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地理主观题?。。?

回答主观题的方法和技巧

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主观题基本稳定在三类题型中。第一种:选择性主观题。答题的过程和选择题是一样的,只不过不一定是单选,而是你选了几个。第二种:填空主观题。第三种:简答主观题。这两类主观题对答题方法和技巧的要求较高:考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但很多考生的回答存在句子不完整、语言不规范、非术语化严重、缺少关键词、组织不清晰、废话较多甚至跑题等特点,使得回答不准确、不完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回答主观题的步骤

1,仔细审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命题方向,才能有的放矢。一个问答由话题标题词、条件词、内容答案词和解决方法词组成。题头词是答案讨论的直接对象,条件词一般是地理事物答案的范围、时间或性质。内容回答词是问题必须回答的内容,回答方式词是回答方式。比如题目要求:简述小区域水电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的中心词是“水电开发”;条件词是“呈小面积”、“有利”;内容回答词是“因素”;解决方案的词是“简要解释”。在审题的过程中,首先要考察中心词,明确要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在中心词上加子弹或圈圈,提醒自己聚焦中心,不要偏离主题。其次,考察条件限制词。根据条件限制性词语的内容和性质,转移、筛选相关知识,确定答案范围,列出答案要点。然后结合答案词和内容答案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问题含义的简洁答案。

2.解读图像,提取有用信息。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只要我们深刻理解其阅读方法和要领,就不难解读。为了节省时间,最好开门见山,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有用信息。比如题目要求:简述小区域水电开发的有利因素。这里必须提取的有用信息是:小面积在哪里?

3.对接迁移

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往往是一个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进行自我加工、再表达、再生产的过程。无论是不熟悉的地理知识,还是已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学生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的联想和迁移,实现与新题型的对接,从而找到准确答题的切入点。比如“简述小区域水电开发的有利因素”,我们首先可以联想到影响水电开发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口袋状地形,地质条件好,有利于开发;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能源市场需求大是有利条件。然后根据图示小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相关特征。被迁移,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因素被剔除。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非选择题的最终结果,也是高考评分的直接依据。书面表达的水平直接影响高考的成败,所以书面表达是回答非选择题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环节。在写作中,除了避免上述问题外,学生应尽量做到:一是构思或拟写答案,尤其是答案的重点,选择关键词写在草稿纸上,并附上小序号,便于理清思路,区分层次,有利于通过对比图像信息增删答案的重点;二是要认真审题,避免错别字、不清楚、不严谨、口语化或违背已知原理和规律,提高得分率;三、保证字迹工整,纸面干净是给阅卷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之一。一卷好的面条必然有利于得分;反之,就会有害。再好的答案,其模糊的字迹和歪歪扭扭的排版让阅卷者看起来吃力,找评分点也费时,自然会让学生错过一些评分机会。

二、回答主观题的原则

(一)言简意赅,不废话

高考阅卷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每个人的脑力和体力消耗都很大。阅卷老师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试卷上最准确的信息,从而给出客观公正的分数。这个时候,简洁的表达意义重大。能不能做到,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语言简练,言简意赅,贴近中心,开门见山,不废话,不拐弯抹角,不拐弯抹角,没有抓人的感觉;第二,思路清晰,重点放在知识上,尽量列举12344。阅卷老师自然会一目了然的减少阅卷中的信息损失,保证你应得的分数。

(二)准确,无偏差和歧义。

1,明确地理概念,明确考试内容,把握答题方向。

明确地理概念和考题内容,是避免答题方向出错,避免跑题甚至跑题的前提。注意以下易混淆的概念和内容:

考试内容被误解为

地形区域的地形类型

地形要素

根源直接原因

自然带型植被类型

经济发展特征

水资源

2、语言规范,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

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明明知道答题方向和答案,但表达不规范,浅显易懂,使用非专业术语,导致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例子说明了中国现阶段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应该从流入地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等方面来回答,但有考生回答“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差,农民不得不进城打工,出卖劳动力养家糊口”——这种絮絮叨叨的表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虽然不算跑题,但也不准确。

3.应该有关键术语来保证陈述的科学性。

关键术语的定性和定位功能决定了它们的点睛之笔,使陈述更加准确、专业和科学。至少是空洞无聊,缺乏说服力。

阿塔卡马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 _ _ _ _ _ ② _ _ _ _ _ _ _ _ _ _。

大部分考生都知道要分析大气环流和洋流,能正确回答首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但在回答第二个原因时,出现了以下四种说法:(1)洋流的影响;(2)寒流的影响;(3)秘鲁寒流的影响;(4)秘鲁寒流的除湿作用。显然,最好的表达方式是(4)。缺少“秘鲁寒流”和“除湿”这两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内容表达都会不准确。

(二)全面,无信息丢失。

1,认清能力测试类型,从宏观角度把握答案重点。

(1)分析问题

在分析地理原因时,要把握两点:一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来看;二、注意答案的排序:答案涉及的重点范围往往很广,但纸上可能只有几个。这时候就要抓住主要矛盾,把答案的重点按重要程度排序,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次要的放在第二位,以此类推...至于最合适的点,要看题目了。不过这里有个小技巧:可以参照给定的分数破解,这是因为地理简单。比如一个6分的问题,答案的关键点可能是1× 6分,或者2× 3分,或者3× 2分,或者6× 1分。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

(2)评价问题

评价题要求考生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因此需要分析利弊(优劣、优劣)。如果单独评价优劣,方法和分析题差不多。

(3)比较题

比较题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异同,要求考生分别列出异同;二是比较高低(大小)。这类题要求考生分别回答高(大)和低(小)的原因。

