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试题

多项选择

1.考查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掌握、理解和应用。其中之一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准确、严格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基本化学概念的内涵。所谓概念的“内涵”,就是学习化学概念时通常所说的“定义”。

例如,原子是[]

A.维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b .物理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C.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d .不能再分的粒子

这个问题的梗——“原子是什么?”说明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原子的定义。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生准确掌握一个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还能正确区分原子和分子两个重要概念。否则就有可能选错D或者A和B。

另一类题目考察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基本化学概念的应用范围(所谓概念的延伸)。

例如,以下更改是物理更改[]

A.白磷在空气中自燃b .干冰在室温下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c .用盐酸除锈D .将蓝矾加热成白色粉末。

本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物理变化的概念正确理解选项中给出的四种变化,并判断哪个选项属于物理变化。要求学生首先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即物理变化的定义),然后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这是关键),最后从选项中识别出“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b .当然,如果考生掌握了以上三个要求,并且对于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可以快速判断出化学变化(如“同一物质的三态变化一定属于物理变化”等)。),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更快的得到。

有些选择题考察的是学生能否从不同角度清晰地把握同一个概念。

例如,关于H2S、H2O、硫酸和H2,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两者都含有氢。氢以化合态存在。

C.氢的化合价是一样的。两者都含有两个氢原子。

题干中给出的四种物质中,前三种是化合物,第四种是单质,所以学生可以明确否定选项B和c,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识别A和d两种说法,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在考试时要认真仔细审题。同时,对物质组成的描述必须从宏观或微观角度加以区分。在这个问题的题干中说“四种物质显然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所以对应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元素”——A,这也从宏观角度描述了物质的组成。对于答案D,如果修改了词干,就是正确答案:“四种物质在一个分子中”和“都含有两个氢原子。"

又如,CO2、SO2和NO2的含量高达[]。

A.氧元素b .氧原子

C.氧化剂d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因为题干说的是“在分子中”(微观),所以正确答案B应该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确定的。

有些选择题一题考查多个概念的知识点。

例如,在下列物质中,可还原的单质是[]

A.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碳

这个问题不仅考察还原物质的掌握程度,还考察简单物质和化合物能否区分。选项中的还原性物质是A和D;其中简单物质为d .因为在此题所属的大题开头,提示性解释中指出“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一氧化碳”按选项顺序放在A中。如果考生审题不仔细,会把“简单实质”错当成“实质”,或者看到“可约性”才答题,那么很可能选A,丢D,导致这道题无法得分。

再比如,在t℃下,将X克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Y克不含结晶水的晶体,那么该物质在t℃下的溶解度和饱和溶液在t℃ []下的质量分数应该是哪组表达式?

这个问题也考察了学生对溶解度和质量分数概念的掌握程度。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掌握溶解度和质量分数的概念。其次,要认真审题,明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溶液质量:x克溶剂质量:(x?溶质质量:y g

设溶解度(t℃)为s,溶质溶剂

y x?y

S 100

与选项a一致,再求质量分数:

也符合选项a,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a。

2.考查化学基础理论的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相关规律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下面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阴离子是[]

题目中,我们来指出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考生要知道组成物质的几个基本粒子——分子、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等。我们还应该知道它们的基本特性——分子和原子是不带电的,所以粒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量应该是相等的;阳离子和阴离子都是带电粒子,其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如选项中的B),而电子数大于质子数,这就意味着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这些选择题中有一部分考察学生能否识别出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构型、相同最外层电子构型或某种变化规律的粒子。

例如,在以下几组粒子中,核外电子组态与氖原子的结构相同[]。

Nab.mg和A.F .的S2

C.O2-和Na+?D.Cl和s

考生要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原子核电荷为1~18的简单离子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氖的核电荷为10,其核外电子分别排列在K层和L层,K层2个电子,L层8个电子。符合干题要求的粒子应该是原子核外有两层电子的非金属元素。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个话题,可能更快得到正确答案:因为其他元素的核电荷与氖不同,而核外电子组态与氖原子相同,所以这个粒子一定是离子,而不是原子,从而否定了答案A和D;答案B中的一个粒子是原子,同样被拒绝,所以只剩下答案C,这是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还有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初步知识掌握程度的选择题,通过原子结构与形成化合物分子式的关系提出。

比如A元素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B元素最外层有2个电子,那么A元素和B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

A.AB2公司

C.BA2 D.BA

从题干的已知条件来看,A元素应该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可以抓住两个电子形成。二价阴离子;元素B应该是金属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失去两个电子可以形成+2价阳离子。因此,化合物中元素A和B的原子序数比为1?1;根据分子式书写的一般原则,金属元素的符号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的符号写在右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再比如,下面几组数据是元素的核电荷数,其中两种元素能形成X2Y型化合物的那组是[]。

A.11和17b.16和12

C.1和8d.6和16

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差不多,只是题干里给出了分子式,每组元素的核电荷数在选项里。从每个选项中的核电荷数可以知道每一组元素是什么,进而可以推断出这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类型:A组是XY型(NaCl);b组为YX型(MGS);C组为X2Y型(H2O);D组为XY2 (CS2)。因此,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c .

