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用户版]

#教师资格证#简介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出炉。考完试后,KaoNet整理了众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面试网络版真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1

一、试题复习

高中化学中物质的分类

试着谈论这个话题

1.标题:物质的分类

2.内容:

通过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而获得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前者属于分散物质,称为分散质;后者起着包含分散质的作用,称为分散剂。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九种组合(如图2-4所示)。

当分散剂为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分散质颗粒的大小分类,分散体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悬浊液。溶液中的溶质粒子通常小于1nm,悬浊液中的粒子通常大于100nm。它们之间的胶粒大小在1 ~ 100nm之间。

如果考察溶液、胶体、悬浊液三种分散体系的稳定性,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无论储存多久,正常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从溶剂中分离出来;混浊液体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比如河流中夹带的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介于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属于亚稳态体系。

有些液体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从溶液中分辨出来。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

3.基本要求:

(1)需要适当的情境创设。

(2)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

(3)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辩护话题

1.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吗?

2.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试题分析

教学过程

链接1:引入新课

老师让初中生学习物质的分类,那么根据物质的种类,物质怎么分类呢?

学生的答案分为纯物体和混合物。

老师的提问可以进一步分类吗?

学生回答纯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在老师指导之前,我主要学习了纯物质的进一步分类。今天,我将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

环节二:新课程教学

老师的提问混合物通常是将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我们称这样的系统为分散系统。看课本找分权部门的概念。

学生回答将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

提出问题并结合分散体系、分散体和分散剂的概念。硫酸铜溶液和泥水的分散体和分散剂是什么?

学生回答在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是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分散剂。溶液中溶质分散体为硫酸铜固体,分散剂为水;悬浊液中的分散质是泥浆,分散剂是水。

根据分散剂和分散质的状态(气体、液体和固体),分散剂和分散质有几种组合,并给出了具体的例子。

学生回答齐琦(空气);液态气体(云);固体气体(粉尘);气体和液体(泡沫);液体(酒);固体液体(泥水);气体-固体(海绵);液体固体(珍珠);使(合金)凝固。分散在支架外面,分散剂在支架里面。

提出问题:根据分散质颗粒的大小,可以对分散体系进行分类吗?

学生回答分散体系根据分散体颗粒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悬浊液。

提问,分别过滤Fe(OH)3和泥水。观察并记录你所看到的。这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回答胶体的分散体可以通过滤纸的小孔,而悬浊液的分散体不能,说明悬浊液的分散体颗粒比胶体的大。

提出问题,结合刚刚做的实验和教材《科学史》的内容,考虑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和胶体颗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胶体能不能发光。

同学回答可见光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粒直径在1 ~ 65438+400 ~ 7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波长,能散射光波。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光束被胶体粒子散射,而不是胶体粒子本身。

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光通过溶液和混浊液体时没有明亮的“路径”。

学生回答,溶液中也会发生光散射,但是散射很弱,因为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因此,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观察到廷德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观察不到。

链接三:拓展提升。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析:是弥散体颗粒的直径,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此特征有关。

第四步:总结作业

让学生回答他们在这堂课上的收获,他们学到了什么,以及他们对学习的感受。

作业:胶体还有哪些性质?课后预习。

国防专题分析

1.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吗?

参考答案

不会,Na2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

2.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版本2

一、试题复习

高中化学“提取”

试着谈论这个话题

1.主题:提取

2.内容:

利用物质在不互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从它和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萃取物质。这种方法被称为提取。萃取后分离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的操作称为液体分离。分液漏斗常用于液体分离。

(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然后注入4mL四氯化碳,盖上玻璃塞。

(2)右手按住分液漏斗的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置并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如图1-7);摇动后,打开活塞放出漏斗中的气体。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上,静置(如图1-8)。

(4)液体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或将塞子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然后拧开分液漏斗下方的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下烧杯壁(如图1-9所示)。

图1-7反转分液漏斗时关闭玻璃塞和活塞图1-8提取图1-9分离。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提问,要注意师生互动。

(2)教学过程需要用相关教具进行实验或模拟演示。

(3)板书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辩护话题

1.提取的原理是什么?

2.在进行独立提取实验时,作为老师应该指导学生什么?

