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高中现代汉语阅读中艺术形式的引入。

现代汉语阅读表达技巧赏析

欣赏是人们通过特定的媒介和艺术形式,逐渐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它既受作品本身特点的调节,又调动欣赏者本身的想象力,因此具有再创作的性质。鉴赏与表达技巧在高考古诗词现代阅读与鉴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复习的最后阶段,一定要足够重视,会答题,答好。下面谈谈基于高考现代文学阅读的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赏析。

一、表达技巧的类别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1.在作品中运用某种表现手法的技巧,如描写技巧、叙事技巧、抒情技巧等。2.作品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照、对比、压抑(先扬或先抑后扬)、庄和声、人称运用等。

3.作品布局的技巧,如立意、线索设置、表白、关怀等技巧。4.语言表达能力,如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风格特点。

二,欣赏和表达技巧的要求

一般来说,欣赏表达技巧有两个层次,一是揭示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二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功能和好处。

第一个层面,如全国卷1999《创世宣言》第二题,“第四自然段说:‘刀法若用错,则一切图像可能一同毁灭;刀法用对了,就是画龙点睛一笔。“这里用的隐喻是什么?再比如2001春季招生卷《黄土》的1题目。”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像这样的问题只能这样回答:“刀法”是对教育方法的隐喻,“象”是对很多教育对象的隐喻。“画龙点睛”的比喻,让很多教育对象成为人才。只要回答了后一个问题,“它象征着父亲、老一辈农民和宽容”。这类试题基本都在“理解”的范围内。

看全国卷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横向比较2004年15套试卷,大部分属于第二层次,即分析运用一些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

如2003年全国卷第三题“乡土情结”中,“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远游四方的趋势,赞扬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解囊,与祖国息息相关。请结合当地情结,分析一下这种写法的好处和作用。”

再比如2004年湖北卷《怀表,很老》第三题。“这篇文章可以根据怀表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种安排的功能和好处。”

后一种情况可以这样回答:①功能:第一层写的是修桌子的过程,为后面介绍桌子的来历做铺垫;第二层是写表的缘起,凸显父亲精神;第三层是写表的传承,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精神的理解。好处:从表面到人,层级分明,环环相扣,严密无比。

作者运用一些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往往是多方面的,所以他在回答问题时不得不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比如前面提到的2003年全国卷的问题,要回答如下:①把乡土情结上升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丰富和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容;(2)具体说明当地的粗花呢情结并没有因为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顾了上一篇文章,又深化了本文的主题。

上面回答的第一点是从“乡土情结”的内涵出发,第二点是从“乡土情结”的持久性出发,第三点是从结构和主题出发。因为作品第一段说“广阔的空间和悠闲的时间不会淡化这种感觉”,第四段说“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不取决于地理距离……”这前后有着奇妙的关怀,并深化了本文的主题。

三、应坚持的原则欣赏表达技巧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欣赏要结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属于作品形式的范畴,除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外,总是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功能”或“益处”首先指的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功能和益处,但用模糊的词语说“功能和益处”而不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总是不着边际,所以很难得高分。比如我们平时听到一些高三学生说:“考试,整天考试。”如果要问:这位同学在表达上用三个“考”有什么好处?也许有人会这样回答:他使用了重复的修辞技巧,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结合当时具体的言语语境做出这样的回答:用一句话连用三个“考试”,强烈表达了部分高三学生对频繁考试的厌倦。相比之下,这两个答案的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

2.应该和语言的鉴赏结合起来。

在文学作品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以欣赏表达技巧要和揣摩语言结合起来。2004年,孙犁的《故乡》入选全国第二卷,第二题是这样的:“第九段,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回忆河流、沙尘暴、屋顶、人们做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这里不妨抽出相关的文字:

品茗的河水确实干涸了,但沙尘暴还是熟悉的;房顶的烟没了,灶下做饭的人早就没了。屋顶长着高高的草,破旧不堪;由于村里人年纪大了,他们都指出,“这一家人都出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第一道题是识别题,答案是“画线”(很多考生看不出来)。第二个问题怎么回答?透过“河干了”、“烟没了”、“厨子早就走了”、“寒酸了”这几个简单的词,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压抑而破碎的景象,一种悲凉的气氛和作者缅怀往事的深深的伤感。如果你没有把握住这些话,没有体会到这些话所透露出的《老房子》作者的心情,你怎么回答呢?

从操作的角度来说,揣摩这里所说的语言,应该更多的是从语言的组合来分析,它会深深地影响到人体。比如1998选的《包秋》第三题是这样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作者分别用了六个‘方便’字和五个‘收藏’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像这样的问题应该这样分析:“便”在句中是副词,修饰限制性动词“是”,“是”后面是节气,这样就可以得到答案:把节气紧紧连在一起,强调流年。“拿”是动词,对其功能的分析要看宾语。其对象范围从具体的“春”、“秋”到“四季”再到“生命”,可见“层层铺开,逐步展开”的表达特点,而本文的主旨是“取生命”,可见其在指出本文主旨方面起到了强化作用。

再比如2000年《长城》第二题:“在这篇短文中,作者主要以第二人称写长城。这种写法有什么优点?②第三人称“it”用在第6段末尾。是什么原因?”事实上,作者在故事前后直接与长城对话,在第6段结尾写道:“因为人们发现……”这显然是对“人们”观点的转述,叙事角度发生了变化,叙述者自然也要相应变化。这就是“理”。如果不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入手,这样的问题会更难回答。