利用选择题,还可以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电离理论的知识。

比如有三种金属,A,B,C,同时放入盐酸和A的盐溶液的混合物中,发现A的表面没有气泡,而B和A的表面有气泡析出,C不反应。那么A、B、C的活动顺序应该是[]。

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金属活动序列表的应用能力。在解这道题时,要分别分析A、B、C与盐酸的反应,B、C与一种盐溶液的反应,然后综合出总的结论。在与盐酸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到活性B?甲,乙?c;从b和c与一种盐溶液的反应可知,活度b?一个一个?c .综合两者,本题正确答案是B(B?答?c)。

3.多项选择题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在选择题中,考察学生对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一种是考察对材料性质的掌握;另一种是考察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以及概念、理论、实验和计算的结合。前者相对简单,后者比较复杂。

例如,在下列条件下的氢氧化钙溶液中,最大质量分数是[]

A.80℃时的饱和溶液

C.20℃的不饱和溶液d . 80℃的不饱和溶液

其实这个题目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趋势。在固体物质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与大多数固体物质不同,但有一个例外,即当温度升高时,其溶解度有降低的趋势。此外,在相同温度下,不饱和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小于饱和溶液。因此,在考虑上述两个因素中的后一个因素时,选择选项C和D。考虑到前一个因素,排除了选项A。因此,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b .

再比如,不能直接与水结合的酸性氧化物是[]

A.氧化钠b .氧化铁c .二氧化硅d .二氧化硫

选项a、b为碱性氧化物,淘汰;选项d可以直接与水结合,也排除。正确答案是c。

从这两道选择题可以看出,我们往往会从许多关于物质性质的化学知识中选择特殊的物质或性质,来检验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时,对于化学知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注意方法,把握规律。对于有特殊性的问题,要努力个别记忆。

注意区别是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与其他化学知识相结合的选择题,还是多知识点选择题。

例如,下列物质能与水反应,溶液的pH值大于7 []

A.CaO B.CuO C.CO2 D.SO2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考生知道哪些氧化物能与水发生反应,反应后产物水溶液的酸碱性,以及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根据以上几点,题目要求的物质应该是A(即能与水直接反应的碱性氧化物)。类似这个问题,比如:

下列物质能溶于水并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是[]

A.氧化铜硼K2O氧化锰二氧化硫

本题用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解释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而上一题用pH值来解释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这个问题的思路和上一个问题一样,答案是b。

将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与简单计算结合起来的命题,增强了题目的思考性,有助于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一块质量为7克的锌可能含有下列金属杂质之一。当它与足够的盐酸反应生成0.2克氢气时,金属锌中所含的金属杂质为[]。

A.铜硼铁碳钙镁

根据已知条件,如果锌与盐酸反应生成0.2 g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参与反应的锌的质量为6.5 g,而现在不纯锌的质量为7 g。所以锌中的杂质应该是不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或者是与盐酸反应生成等量氢气时消耗金属质量比锌多的金属。答案只能是选项中的A,选项中的B、C、D三种金属都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生成等量氢气时消耗的金属质量小于锌(生成0.2g氢气时,分别消耗5.6g铁、4.0g钙和2.4g镁)。如果这三种金属中的任何一种与作为杂质的金属锌混合,7g不纯的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4.选择题考察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类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内容一般包括常用实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常用试剂的存放和取用,常见反应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等。

多项选择问题,例如:

下列仪器中,可以用来加热药液的是[]

①试管②量筒③蒸发皿④广口瓶⑤烧杯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问题中可供选择的答案有很多,而且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此时独立答案的序号(本题1234⑤等。)组合成A、B、C、D四组,答题时选择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作为正确答案。在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一种方式是从1234】等备选答案中选择符合问题含义的答案。然后从A、B、C、D的选项中,找出由上述答案数字组合而成的选项作为正确答案。另一种方法是“排除法”,当我们对一些备选答案不确定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剔除掉肯定不符合问题答案编号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比如本题备选答案中的②和④肯定不能用于供暖,所以排除了含②的选项A、B和含④的选项C。这个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类似话题如下:

用托盘天平称量烧碱时,药品应为[]

①放在烧杯中②放在干净的纸上③在左盘称重④在右盘称重。

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①和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只要明确称取烧碱不允许放在纸上,否定选项A、B、C(即排除包含②的选项),就可以确定D为正确答案。

这种选择题也可以出现在元素与化合物、基本概念等题目中。

比如按照氯的化合价顺序:NaCl。O4,(a),高氯酸,高氯酸,(b),氯化钠。括号A和B中要填写的物质是[]。

①Cl2 ②CaCl2 ③KClO3 ④KClO2

A.a① b② B.a③ b④ C.a③ b① D.a② b④

把题目复习清楚后,会决定A处填含+5价氯的化合物(③),b处填含0价氯的物质(①),因此,答案是c。

选择题中考察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较为常见。

例如,下面的实验操作是不正确的[]