二、试题分析

教学过程

链接1:实物进口

物理显示器显示球形分液漏斗和梨形分液漏斗。

我们初中常用的是球形分液漏斗,这个也叫分液漏斗。它和球形分液漏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脖子短,水桶大。

老师引导这个漏斗叫梨形分液漏斗,我们今天就用它来做一个实验。

链接2:探索新知识

老师指示梨形分液漏斗在参与实验过程前需要检漏,以便确定是否可以使用。

演示实验中梨形分液漏斗的检漏和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颈部的旋塞,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适量蒸馏水,观察旋塞两端和漏斗下口是否有泄漏。如果没有,关闭上磨塞,左手握住旋塞,右手食指按压上磨塞,倒立,检查是否漏气;如无漏水,则直立,将上研磨塞旋转180度,倒立,检查是否漏水。如果没有漏水,可以使用分液漏斗。)

学生实验梨形分液漏斗的检漏操作。

老师引导一个梨形的分液漏斗做一个新的液液分离的实验操作,将碘从碘水中分离出来。

提出问题,思考提取原理。

学生回答物质在不互溶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从它和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萃取物质。

为什么要选择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从碘水中萃取碘?

因为碘溶于四氯化碳,而四氯化碳与水不相溶,不发生反应,所以可以用作萃取剂。

提出问题,用视频中的演示实验总结提取实验的操作步骤。

学生回答(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然后注入4mL四氯化碳,盖上玻璃塞。

(2)右手按住分液漏斗口,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置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摇动后,打开活塞放出漏斗中的气体。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上,静置。

提问:萃取前后分液漏斗颜色如何变化?萃取后的上下溶液含有什么?

学生回答,提取前,漏斗中的碘水呈黄褐色,提取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变浅,下层呈紫红色,是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提出问题,思考提取后如何分离溶液的上下两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下层溶液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目的是使目标产物更纯。(可以犯错,老师会改正。)

演示液体分离实验。

液体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颈部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然后拧开分液漏斗下方的活塞,使下层液体缓慢流下烧杯壁。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老师总结,充液→摇匀→静置→分液。

链接3:扩展和推广

学生实验从碘水中提取碘,老师巡视指导。

第四步:总结作业

总结:老师和学生* * *总结这节课的内容。

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国防专题分析

1.提取的原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萃取是一种单元操作,它利用系统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不同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即利用物质在两种不溶(或微溶)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溶质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2.在进行独立提取实验时,作为老师应该指导学生什么?

参考答案

在学生自主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操作不规范、仪器问题(如梨形漏斗泄漏)等,还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版本3

一、试题复习

高中化学“自然界的氮循环”

试着谈论这个话题

1.主题:自然界的氮循环

2.内容:

氮是动物、植物和原生动物(如真菌和细菌)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维持高等动物和植物活动的必需元素,所以氮的循环涉及地球生物圈的方方面面。

在自然界中,大豆、蚕豆等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铵离子(NH4+)和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最终转化为蛋白质。动物从植物中获取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植物残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NH4+、NO3-和NH3,再回到土壤和水中,重新被植物吸收利用。此外,在排放条件下,空气中的少量氮与氧结合生成氮氧化物,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影响自然界氮循环的另一个方面是人类活动。人们通过化学方法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将氨转化为各种含氮化合物(如氮肥、硝酸)。一些含氮化合物转化为土壤、大气和水。化石燃料燃烧和森林、农作物枝叶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氮循环。

3.基本要求:

(1)需要简单的黑板设计来配合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

(3)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辩护话题

1.氮循环中有哪些重要的物质?

2.你在这门课上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二、试题分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况介绍

播放视频老师上课前播放了一段闪电的视频。

老师导闪电是自然现象。俗话说“一场雷雨带来一份肥料”。雷雨过后,人们发现庄稼长势很好,叶子是绿色的,就像刚施过氮肥一样。那么雷暴产生了什么肥料呢?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课* * *和学习氮循环是一样的。

环节二:新课程教学

阅读指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氮循环涉及地球生物圈的方方面面”的材料

请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3-2-2提问,并告诉我们氮气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

学生的答案预设学生分析动植物、雷暴和人类活动。

老师提问氮循环的三种方式。请找出氮循环过程中的几种含氮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标出氮的化合价,指出它们的物质类别。

学生回答结合氮循环寻找含氮物质,写出化学式,标化化合价,指出类别,然后向小组代表汇报。

老师指导指导完善不完善的地方。

老师问: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人们通过化学方法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将氨转化为各种含氮化合物(如氮肥、硝酸)。一些含氮化合物转化为土壤、大气和水。化石燃料燃烧和森林、农作物枝叶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氮循环。

环节三:巩固提高

老师要求用图形的方式展示生物圈中氮的循环。

小组讨论

国防专题分析

1.氮循环中有哪些重要的物质?

参考答案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主要是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和硝酸。

2.你在这门课上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我在这门课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对话、讨论和阅读指导。首先,会话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提出了若干指导性问题,如“自然界中氮循环的方式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中氮循环产生哪些影响?”诸如此类,引导学生学习。其次,由于本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允许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并分组绘制生物圈中氮循环的流程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