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的时事作文。两篇文章。急求。【无意闹事者请勿打扰。。。】
近年来,高考题的命题思维从“知识观”向“能力观”和“现实问题观”转变。换句话说,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政治学教材的很多内容都与时事政治有关,需要与时俱进。而时事政治往往反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把高考政治考题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是自然合理的。所以我们平时的政治课教学,我们对高考政治课的复习,一定是和时事政治紧密相关的。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自己的学,都需要把政治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进行理解、研究和训练。既是时事政治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重点,往往是高考时政命题的重点。比如2008年广东高考,第40题:结合雪灾,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41题: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有什么影响?现在的高考题,无论是政治单科题还是综合题,都有相当一部分涉及重大时事。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去分析思考热点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将所学知识与时政热点问题相结合,不仅是热复习,也是经常性的工作。比如中国举办奥运会,圆了百年梦想,中国运动员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突破,这是一个可以从多方面审视的热点问题。在政治生活方面,本届奥运会是历史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届奥运会。既能分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的观点,又能渗透“当前国际竞争的本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的理论知识。在经济生活方面,举办奥运会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生活和哲学中,可以分析出“事物是不断前进的”、“发展的进步性和蹒跚性的统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原理。在文化生活方面,举办奥运会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2.关注国内重大时事政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越来越重视对国内热点问题的考查,对国际热点问题的考查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应该关注国际热点。比如海南省2008年高考政治第26题是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广东省2008年高考政治第40题,考察2008年春运高峰时期冰雪给我国南方带来的巨大灾害相关问题。四川省2008年高考第39题: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解释为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得到不同国家的认可。所以,这几年,尤其是今年,很多重大的时事,我们必须认真关注。比如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中国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范围内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球金融危机,G20峰会,两岸三通。3.注意时事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个时事热点都不是孤立的,我们无法如实了解和把握。一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同样的规律性。我们可以对这些时事热点进行分类整合,从而用一个典型的热点来统领很多热点,比如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指挥许多当前的政治热点。学习它们,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内容本身,还要知道它们的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4.不要忽略关注多年的持续性热点。如天津2008年高考政治第38题:结合第二份材料,分析为什么“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2008年海南省高考政治题26;为什么2008年中央预算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天津2008年高考综合文章第39题: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需形势以及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多年来一直关注的持续性热点。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今年与教材紧密结合的时政热点,还要关注那些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有长期作用、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比如,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三农”、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绿色GDP、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公民意识、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民族团结、国家主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多年来都是热点,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每年的入题角度都在变。多关注这些热点,复习的时候关注这些持续性热点的时事背景。5.时政热点问题可以是“一料多问”的客观题,也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审视同一问题的主观题。比如海南省2008年高考政治16-17题,就是“一料多题”的客观题。比如2008年广东高考第40题,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考察同一个问题的主观题。6.时政热点问题可以直接切入,也可以间接切入。直接切入,即对人们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直接命题,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和考查对象,直接考察考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比如2008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中的1-7题,就是直接切。间接切入考点不容易检测到知识点,一般比较全面间接的反映了命题人的意图。因为政治学更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直接提出重大时事问题外,提议者往往会间接选取更深层次的话题,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时政热点的备考策略1,夯实学科基础,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不是没有基础知识,也不是没有知识体系。不是说调查时政热点问题不需要基础知识。所以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一定要时刻记住基础知识,千万不要没有基础知识就搞热点问题。要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范围和主要知识的考试范围,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主要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对关键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同时,要解决知识的系统性问题,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我们在系统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为分析和回答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调动知识是指在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准确地将接收到的信息与相关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是考生根据试题信息和要求,对保留知识的选择和提取。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重组和转移知识的能力。只有夯实学科基础,特别是掌握主要知识和关键知识,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内在联系,才能准确、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2.关注时政热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高考命题所用的信息往往是时政热点。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问题,往往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要求考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主要是引导学生提高调动知识、判断、阐述、探究、提问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老师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热点问题都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提供素材资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找素材资料,然后进行探索讨论。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既要对热点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分析并得出普遍结论,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提高。热点问题不需要我们死记硬背。关键是要学会分析和思考。