人口基数、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其经济实力的总和。但是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我们发现中国的“家庭财富”还是比较薄弱的。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不仅要摸清家底,还要巩固家底。

2、理念引入法

《给定资料3》引用《论语》中的话:“不学礼仪,不可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话题,联系社会现实,自己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1)选择自己的角度,有深刻的见解;(2)参考“给定信息”,但不要拘泥于“给定信息”;(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为1000-1200。

开篇:《论语》中有一句话:“不学礼仪,立不住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礼仪,就站不住脚。学习礼仪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个人培养自己,站在社会上,使国家站在世界上,匹配大国意识。同时,学习礼仪也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使其立足于这个时代。

3.案例现象法

《给定数据4》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是公民愿望的满足,也是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请从这句话引发的思考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从自己选择的角度做自己的题目,观点清晰深刻;(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参考“给定信息”,但不要拘泥于“给定信息”;(4)总字数800~1000。

开头:无论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还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还是限塑令,都是政府出台的政策,都是好政策,真正实现了惠民的意义。好的政策其实是对公民意愿的一种满足,可以培养公民的理性,培养公民的道德。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好政策。

4.时间背景定律

参考所给信息,结合当前政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现状,以自选视角,以“众筹:超越金钱的价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观点明确,理解深刻,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1000 ~ 65438。

开头: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首选。虽然年轻人缺乏资金和经验,但是众筹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众筹的价值除了解决资金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价值,比如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名言警句法

从“给定信息”中可以看出,很多“习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改变的。请以“习惯的对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2)内容充实,论据有力;(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5分)

开篇:哲学家休谟曾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伟大向导”。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习惯总会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习惯既有积极意义,也有一定的消极危害,可谓是非分明。

四、试题训练

《给定资料6》中的题词“时间是失语的,但只有石头会说话”,能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和感受。请参考“给定数据”,以“时间是失语的,但只有石头会说话”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选择自己的角度,思路清晰,考虑周到;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信息”;内容丰富,语言流畅;800-1000字。

参考模型

时间是失语的,但石头会说话。

“岁月无言,唯有石头会说话”是作家冯骥才先生站在贺兰山岩画前表达的一句感慨。

观点引入法。这里的“石”指的是文化遗产。这句话的意思是时光飞逝,岁月无声。只有文化遗产才能告诉我们一段生动的历史。

内涵解读法,这是因为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同时,文化遗产的存在也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传播,满足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文化传承可以从根本上说,因为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一种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比如长城、莫高窟,它们虽然一动不动,但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在这里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战争岁月和精彩的佛教文化。正如著名学者于在他的《文化之旅》一书中所写的:“莫高窟之所以能傲视外国古迹,在于一千多年的层层积淀。看莫高窟,死了一千多年的不是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一千多年来,血管畅通,呼吸均匀停止。这是多么壮观的生活啊。”。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如社戏、皮影戏、剪纸、刺绣、年画等。,虽然它们很难被固定在某个地点或某个时刻,但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了过去集市、村庄里热闹的生活场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生动、亲切、自然,就在眼前。正因为文化遗产承载了我们的历史记忆,它才能告诉生活在大城市的现代人我们是哪里人。

文化遗产也承载着民族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属,是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同质化是大势所趋,学者托马斯·l·弗里德曼甚至提出了世界是平的这一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文化遗产才能识别我们的民族身份。只有这样,我们中国人才能铭记中华民族重视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唯有中华民族在四大文明中的文明从未停止)。没有文化遗产的存在,中国人就不会在海外找到精神家园。

从更高的角度来看,文化遗产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满足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这是因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遗产,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类会通过旅游、探险、考古、学习等方式接触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遗产得到了交流、碰撞、传播和发扬。所谓文化如水。

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间本身不会诉说,只有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然而,目前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当务之急是做精做细,全民保护,科学保护,粗中取精,批判继承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