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哪些明暗的双重线索?

众所周知,鲁迅的名篇《藤野先生》中有两条线索,即藤野先生的记忆(明线)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暗线)。围绕这两条线索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关于这两条线索的讨论或者争论,始终集中在这两条线索哪个是主线,哪个是辅助线的问题上。然而,仅仅探究这两条线索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是不够的。我们认为,如果一篇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各自为政,没有融合,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是不可理解的。所以,在不知道这两条线索是如何融合的情况下,讨论哪条是主线,哪条是辅助线,意义不大。当然,如果你想探讨这个问题,前提是首先要明确这两条线索中哪一条是主线。我同意这篇文章是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为出发点的(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论述,本文不再赘述)。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讨论一下,明暗线索是通过哪个“点”融合的。我想,藤野先生对中国的“希望”正是本文将两条线索融合在一起的“点”。作品描写了藤野先生关心鲁迅先生学习的几件事——帮助鲁迅先生长期增删讲义,认真修改鲁迅先生画的血管图,对鲁迅先生放弃学医表示由衷的惋惜等。这种关心不仅仅是一个学者的正直和善良,我更佩服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和救国之志。鲁迅先生带着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思想去了日本,甚至从东京转到仙台学医。在东京,他看到了清学生的丑恶,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于是他离开了自己讨厌的东京的学习环境,转到了仙台。作为老师的藤野先生,我们应该对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这一点可以在藤野先生后来的文章中看到)。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特殊照顾和悉心培养,是基于对其爱国精神的同情和尊重,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的救国救民之志吸引和感动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特别照顾和悉心培养,是希望鲁迅先生能更好地实现报国之志。这也是中国的希望。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希望,其实是中国希望的具体化。关于这一点,作品中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他对我的殷切希望和孜孜不倦的教导,总之是为了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总的来说是为了学习,就是希望新医学传到中国。”纵观全文,这是作者对藤野先生唯一一次直接的评价(或褒奖),可见这两句话在文中,在鲁迅先生心中的分量。如果不清楚前一篇文章中的两条线索是通过哪个“点”融合的,那么写作就完全清楚了。这句话告诉作者。如果藤野先生只关心鲁迅先生本人,那么这篇文章中的两条线索无论如何是找不到的。一位外国学者寄希望于中国。这种希望虽然不同于鲁迅先生对祖国的希望,但对于抱着救国救民思想赴日留学的鲁迅先生来说,无疑是善良的,是可贵的。这是藤野先生对中国的希望。更激发了鲁迅先生的救国热情和信念,使得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远远超过了普通学生对老师的普通感情。他一方面有爱国的志向和抱负,另一方面对这种爱国有同情和尊重,他爱中国,爱中国,对中国有希望。这种希望是沟通两颗心的渠道,是维系友谊的纽带。正是“点”融合了本文的两条线索。只有这样,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他的怀念,他的爱国情怀这两条看似不相关的线索,才能在一篇文章中和谐共存。正是通过这个“点”,本文中的两条线索才真正“走”在了一起。在文章的最后,他写道:“每当你晚上累了,只想偷懒的时候,我就在灯光下瞥见他背上黑瘦的脸,好像要说什么抑扬顿挫的话,这一下子让我良心发现,增加了勇气,于是我点了一支烟,继续写一些让‘先生’深感痛苦的话。”这段话写了鲁迅先生见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回忆了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和鼓励。我回想起藤野先生对中国的希望,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和战斗勇气。如果说这段话之前两条线索是平行的,那么在这段话里,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表达的敬意和怀念,以及他强烈的爱国情怀,真的融合在一起了。正是因为藤野先生对中国的希望,这个“点”,才不会让人觉得缅怀藤野先生与表达爱国情怀无关,才会让我们体会到藤野先生的崇高与可敬。正是因为藤野先生对中国的希望,文章中的两条线索才能自然交融,没有斧痕,才使得这篇文章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如此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