通过复习热点话题,可以减少高考题的陌生感,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在复习热点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掌握分析热点问题的方法。对于热点问题,我们分析思考的一般程序是:(1)认真审题,包括审题材料和设置问题。要搞清楚材料有几层意思,了解每一层的大意;要结合审题材料,从每一层材料中总结隐含的观点;要综合概括各种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思想;要搞清楚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注意标题、首句和最后一句以及标点符号。提问中要抓住关键词、中心词、限定词;要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知识范围;要搞清楚设置问题的具体要求,包括答题的方面、角度、范围等。(2)确定论点,构思。要根据材料的中心观点和论点,回忆教材和时政中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筛选题目的具体要求,确定答题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你应该在动笔之前就在脑海中构思,明确答案的要点和层次,保证清晰。(3)认真组织回答,准确表达基本理论;要把基础理论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统领材料,用材料解释理论;对材料的分析要抓住本质;要注意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以时政热点的复习为手段,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全面解读热点问题,达到提高能力、巩固知识的目的。3.加强分析综合,提高回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时政选择题一般直接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围绕这些话题设计题目和选项。这些问题直接作为试题的载体或考试对象,直接考察考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生在答题时,要全面认真审题,明确题意和题意的规定性,搞清楚每个选项本身是否正确,确定后再与题意联系起来,分清个性与个性、可能性与必要性,选择与题意相匹配的选项。时政主观题一般需要结合材料组织答题,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仔细阅读题型给出的背景材料,在阅读的同时联想课本可能涉及和考核的知识点,拓宽思路,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评价这份时政材料。有些政治题还会用图表来考察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看图表材料,包括题目、图表和注释。标题往往是整个图表内容的总结,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的考试和答题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帮助考生回答图表所反映的内容。所有的图表都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则。所以,复习图表的关键是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考生在审图题时容易忽略标注,这对正确阅读图表非常不利。注释是图表类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是图表信息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只有把标题、图表、注释放在一起考虑,才能正确理解材料中表达的思想,轻松答题。值得注意的是,论述题为:①“材料反映了什么”和“材料如何反映了相关的真理”,两个问题的回答要求不同。前者是从个体到一般,后者是从一般到个体。“材料反映了什么?”如果给出的材料只是从单一角度反映了真相,回答的时候实话实说就好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你从多个角度对复杂的材料提出“真理是什么”时,通常要求结合相应的材料简要说明相关的真理。“材料如何反映相关真理”要求材料所反映的相关真理要结合相应的材料来回答,不能简单地罗列真理而不列举材料。(2)“几个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真理* * *”和“几个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真理)”,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要求完全不同。前者要求几个材料一起概括,后者要求每一个材料必须单独说明;(3)“材料如何反映相关真理”“结合材料(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这两个问题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政治论述题大多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内”,但也有极少数问题的答案藏在材料里。要熟练灵活地掌握时政题的答题技巧,就要多练习,多总结,把握规律,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做好政治主观题,特别是时政热点问题,要做到“一扣三结合”:要紧扣题目要求,要结合教材,要结合材料,要结合时政。4.正确把握方向,选择好复习资料。每年的政治高考涉及的热点非常广泛,出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很灵活。目前时事复习资料种类繁多,让学生眼花缭乱,一头雾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筛选,严格把关,选择一份理想的材料作为复习参考。在选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选择官方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这类书籍的质量一般都能得到保证。(2)数据不要太厚。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去了解时政的背景材料。关键是要学会分析和思考的方法。(3)数据要有针对性和及时性。高三政治考前复习还是要“回归书本,坚守考点”。因此,选择的复习资料也要体现这一要求,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要有科学性和启发性。(4)政治高考对时事政治的要求是“年内国内外重大时事”,要求我们购买复习资料。
两个。
1培养时代感
首先,通过日常的关注,培养自己的时代感,即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你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最好的还是最坏的,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个时代最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都会体现在时事新闻里,不是一两条,而是每天的时事新闻。了解一个社会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媒体每天报道什么,这个社会每天发生什么,人们关注什么。通过持续关注时事新闻,培养我们的时代感,让自己融入这个时代,从宏观上把握这个社会的基本脉络。
培养时代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的文章有时代感。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时代,你的话题,你的语言,你的观点,你的立场和判断,就会坚守这个时代,反映这个时代,融入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味道和温度,不会脱离这个时代。
2培养批判性思维
其次,关注时事新闻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看新闻不仅仅是看新闻,在关注新闻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对新闻的看法。你看新闻的时候,自然会有这样的意识:如果让我评论这件事,我会怎么评论?看每一条新闻的时候,其实潜意识里都会有自己的判断,都在默默的评论。例如,当你看到邓玉娇事件时,你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关注青海地震,你心中就会对灾情有一个判断。随着不断的关注,我们会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模式。是的,我有表达自己的冲动。写出来。恭喜你,你终于开始了。
3培养接触时事的意识
再次,关注时事新闻可以培养你的时事联系感。
写时政评论往往不仅仅是一条新闻,而是考验一个人把不同的新闻联系起来的能力,从看似不相关的新闻中寻找联系,从今天的新闻中想起一个月前的另一条新闻,在对比中突出一个观点。从这个到那个,我说反了,我引用了一系列类似的新闻来组合评论,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比如,2010年4月,我为www.zhlzw.com新京报写了一篇社论,名为《为什么小小的社保改革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新闻从一开始:我国礼宾改革有新举措。今后中国领导人出访,将简化驻外使领馆组织欢送活动的安排,不再组织华侨到机场迎接。看到这个新闻,想起03年也有类似的改革。当时的改革是“中国领导人离任回京不再举行告别仪式。”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这种改革一直在进行。65438至0978,外宾访华欢迎仪式地点由机场改为人民大会堂广场,不再组织群众欢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领导人访华时一般不再举行答谢宴会。因为你关注时事新闻,把这些改革联系起来,会让你的评论有很重的历史感。
我也注意到了当天胡锦涛主席访美的另一条消息。在会谈中,胡锦涛和欧巴马还分别为最近在美国和中国煤矿事故中遇难的矿工默哀一分钟。我在文章中说,为遇难者默哀也是一种仪式,与礼宾改革中“取消告别”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礼宾的小改革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中蕴含着公众对民本政治的认同。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变化,也能触动公众对民本政治向往的心弦。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想起了一些负面新闻。也就是当地领导出行时欢迎的氛围很受欢迎。不管天气多热,都让小学生打扮起来,手捧鲜花欢迎,还喊口号,衬托领导的威风。我会在评论里用这个新闻,从反面论证“减少地方领导打招呼发的繁文缛节,领导出行减少扰民。”这样文章会很饱满,论点也会很有力。
还有,持续的、习惯性的关注时事,会让你的文章更贴近现实,你的观点更符合实际。某媒体评论的主编告诉我,现在不喜欢请专家写评论了。为什么?专家写专业文章,是因为长期专注于某个问题,非常专业、权威、深入。但由于对时事关注不够,不能很好地将认知与新闻结合起来,像学术论文一样写时事评论,严重脱离实际。很多专家写的文章充满了抽象的推理,缺乏把他的推理和自己平时关注的新闻结合起来的习惯,所以没有现实的穿透力和说服力。这样的文章根本不适合发表在时事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