A.倾倒药液时,试剂瓶上的标签要指向手掌。

b .当固体颗粒被放入试管中时,颗粒应沿着管壁慢慢滑下。

C.剩下的药可以放回原来的瓶子里。

D.用橡胶滴管将试剂滴入容器时,滴管不得接触容器内壁。

答案是c。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离不开物质的本质。所以结合实验操作考察学生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也是这类题目的一种形式。

例如,气体可以通过排水法和向上排气法收集,因此气体具有[]的性质

A.溶于水,比空气轻

C.可溶于水,比空气重

可用排水法收集,且应不溶于水;可以通过向上排出空气来收集,空气应该比空气重。所以正确答案是d .此题说明实验操作离不开物质的性质,操作反映了性质,性质决定了操作。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动手操作,还需要良好的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

在实验题中,去除杂质和选择试剂是常见的。例如,硝酸与少量盐酸混合。为了去除盐酸,可以添加的一种试剂是[]。

A.bacl2溶液B. NaOH溶液C. AgNO3溶液D. Ba (NO3) 2溶液

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分析杂质(盐酸)和主成分(硝酸)的区别(酸根不同),然后确定什么样的试剂能去除杂质而不带入新的杂质。本题应选择AgNO3溶液(C),它能将盐酸转化为氯化银沉淀和硝酸,从而将杂质转化为可分离的物质(AgCl沉淀)和主要成分(硝酸)。

5.带计算因子的选择题

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基本计算技能。这些题都含有计算因素,但一般都是简单的运算,数字也不复杂。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清楚化学原理。

例如,如果将6.5g锌分别放入足够的下列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溶液质量会下降[]。

A.硫酸铝硼硫酸铜硫酸氢钾硝酸银

在问题的题干中,我问“哪个选项的解质量在下降?符合题意的答案应该是:(1)与锌反应。(2)反应过程中溶解的锌质量应小于沉淀物质(气体或不溶性固体)的质量。以这些条件衡量,选项A被淘汰【不满足条件(1)】。选项b。

乙:Zn?Cu C:Zn?H2:锌?2Ag

X=6.4(克)y=0.2(克)z=21.6(克)

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有些题目不仅需要简单的计算得到数值结果,还需要反应的实际情况。

比如一个同学用氢气将8克氧化铜完全还原成铜,实际消耗的氢气质量是[]

A.0.2g B .大于0.2g C .小于0.2g

D.0.125 E .以上均正确。

经计算,8克氧化铜完全还原为铜,参与反应的氢为0.2克,但A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考虑到反应的实际情况,在加热含氧化铜的试管前,应先通入氢气,赶走试管内的空气后再加热;待氧化铜完全还原为铜后,停止加热,继续向试管中通入氢气进行冷却,然后停止通氢。这样,实验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氢气质量当然大于0.2 g,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化学计算的关键在于反应原理。

例如,如果将6.2克Na2O溶于93.8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约为6.6%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将6.2克Na2O溶于93.8克水中,得到100克溶液,溶质为6.2克,所以答案为b,这是错误的。因为Na2O溶于水反应生成NaOH,得到的溶液是烧碱溶液,溶质质量是8克,不是6.2克。因此,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a .

在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中,一个是浓溶液稀释度或浓稀溶液混合物的简单计算。

比如2公斤含15%氨的氨水,稀释到0.3%氨时需要加入[]。

a . 98 b . 100kg c . 102kg d . 104kg。

如果按照一般的计算流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分几步就能找到答案:

(1)2公斤15%氨水中的氨含量=2×15%=0.3(公斤)。

(2)含0.3kg氨的0.3%氨水的质量:

0.3千克/0.3% = 100千克

(3)稀释浓氨水时要加入的水的质量= 100kg?2公斤=98公斤

答案是a。

还有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十字”法,这种方法计算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快捷。这种方法可以表示为:

其中a代表浓缩液的质量分数。

b代表稀溶液的质量分数;如果是水,b为0。

c代表混合浓缩液和稀释液的质量分数。

d是c和b的差。

e是a和c的差。

D与E的比值,即浓溶液与稀溶液混合时的质量比。由于D和E只求比值,所以A、B、C可以给出上式中不带百分号(%)的值。

以上题目为例,用十字法求解如下:

即用15%氨水和水配制0.3%氨水时,15%氨水和水的质量比为0.3?14.7就是1?49.如果茎中15%氨水的质量为2 kg,则需要98 kg水。这个解决方案看起来简单多了。

再如,用60%的酒精溶液A和25%的酒精溶液B配制成45%的酒精溶液,则溶液A与溶液B的质量比为[]。

A.1?2 B.2?3 C.4?3 D.3?1

E.不确定

用交叉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质量比a?B=20?15=4?三

因此,正确答案是c。

在选择题中,还有一个关于由体积比计算溶液质量分数的问题。

比如1.84g/cm 398%浓H2SO4用来配制1?10稀硫酸,其质量分数为[]

a . 9.77% b . 9.8% c . 1.23% d . 1.74%

想在梗里准备1?10稀硫酸是体积分数,溶液是质量分数。这里,需要明确溶液、溶质和溶剂各自的质量及其关系;第二,要注意区分体积和质量,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密度。具体计算是:

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