现代文本阅读的表达技巧

一、积累表达手法相关术语。

(1)修辞类

比喻:形象生动,化深奥为简单,平实为生动,抽象为具体,无形为有形,繁琐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色,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是人,善良,自然;生动具体的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工整;节奏鲜明,篇章和谐;高度概括和表达。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衔接好;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价形象生动,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提出问题,吸引注意力;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句:加强语气,加重语言情境;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给句子增加意义,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含义丰富。

对比与对照(正对比与负对比):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一些感受,深化文章主题。

(2)技能

A.叙事方法:年代叙事、插叙、倒叙、补充叙事。

b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高低音声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对比),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情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人物与景物描写)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对比、引用。

D.个人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的感觉)

第二人称称呼(便于交谈,便于表达感情,增强感染力,有称呼的作用,用于外物时有拟人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直接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

e、艺术技巧

借景融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衬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含蓄,使文章富有内涵,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让表达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对比与对照(正对比与负对比):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一些感受,深化文章主题。

速写:言简意赅,没有渲染和对比,有简洁生动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丰富文章内容,轻松表达感情。

消光: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起伏,突出褒贬之类的感情。

以小见大,衬托侧面,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

《出埃及记》1:但幻想终究是幻想,封闭永远无法封闭。多少范公主的鬼魂在月光下随着的声音回来了。多少寒霜弓弦射利箭破喉。蓟门夷为平地,烟台毁于一旦,风中呼啸的利剑掀翻了眼睛。于是,人们发现,面壁不再是屏障,紫塞也不再是奇观。变得可笑,仿佛被时空嘲讽了。在风沙侵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于是我说,你是文化愚蠢的象征,长城!(摘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在这篇短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种写法有什么优点?(2)第三人称“它”用在第六段末尾。原因是什么?

(1)拟人化长城: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表达感情。(2)因为这句话是基于“它被人发现了”,所以描述的是“人”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注意关于表达技巧的问题

问题:1。文章中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

2.作者怎么写“…”而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效果和作用)?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美观)?

2.欣赏线条画文本。

4.欣赏一个段落的艺术技巧或表达效果。

5.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欣赏下面的句子。

第三,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

回答方式:使用的方法(尽量回答全面,展开)+具体分析文章相关内容+效果(常与情感主题挂钩)

四、揣摩高考题,不断加深印象,使答案趋于完美。

关于花和动物的细节主要写在湖北卷1和2008年标题为16的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述中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从艺术表现效果来看,这些细节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1)雾的主要特征:模糊性和屏蔽性;⑵细节描写的艺术表现功能:①突出雾的特征;②丰富文章内容;③文笔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北京卷碧云寺秋色之题19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绘色彩。这和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a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和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经验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大量使用描述颜色的词语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b、在艺术效果上,写出了五彩缤纷的秋叶,表现了秋色的丰富;给人一种视觉享受,充满艺术感染力。

3.天津卷敦煌20。欣赏这篇文章第五自然段下划线的单词。(6分)当美丽的飞天拖着一条长长的带子绕过建筑,穿过窗户时,我们的灵魂也随之飘动,仿佛鱼和鳗鱼从水中滑过。人们怎样才能像这样舞出一条腰带,像一条河流,像一条长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跳舞的风?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都是用灵魂在这条腰带上跳舞。

通过比喻和排比的手段,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美,表现了生命的张扬和对自由的渴望。

4、安徽卷《我与地坛》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欣赏以下句子。(4分)

当他下山去收集所有荒凉的余晖时,正是他爬到另一边燃烧的山顶的时候。

(1)通过“下”“上”等词语将太阳拟人化、形象化地刻画出来。

(2)相比之下,日出日落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3)运用对称的语言形式写山水,给人一种工整的美感。

5.福建卷《银丰》13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请从作品内容和写作上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文章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感。内容从小到大写,边引边看。比如“它席卷了丛林、村庄、田野、河流,读懂了世间所有的美好...使生命之树不朽”。通过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展开景物,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把英雄的激情阐述得淋漓尽致。写作中运用比喻、排比、拟人。例子:“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刻...雕刻...雕塑…………”,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风格更加鲜明生动,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

6.江西卷《迷蒙的敬意》18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但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几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的情景。这里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试作简要分析(6分)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来衬托鲁迅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小时候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来衬托瘸子对鲁迅先生的敬仰。

7.如何理解辽宁卷17《雨韵》的内涵?用哪些表达方式来依次呈现“雨韵”的主题?(8分)第一题(4分)①雨韵是生命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的优美乐章。第二题(4分)①先讨论,谈谈四季的雨和人生的四季②再叙述,讲一下雨中老人和小男孩的故事③最后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

8.四川卷15题词“我爱水”描述了什刹海四季景色的变化。请简要概括并说明这种写法的作用。(6分)总结(2分)①冬天雪白,冰薄;2春天温柔而充满生机;③夏日明媚,夕阳灿烂;(4)秋意渐深,秋荷摇曳。功能(4分)①具体表现什刹海风光之美,②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热爱。

9.《浙江五米》题目19指出了第五自然段景物描写所使用的手法,并分析了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托人);(2)分层景观,远近结合。

作用:①烘托庄重安静的气氛;(2)突出了海孤独无助的处境;(3)暗示人物命运。

问题20 (5分)(1)请用一句话概括海演唱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字)(2分)(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的目的是什么?(3分)

(1)悲伤中充满希望(2) (1)更充分地表现海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海的性格;(2)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3)渲染气氛,使整篇文章笼罩在明暗色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湖南卷谭晶21从推理技巧的角度欣赏谭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进行欣赏。

①抓住题目的重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从“感”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处。以下内容是在前面解释的基础上,推理递进。

(2)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事例中,事例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容易理解。

书信的形式,谈话的方式,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