(4)描述题目

地理现象的描述需要两样东西:客观性和准确性。客观描述要求考生不得掺杂任何个人感情随意增减、夸大和缩小某一现象,造成失真;准确描述要求考生不是从理论上的刻板印象出发,而是从某一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把握描述的脉络,清晰准确地展现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构成和演变。

(5)列出问题

列举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至于几项,一般题目都有要求。

2、善用通式,微观把握答案要点完整。

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注意总结、归纳、整理出分析解决一般地理问题的好方法,在考场上直接建模应用。你会有一种得心应手的自豪感,方便快捷,能保证答案完整全面。这里有几个例子:

(1)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特征:汛期出现在XX季,枯水期出现在XX季。

(2)河流径流季节性变化的原因:取决于河流水源的补给类型。有雨水补给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主要由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主要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3)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某些地理现象的方法:位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张裂)带。

(4)水能丰富河流的分析方法:

看水量是否充足;第二,看差距大不大。

(5)分析海域盐度的通用公式:

看气候的影响,洋流的影响,河流的影响。

(6)分析一个地方人均某种资源量的一般公式:

看某种资源的总量,看人口。

(7)分析渔场形成原因的一般公式:

一是是否位于中纬度浅海大陆架,二是是否有冷暖气流交汇或上升流,三是是否位于河口。

(8)盐场原因分析的一般公式:

看地形,是否有平坦泥泞的沙滩;二看气候因素,是否有利于晒盐的晴天。

(9)分析一个国家耕地规模的一般公式:

看地形,平原地区是否宽阔;第二,看气候和水热条件好不好。

(10)农业区位因子分析通用公式:

1)大多侧重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先分析自然因素:①气候;(2)地形、土壤、水体(作为点分析)

2)社会经济因素再分析:①市场;②交通;3技术;④劳动力;⑤政策

(11)工业区位因子分析通用公式:

重点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一般按以下顺序:①资源条件;②动力条件;③交通状况;④工业基础;⑤技术条件;⑥劳动条件;⑦市场情况;(8)农业基础;⑨保单条件

(12)城市区位因素分析通用公式:

先看城市形成的原因,再看城市发展或衰落的原因。一般按以下顺序分析:①地形;②气候;3条河流;4资源;⑤交通;6政治;⑦军事;8宗教;⑨技术;参加旅游;(11)经济

(13)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评估通用公式:

1)旅游资源质量一看:自然景观主要看审美价值,人文景观主要看历史文化价值。

2)二看集群情况:景观集群越好,游览价值越高;孤独的风景旅游价值不大

3)第三,看地域组合:景观特征差异越大,旅游价值越高;景观特征相似,游览价值较小。

(14)综合国力基本实体评价通用公式:

土地面积、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和质量

(15)区域自然特征的通用描述公式:

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和矿物

(16)一个地区人类特征的通用描述公式:

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和城市

(17)沙漠的四大自然原因:

1)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燥(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大维多利亚沙漠)。

2)生活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如卡拉库姆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位于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如巴塔哥尼亚沙漠)。

4)寒流影响(索马里半岛东南部)

(18)发生凌汛的条件:

1)气温零下;

2)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3)南北跨度大。

(19)泥石流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地形崎岖;

2)地质条件:岩石破碎;

3)气候条件:集中暴雨或大量冰雪融化;

4)植被状况:植被覆盖差。

(20)山脉成为中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一般公式:

1)省界;2)地形区域的边界线;3)三阶梯分割线;

4)温度区域分界线;5)干湿区分界线;6)气候类型的分界线;

7)植被类型的分界线;8)天然带型分割线;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10)内部和外部流动区域之间的边界;11)农牧区分界线;12)等温线或等沉淀线经过的地方;

13)四个划分界限;14)三个自然区的分界线;15)三个经济区的分界线。

(D)逻辑,因果联系不存在倒置、分割和矛盾。

知识的因果关系会形成知识链。这个链条的起点是根本原因,终点是你要回答的问题。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既是前一个环节的结果,也是后一个环节的直接原因。每个环节都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在思考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根据你要回答的问题找出它的直接原因,然后一层一层的向后推,循着痕迹再去寻根;组织写答案的时候,从根开始,摸瓜。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

1,不可逆转

黑龙江省复种指数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该题答案的知识链是“高纬度-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但也有考生错答了“热量不足,所以纬度高复种指数低”——显然因果关系颠倒了。

2、不能相互分离

长江入海口江心洲的面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迅速扩大的原因。

这个问题答案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江心洲扩张速度加快——河流淤积速度加快——近年来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中上游植被严重破坏”,所以答案的写法顺序是相反的,但有考生回答“中上游植被严重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加快”——显然因果关系是分裂的。

3、不能矛盾

超采地下水的危害。

该题答案的知识链为“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地面沉降和建筑物倒塌”,但也有考生错误回答“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事实上,即使是土地的次生盐碱化,也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和地表盐分积累的过程——显然,因果关系是矛盾的。

要想答好高考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现行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首先是防漏答的技巧。地理短题尽量少答,不要重复。但是如果不确定,又怕错过知识点的答案。按照现行的高考简答题评分标准,多答不如少答,把确定性较大的知识点放在前面,确定性较小的知识点放在后面。

二是模糊技能。尽可能详细地回答地理简答题,以便提高得分率。但如果不是完全确定,可以适当模糊。虽然配乐不全,但是不配乐是不可能的。比如5438年6月+2004年2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这次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苏门答腊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可以含糊回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容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回答: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容易发生地震。这样会原形毕露,影响得分率。

第三是应用教材的技巧。很多时候简答题的答案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这时候你要尽量套用课本上的单词来回答,得分率往往很高。比如青藏铁路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只要想想高一地理第二册京九铁路的区位分析,然后稍微灵活运用一下课本上的一些点,基本上是对的。